共計 2,15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這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所說的話,當下看沒看懂,但後來才發現,「善良是一種選擇」當你理解了這一句,你也就不會再被「道德綁架」。因為被我們限制住的,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的情緒。
善良,是一種選擇。全面性的善良,只會讓你的精神世界邁向崩潰。選擇性的善良,你才會知道說「不」的重要性,所謂的「善良」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完全善良
選擇善良
完全善良指得是,只要你身邊出現別人的需要,你就會去幫助對方,也就是毫無條件的付出,這種行為背後都是由你認為的社會期待為出發點。
選擇善良,意味著這種善良行為,是一種選擇,選擇的方式則由個人的主觀想法來決定,而不受外界聲音的干擾。
一但理解了善良行為的背後的潛在特質外,你就可以知道,所謂的善良,它的出發點不同,造就了兩種同樣都是善良,卻有著不生命認知。
01你真的有在為我嗎
完全善良基本上是以「我為你」的角度,作為善良的行動基礎;相對於,選擇善良則是以「我為我」的觀點來做出行為的決斷依據。
這兩種的出發視角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我為你」是以你為中心的善良,「我為我」是以我為中心的善良。但是這兩者的最終接受結果卻是不同的接收對象。
「我為你」的出發來自於你,但是接收的結果是我。「我為我」是以我為出發行為,接收的結果是我。
換句話說,沒有人希望你所付出的得不到回報,但是當所謂犧牲如果成為一種多餘,便會成為一種負擔的累贅。你需要知道,所有善良行為的背後,都是基於我為出發的滿足。
02你覺得
選擇善良並非是零容忍,而是在你能夠接受的範圍內,做出你的善良,這種界線的明確,是在幫助你掌握你的付出精力。沒有人天生絕對要對你負責,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該做。
在這些選擇前,都會有一個想法凝聚的過程,就是「我覺得」。也就是當你見到任何事件後,都會先由「我覺得」這件事情我應不應該幫來做為出發。
如果你認為每次的付出都應該要有回報,那就會從「我為我」的連結。如果你認為付出是為了大家更好,是一種我為你為出發。
就是因為有這種我為你好的想法,才會導致自己在付出的過程中,被自己給綁架了,因為這些想法的前提都是為了換取收益。
當人們不理解你的行為後,這一切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最終使這份「我為你」的完全善良成為一種「道德綁架」。
03都是想獲取社會認同
你會被這些不被感覺到,不被重視,不被看見的的善良行為後,產生一種自怨自艾的情緒。
換句話說,完全善良行為的背後,都是基於「社會認同」的基礎為出發。希望藉此成就彼此,但卻也因為這種完全性,導致只要善良不被認同或看見,就會使出於良善者的陷入一情緒綁架中。
因為一切都是想「我是為你好」來做出發,內心的想法是自洽,但對於這種角度出發的行為,往往欠缺的是彼此都這麼認為的共識。
也就會導致,你以為的善良行為,會是絕對的正確行為。但卻不是對方所認為,有可能你是在創造一種逆向的良善。
04善良需求論
這就回應道最初為什麼善良是一種選擇。因為所有的善良背後,都必須基於「我為我」的行為為出發點,如果你是為了別人而出於行為的善良,只能說是在為了滿足「社會認同」感。
如果從「我為我」的選擇性善良來出發,是否意味著,人們都是基於自私,來做的善良。但你必須要知道,沒有所謂的絕對善良,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在生存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換言之,善良行為背後的本質,是「需求論」。
今天當你坐在大眾運輸的椅子上,突然間有位孩子說他想要坐椅子,你會讓座嗎?
完全善良會選擇會,選擇善良會依據自身價值觀來做為衡量。但以需求論的角度來看,前者滿足市場需求,一但有需求就給足回應;後者則是依據今天滿足了這個需求,對於這個關係網絡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也就代表,選擇善良的背後,是基於利益的交換,但並非本質上的利益,這還包含了情感、認知、未來潛在價值的發展來做為交換。
如果你今天是要教育孩子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優先權,或是從,以身作則的讓位。這些出發點的不同,都是你對於未來假設的認知做了一場交換,即便你獲取的需求是在未來也是一樣。
05選擇需求的背後觀點
前面的情境中,當你處在「我覺得」的想法中,他是基於你的一個認知在做決斷。這一切的出發點源自於你對於「幸福」的觀點是怎麼看待的。
如果你認為所謂的「幸福」就是絕對的快樂、高興地回憶,那只說對一半。因為真正能夠讓你感受到完整幸福的還包含了痛苦、難過與挫折等低落的情緒。
一昧地追求幸福快樂,你只會迷失在完全善良的付出中,因為你認為,只要所有人滿意、快樂,獲得解決,就會感到快樂。卻忘了,在溫室裡的花朵,沒了保護也會被颶風給摧殘。
簡單來講,沒有體會過冬天的寒冷,怎麼會知道春天的溫暖。
感覺是一種相對的體悟,沒有經歷過低落,怎麼會知道得到幸福時的感受。
《當幸福來敲門》裡不是因為先擁有了幸福,而是經歷過那一連串的考驗與絕望,當你獲得到那份得來不易的善意時,你才會感受到「幸福」。
所以,並非是每個人都值得被善良行為對待,但總有些人是值得,值得的那一群,是因為他們已經體驗過世界的殘酷,並且努力奮鬥的那一群。
因為即便是同樣失落的一群人,有的人仍然願意去闖,去嘗試,去再次失敗,選擇善良,就是在你知道你有能力,並且這種幫助是對於對方玩善「幸福」的觀點有正向幫助時,你所做出的選擇善良,就已不再是自私,而是我為我出發為你的未來所做出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