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423|《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2)唯一:簡單化的第一性原理


共計 2,94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簡單至上,是我們最常在講的道理,但總是難以做到。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搬家到了一間新的房子,原本裡面什麼都沒有,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你的房間就會開始愈來愈雜亂。

會愈來愈混亂,愈來愈複雜,是我們認為重要的事物不能被割捨,一但放棄了某種事物,就會覺得失去安全感,以至於什麼都想要。

也就是因為,什麼都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追求那種完美的極致。

所以就會不斷地疊加在裡面,但是,當生命中真的有那種想要不斷增加的感覺時,就是開停下來好好思考,這件增加是真的必要的嗎。

01團隊,複雜化


隨著團隊裡的人數不斷的增加,整個組織的溝通效率也就會開始逐步的升高。為了要有效的降低溝通的阻礙,團隊裡,就會開始設計出許多不同的制度,來保障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到這些溝通的訊息網絡中,最常見的就是「開會」。

就是因為這種想法,導致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必然的添加許多額外的人到裡面,想說還有誰需要知道這些事情。但卻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情的決策愈多,愈不容易產生一個完美性的結果。

這也就會得出一個關鍵性指標,你要看一個團隊的戰鬥力如何,你只需要看他們開會的情況就可以一目了然。那些持續顛覆世界的團隊,往往就在於懂得把不必要的人給排除掉。

02簡化過程的障礙點


當我們為了提升效率,以為只要簡化人數,這只看到簡化後的表層。因為簡化的基礎還有兩個關鍵公理:

效率化:刪減任何多餘的人事物。
關鍵化:不是這流程中的關鍵決策點都必須排除。

可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一個問題點,那就是當我們進行效率化的提升時,即便是找出關鍵性的指標人物,還是無法提升效率。

這又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的存在才意味著你是一個自由的人,如果你不自由,沒有想法,那不是你本身的原因,而是你所身處在的環境所導致。

換句話說,沒有哪一個人天生沒有想法,真正導致這種原因的事情,就是團隊文化,這不是說舉個公告或是牌子說「每個人都公開分享」就可以解決的,它是一種文化,就是一種深入股隨的基因。你想改變,必須從根本上去做調整。

03文化的基因


舉個例子,當我們以為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成功,是由於它的低價成本優勢,於是就以這種方式來去做仿造,打造出了一樣的低價模式,你也無法成為第二家的西南航空。

原因就在於,基礎性的條件不同。當時西南航空公司剛進入市場的時候。並不是要朝向這種發展策略,是因為當時的航空市場的環境中,已經沒有什麼空間可以讓他們去做這種一線城市的航線開發,即使可以那種成本也是高得嚇人。

於是採取二線城市,或是那些大型航空公司沒有航線的點來做航線的運營。另一方面為了針對這種小需求,它的成本考量如果參照原本一線城市飛的航空標準,成本必然無法足夠支付現在的航空公司發展。

「低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所產生的必然性策略。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任何策略,它的背後,都必須回到他那時的時空、環境下來思考,而不只是看到表現怎麼樣,所以就這樣子做,也許會模仿成它那樣,但卻不會模仿得真。

04動機不同


除了基礎背景的不同,還有另一阻礙簡化的發展,那就是「出發點」不同。一個是為生存而活的人,跟一個是為生活而活的人,兩人所產生的動力與激情,也是截然不同的。

你無法感受到為了生活而活的人,那種要存活下去的不安感。同樣你也無法從為了生存而活的人,他們身上感受到那種為生活層次的感受,因為出發點的不同,也就難以體會到哪種最真切的需要。

這也就可以表明,「簡單至上」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只要朝向這個方向你就可以做到跟賈伯斯團隊一樣的精神。

卻忽略了這種精神的存在,是必然存在著某種推進動力。也就是那個關鍵動力因素,如果不知道這種關鍵動力因素,為了簡單而簡單的過程,很容易遇到一點阻礙或是挑戰就喪失掉所有的初衷。

05真正落實的決定性因素


這種精神的存在,就源自賈伯斯,換言之,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篤定,相信這種精神是我們真正要掌握的,那就不會有人在需要的時候提醒你,因為人類本身喜歡複雜,總想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但卻沒有意識到,愈是複雜往往消耗的能量愈大。可以解釋說,喜歡複雜是我們欺騙自我的一種假象,真正的事實是趨向於「簡單」。

原因在於,人類天然的本能。如果想得太多,或是做得太多,就會導致能量消散的愈多,你更無法找尋到活下去。

最簡單的例子,一萬年前的祖先們,有兩個祖先在東非的大草原上遇見了野獸,這是一個人憑直覺反應的逃走了,另一個人在腦海中開始思考他要做的決策有哪些,這時後者的後代往往都已經消失匿跡了。

簡化的過程,就是在替我們的決策做出最好的選擇。

06找尋你的警示燈


你需要從新思考,面對複雜事務,有沒有一個核心檢視點,幫助你檢視出你開始邁向複雜化的警示燈。

警示燈的意義在於,當你發現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效率愈來愈差,甚至連過去的十分之一的效率都沒有做到,你已經成功的邁向複雜化的道路上。

《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五個選擇》中都分別對於個人的時間效率上的提升,提出一個共同的概念,那就是「停止」。這個停止是為了打破你的機械化、自動化的行為,從而反思回顧這些行為背後究竟是效率,還是可以不必要做的。

那種方式是以「局外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現狀。警示燈的表現,就是要放在你已經熟悉、已經習慣的生活中,安排出一個停頓的點,可以是休息、做完某件事的時候,那種停止的力量,才是我們邁向簡化的第一步。


07喜歡複雜,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這也就說明,簡化的過程,不僅是在提升個人效率,還是在建構出你真正想要專注的點上,而非全盤性的都做到完美。

但是要做到割捨,就會牽涉到安全感的問題。也就是會侵犯到你的生存

不是我們喜歡複雜,而是安全感所導致的結果,愈是沒有安全感的人,愈想要在生活中藉由外在的複雜化,來延伸性的滿足自身的安全感。

也不難理解,愈是龐大的組織,為什麼都會走向官僚化,制度化的趨向走,因為愈大,就意味著愈難掌控,也就不必然的產生一些不安全感。為了降低這種安全感,會不斷的思考「怎麼樣才能知道所有的一切」。於是制度化,官僚化就逐漸生成。

這不是制度化本身就是不對,而是制度化的本念在於「效率化」,而非以安全感唯基礎。一但理解了這一層涵義,你就可以明白的辨識出,所有制度的設計,只是為了理解制度所帶來的資訊,就是以「安全感」為基礎。另一種以「效率化」為基礎的制度,則是讓你感受到,這不是制度。


08真正的唯一


如果你的時間不夠用,不是因為你的能力不到,更準確來說,是「思維模式」的不夠用。因為簡單化的過程就是一種不斷發展,不斷刪減,最終去掉所有一切留下的最根本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

這種概念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第一,就是所有思考脈絡的第一基礎。賈伯斯的簡單,就是整個團隊的思考基礎。

然而,你要怎麼做,才能達到跟賈伯斯所創造出來一樣的文化,你要先理解的是文化背後,以及呈上簡單這個概念,是因為什麼原因,也就是它的第一性原理後的初衷,原本就是以「效率」、「速度」所產生的方式。

效率化的背後,是因為我們想要更好,提供更簡單的意境。你不會在蘋果店以裡看到二三十款的機型,只提供你簡單的兩三款,不管你喜不喜歡,因為呈現出來的都是精挑細選,如果你給了所有,等於是沒有做任何的服務。

好,不是給予一切我認為你的想要,而是要能夠刪減,刪減到那些唯一,才是真正給對方的好。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422|困惑,是因為「我應該」


共計 2,30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喜劇之王》中有一段劇情,那段「我養你啊」。而你卻回說「你還是照顧好自己吧。」不管事不是真的,也都體認到一種無助。我也迷茫,困惑,不知所措,連自己能否給自己安全感都成了問題。

不知何時開始,安全感已經建立在你有沒有房子這件事情上。有時會覺得,生活還不如一隻青蛙旅行來的豐盛,至少連青蛙也有屬於自己的家。

那時,什麼都沒有,妳卻跟我說:「即使租房子也沒關係。」不知道為什麼,聽到她說的那句話,眼眶不自覺的泛淚。

那時真的很感謝,因為什麼都沒有,卻還能夠在身邊,一心只想著給妳個安全感,卻反而被這種壓力給壓垮。但是到如今,即便你是騙我,我也很高興。

因為,我只想給你個安全感。

不管在北京、上海還是台北,要想存活下去,已經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起碼的能力問題。

但,還是會有一群人,即便努力,還是沒法給予你所期望的安全感。也許,這種期望的想要,是限制了我們,而使得鬱鬱寡歡。

01可不可以,不溫柔


人生中有許多不同的角色,那些角色中,有一份對於我來說,是我最重視的,就是為妳的安全感,因為你所要的安全感,當時拚了命兼做了許多份工作,只為了描繪出那份未來藍圖。

因為知道即便現在沒有能力,也不想把這段關係,就這麼切斷。因為我不知道,在未來的那一刻,看到牽起妳的手。

可是,一切都來的太突然,妳就這麼離去,即便心中持續地呼喊,也已經意識到,這已經不是說可不可以就好,而是妳已經不在的事實。

因為妳的離去,讓我了解到,不管未來有無機會,都只想把握住最好的時刻,讓妳看到未來的模樣。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都被賦予不同的角色,有的角色你根本都沒有想過。


02人生沒有彩排,只有現場直播


莎士比亞《皆大歡喜》中,有段名句:「世界是一座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 有上場的時候,也有下場的時候;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幾種角色。」

不管你願不願意,總有些人會在你不經意間,離開了屬於妳的舞台,即便你不捨,也需要繼續望前。

但這些卻無法阻止你,走向想要的成功。因為,舞台,還是需要你來掌握。

曾經聽過「如果你想成功,你就必須努力」。在妳離去之後,對於愛過妳這件事,已經是我最大的努力,為什麼還需要繼續,好比一艘在汪洋中的船隻,失去了方向。

即便知道這是定律,但是怎麼做,那時聽了許多,要努力,也還是無法找到下個方向。直到那天在信箱裡看到那熟悉得字跡,才發現,人生不是要不要演出好,而是在當下。

03困惑,都來自「我應該」


突破,不是走向頂尖,就是走向平凡。如果有一絲的想放棄都會是藉口,但是,什麼時候,這個被認為的該放棄的理由,卻成了自己的枷鎖。

你知道嗎,當你說出那句「我養你阿」我以為只是你模仿的話,但卻在你眼中看到那篤定的神情。我不知道為什麼,你的耀眼頓時出現,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我覺得自己覺得你已經無法陪你走到最後。

但卻在某瞬間,擁有了新的可能性,許多事情在不經意間,都會有特別的感受,也就是「我想活下去」。也許,你已經忘了,但是那段話語,卻是在最艱苦的時候,最溫暖的話語。

因為你給了我勇氣,於是默默隱瞞著你,希望你以後有更好的生活,畢竟我們曾深愛過。但我卻在最後一刻放棄了,那時才發現,我所認為的「應該」都只是我的想像。

如果,幸福的背後,都有著不放棄,不願放棄,也許都是早已明白,「應該」的想法,都是自我侷限。

04人生算法


人生不是一場遊戲,但我卻一直像抗拒,當妳走進我生命的那一天,我就已經接受了妳的結局,如果這個人生就如同算法一般,那麼,是不是能算出一條永恆不變定理。

也許,我們要找的,不是找尋看到的路徑,而是路徑背後的潛在。

如果人生是一連串的算法計算而成,那麼「活著的價值」必然存在的某種定理。如同亞當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市場會被某種力量給操作,你的生命,也同樣被這隻看不見的雙手所推動的著,那麼他所推動的是什麼?

答案就是「時間」

不管任何事物都無法反抗這種自然法則,面對突然的變化,讓青春斷在這裡,是我的不對,一直以為別丟下這段,卻是在「應該從此以後」不會再有的堅持。

05找尋在你心裡的位置


走在街道上,對於未來總有些疑惑。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正確,但那些又如何,我們總是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為什麼還要在前面放下侷限。

所以只好拚了命去追求,搞的自己滿身都是傷痕,但那又如何。一次次的努力,就是為了換得未來的模樣。

因為,人生這道題目沒有所謂的絕對標準,也就是沒有任何的標準答案,這個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

而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是由外界賦予定義,還是由自己所想像的價值驅動。其中的關鍵來是在於你怎麼看你自己。

為什麼要說野心能否配得上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真心想要,你不會只讓她是曇花一現的過程,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把握現在,能夠遇見妳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因為真正的價值與方向,從來都不是我們說了什麼的最正確道路,而是你自己走出來的。

道路有千千萬萬種,唯有一種,你是可以選擇與知道,那就是先有自己。而未來要怎麼發展自己的選擇,則由自己的價值來決定。


06不聽使喚,就順其自然


如果說迷茫就等於是沒有努力過,但我真的已經明明很努力,卻還是沒有任何的可能與成功性。

希望,總是在你最不自覺的時候來到,卻也忘了它的重要性。

你真正的價值在哪裡,不是做了很多,而是你所過了那些關鍵事情後,能夠成就你自己所要的事情。

不再於你的時間能能夠怎麼利用,而是你透過這些時間被複製,也就是單一時間的複製放大在進化。

如果這是唯一的定理,任何靠努力所產生的財務,都必須要由你自己來收穫
而並非由外界,但是,高安全感者並非都還是要付出努力。

你真正要做的是如何藉由這些努力,替你創造更多的價值性增長,也就是唯一的一條定理:「如何讓時間的價值被延展」

隨這一條定理,你就會知道,未來不管做任何事,不再於點的成就,而是以時間時能否被縱長。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421|《少,但是更好》(2)專注的養成:捨棄掉你以為重要的安全感


共計 2,45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天從零開始,不意味著你所有的積累都歸零,而是知道,此時此刻的你,什麼事情才是重要的。愈多的事項要做,只會埋沒了你真正需要做的事。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不在於你想要的選擇,而是你對哪些選項說「不」。你的時間精力有限,愈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愈想要達成完美極致的狀態,反而會因為這種近乎全面性的完美,忘了你自己該有的模樣。

我們不會因為沒做什麼而變得不一樣,恰恰是因為做了某項事情,從而成就了自己。但這件成就的事情,不會因為你做了很多,成就了你,反而是專注下的延伸價值。

01先有「1」後面的「0」才有意義


《斜槓青年》中提到未來的工作型態將有可能成為多職業的人生。但是,如果只從「多職涯」的觀點,只會陷入一種,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卻沒有一項事情是你拿得出手的。換句話說,你沒有一項專精到頂的能力,即便往多元化職業發展,最終會因為這種多元化導致什麼事情都無法有所成。

這其實也說到一個事實,在沒有一項專業能力超越80%的人之前,你所做的多元職業的發展,都只會讓人記不得你是誰。

這就如同創業的三階段,首先你得先把自己變成一頭豬,也就是找到透做自身找視野發展找到第一桶金,接下來到時代性的風口,最終才是走向橫向擴張的階段。

然而,有太多人卻忽略了變成豬的基本功,人們為什麼投你,是因為你背後有某項核心技能,能夠與超越80%的競爭者,要不然你連被看見的可能性都沒有。

02你的專業有超過80%的人嗎


80/20論點裡,就解釋說,所有成果的展現,往往取決於你所做的那20%的關鍵行為。從這個概念進一步延伸到職業多元化發展,任何領域的擴張都需要從讓你生存下去的20%關鍵能力開始。

當我們專注在能夠使我們生存的領域下,是從生存階段至發展階段的專注。

因為最初我們把專注投入在能夠使你生存的領域,並且能夠產生出最高效益。而非從所有事情都開始。也就是把自己所擅長可以存活性的角度來出發,最終對於這項生存技能能夠發展成為一項多元化的職業基礎。

從能力技能的角度來看,任何一項專精的背後,都必然要有清楚的發展脈絡,例如,小說者不是先會寫故事,而是對具體事務的深刻描繪。在文學性上,你愈是能夠把生活中的感覺,清楚、具體的描述透過文字把這種感覺描繪出來,才是所有故事創造的基本功。

換句話說,任何執業的多元化發展,都必須要從單一的專精職業來延伸,而延伸的基礎來自於專精領域的能力模組化,技能化,以及基礎能力為基底。
一但沒有建立好這種基底功,任何想嘗試多元職業的發展,都將會只碰觸到邊,無法達成20%的頂尖。

03興趣導向,可能加速希望破滅


即便知道專精背後,是源自對基本功的發展,接下來就是選擇往哪個基本功來發展,這時絕大多數人認為從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開始做,必然可以超越那80%,因為我所做的事情是我所熱愛的。

但是事實證明80%的人即便是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事務上,也無法成為卓越,原因就在於,「希望的破碎」。

人對一件事情有熱情,是因為看到對於未來的可能性,所以在此不斷的努力,但如果一件事情即便努力也看不到成果,或者說這個成果跟自己所設想的不同,想像與現實的落差感,往往是導致興趣的幻滅,因為有所期待,反而被這份期待給的所扼殺了持續下去的動力。

04成就,都是給予而來


《優秀到無法被忽視》裡講到一個概念,任何在每項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人,往往都不是因為先對這些領域有「興趣」才不斷的投入,最終成為一種專業的技能。也就是說,那些專業到卓越的人,都不是先有興趣才有優秀,而是現有專注才有後來的興趣已到後來的優秀。

這個觀點的不同其實就是給予跟想要的差異。興趣使然,是因為你的想要,相對於給予,因為沒有設想的期待,讓你任何一點成果都是你的成就感來源。

如同前美國總統甘迺迪說的:「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後者的出發點,就是從給予的角度出發,釐清自身的能力來做為貢獻。對於前者的觀點,則因為太在乎擁有,以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必然要有所回報,也因為這種想法,反而在當你遇到挫折,停滯不前的時候,更容易有放棄的想法。

05你真正想要嗎


一但釐清了各個概念,要發展你的專業,成為前20%的核心技能,其實都是把現有的事務給做到最好。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的專業,不是興趣使然的原因就在於,當你把這些你所想要的結果,跟你所處的現實有所不同時,那種落差感,進一步扼殺了你對於你未來的想像,更多的是你覺得這不是你所想要的。

相反,如果不是興趣那會是什麼情況,因為對於未來沒有期待,這種落差感的呈現,也就自然不存在,因為在未曾設想過的領域中只要有一點成就,都是對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認同感的增加。

這就說明,沒有一項事務是我們所設想的結果,因為路途上都會充滿著各種挑戰與激情,你無準確知道道路上的會有哪些突發。

但總有一件事情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問自己:「這件事情是你真正想要的嗎?」


06專精,都是放棄掉部分安全感


當我們已經擁有,以及還沒有擁有的對比中,人們往往會傾向於把已經擁有的事務賦予更高的價值感,即便你已經沒有再用到了,也會想盡辦法說服自己,這些都是過往的回憶與成就。

也因為這樣更是愈放不開,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對於已經失去的東西,還是會難過,但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含著某些潛意識的存在。就如佛洛伊德曾提到:「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的流露。」

其實不想捨棄的背後,源自於不安全感,因為一但承認認同捨去,等同於否定了自己,承認這件事,你看起來不重要,但是通常願意出來「承認」。就必須要放起部分的安全感。

這就解釋道,當我們要專精做一件事情時,但就是不知該如何果斷決斷掉其他的事情。因為任何一像放棄,都意味著你在生活中的安全感將被抽離。

同時也意味著當一個人愈是展現自己的忙碌時,某種程度上是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社會上的認同與安全感,並非是出於想要忙碌。

所以,你看到許多頂尖人士,都是在某些領域放棄掉部分的安全感,從而獲得更大的專注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愈讓你感到安全感的,愈容易進入到舒適圈,然而,持續突破自我的過程,就是在走向不安的領域。換言之,專精的本質,就是在透過一次有一次的放棄自我,最終成就自我。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420|我們結婚吧:承諾,只想守護妳的微笑


共計 2,14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當你對他說「我們結婚吧」也許,不是真的愛你了,而是你已經成為了習慣。所以,想把你成為他未來微笑的唯一理由。

可是有時候,因為在一起的時間久了,連我,也成了你的習慣了。一起吃飯,一起走路,一起探窟巄,同樣的生活,卻也感受不到溫度。還記得第一次相遇,妳跟我說的第一句話「你好」始終留在心底。


01你好,陌生人


有一種人,每天都把時間填得很滿,完全不給自己休息的時間,其實,不是為了辛勤的努力,而是因為心一但靜了下來,就會被拉回到過去。

即使想制止它的擾動,回憶,卻一直不停的轉播著,那些熟悉的身影。其實,那些笑過的嘴角,哭過的臉頰,始終烙印著過往曾經的感動。

不是不想面對,只是當快樂少到連微笑的可能都成了一種困難。

因為愛情裡,從來沒有先來後到,看著他們愈走愈近,看著他們點點滴滴,最終成了一種陪襯,一個陌生人。

02時間,停止在下雨的那一刻


你離開後第十年,你突然的出現,打亂我原有的生活,一直告訴你我很好,但都是善意的玩笑。因為你離開的時候,當時的心情如窗外的大雨一般,始終,重來都不曾停止。

因為,我的時間,在那一刻停止了。

然而,要不是你出現在我生命裡,也許,就不會知道,原來有些人明明可以相見,卻用盡這一輩子的生命,我也沒有觸及的可能。

第一次與你相遇,是你最失意的時候,那時只是把自己搞得很忙
第二次再次相遇,你微笑著跟我說:「你們真的很適合。」
第三次去找你時,才發現,原來台北也是會下雨。

03被喚醒的湛藍天空


「你好」這句話是我第一次見到你的時候,還記得當時的天空有些灰灰,但是因為妳的聲音,如同渲染了整個空間。

當時在一家飲料店打工,總是有各式各樣的人,但總有一個人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她,每次來到店裡,都會點響放在櫃檯前的響鈴。叮叮的聲音即便是我在妳面前,妳也是這樣,因為妳說我好像很忙,總是不知道其他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妳帶著他過來,不知為何心裡有些不是滋味,於是就笑笑地跟妳說了一句話後,妳卻低著頭默默地回我一句:「他不是結果」。

當下沒聽明白,後還才發知道,原來時間已經不多了。因為十年前,我們就是過程。

04餘,溫


當時你們家裡的父親因病離逝,加上家裡只剩你母親跟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你為了分擔家計,每天早上在學校上課,晚上就在不停的打工,即是到了周末你也沒有停下來,到了學校後總是在睡覺,還是我給你筆記和我的指導,才能通過每次考試。

有次在準備期中的考試,當時你說:「能夠和妳在一起的人真幸福。」我想起之前在電視上聽人們如果想要在一起,就會對他說「我們結婚吧」。於是我就順口說出了「不如你就娶我?」

你突然認真地站了起來,對我說:「我們結婚吧」

在那夜深人靜的日子裡,那些記憶回想起來,連想要微笑都覺得困難。

05再見,你好


不求追尋到最真的自己,只求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能夠有勇氣面對。總是在夢中有記憶就是在灰暗的夜晚裡,走在無人的樹林間,感受到冬天寒冷的微風,這時才驚醒過來,我怎麼走到了這。然而,這一切都只是想像。

原來,才發現在這紛紛擾擾的日子裡,內心還有一塊地嚮往的空白。

每當下雨的夜晚,看著雨水打在腳上,身旁的水中倒影,烙印出已經分不經東南西北的我。

很多人都會說每段故事的尾聲,如果有人問要「放棄」還是「等待」,這意味著這些故事背後都有個人渣。

但在我身上,卻只想對你說「再見,你好」還是要再加個「嗎?」

06重逢,愛的再轉動


總是會在那夜深人靜的日子裡,寫下,記錄下找回失去的自己。留下後才發現已經有十年的期望,直到今都還未曾兌現過。

還記得那天凌晨三點,沒有理由,我們就這麼隨興的走向了花東方向,那時也不知道,就一個感覺,卻在那個瞬間你就消失了。

原來,我們是有著不同轉動的生命

當時你在唱歌的時候,已經發現到聲音漸漸變弱,甚至開始掉了一拍、兩拍,後來你坐躺在地上。你說:「有時有種感覺,當你想要快樂,卻連微笑都是一種挑戰。」

我卻微笑地對你說:「不如換我來吧。」


07然後的承諾


這時我不知哪來的勇氣,也許你已經曾為一種習慣,在生命中已經曾為一種不可或缺,不是不在乎,而是已經不知道我還可以怎麼守護著這份微笑,原來,十年前的玩笑話,我卻在次說了出口。

當時以為你不相信,我還告訴妳「請妳不要再懷疑。」

因為我知道,明明可以幸福,為什麼還要放棄?愛情,從來都不是為了那個結果,而是這段「過程」。

過去以為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結果,卻忘了,如果只是為了結果而努力,只會失去更多的可能,因為會忘了什麼叫做「勇氣」。

愛情,從來都不會是悲傷的,只是我們都把這份最初那份勇氣的悸動給遺失在某處。

但總有例外,就是我們自己。

08幸福,還安靜的活在你的角落裡,等你去發現


時間,一直推動著我們往前,卻不曾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停止。就如同愛情中就會有面對選擇時候,即便知道,即便難過,即便是假裝,那些過去的回憶始終在腦海中不停地撥放著。

回憶,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它是關於妳,也關於我。

如果承諾妳,在一起一輩子,即便不能兌現,但是在回憶起來時,還是可以做到嘴角上揚。

因為用力愛過後,那些的計較,都只是自己想要的在乎,都還是有不甘。可是你卻還可以照顧好自己。

並不是不在乎自己,而是說,如果生活中有什麼讓妳難過,相對的曾經也產生過同等的快樂,即便現在的那份快樂,已經不再是我給的。

這份快樂甜蜜,為何不可記得到生命消逝的那一刻。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419|《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1)簡單思維,擁有你的複雜化人生


共計 2,45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簡單」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能力,愈能夠把複雜事務簡單化,愈能夠成為你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更是推動商業進步的原動力。過去的電腦都是程式代碼,直到有人開始讓這些代碼變成我們現在的畫面,這種圖像化的過程,就是把複雜資訊簡單化。

所有一切看似簡單的事物,他們的背後都蘊含了複雜的經過,如同你問一個人是怎麼成功的,成功人士往往只會分享他認為「可能是」成功的想法,這是一種精簡的能力,但卻也忽略了這些複雜過程中的其他潛在因素。

所以成功的總結往往都是不可複製性,但卻有其參考性,對於參考性的方式,必須基於複雜經歷中的簡單化。換言之,不是複雜的過程到簡單,而是從簡單性概念到複雜化的釐清最終在走向簡單的過程,缺少了複雜化的經過,簡單訊息都只是表面上的「可能是」。


01生命最趨向複雜還是簡單?


為什麼人們喜歡愈來愈多,卻對簡單的事物更感到喜愛。一份禮物裡面有十樣糖果,跟有一顆糖果,如果可以選擇,以同樣的價錢能換得更多的商品等同於是獲得更多的價值,但那種感覺獲得更多的想法,都是指對數量的角度來看,而忽略的其他的因素。

如果多加一件商品可以幫你打折,你會再去拿同樣商品,還是拿用原價購買。這種銷售方式一直存在著,就代表打折是有效的。如同人們看到定價999跟看到1000元的價格,都會覺得那一塊錢的差異,卻還需要用那種99快的方式來呈現,以為我們會受到這數字影響,但實際的情況是,人們都很喜歡這種被認知迷惑的感覺。

這就引出一個事實,人都很懶,即便你給出了足夠多的資訊,對方也不會刻意去理解這背後之間的差異。

如果說人都是懶惰,當你給出愈複雜的事物,人們愈本能的逃避這樣複雜感,總想用簡單的方式來歸納這一切的複雜。就好比在幾千年以前,人們都還不知道為什麼會下雨,打雷,各式各樣的奇異事件。

人們為了讓自己生活的世界中存在安全感,把那些未知的事情賦予一種概念,例如雨神、雷神等方式來把這些當時無法被解釋的複雜性事件,用一個簡單的概念通通概括在裡面。

這不僅解除了心中的不安感,更是把一切複雜事務簡單化。

換句話說,簡單,是我們為了要理解這世界更「輕鬆」的方法。

02放「輕鬆」是簡單生活的一種態度


人都會走想要輕鬆的道路,這是不變的定理,只是有的人願意把這種輕鬆反後,或者是聚積在當下的感受,但本質上,人們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有一條潛在性的邏輯,那就是當下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對於未來某個時刻,讓自己更加輕鬆。

如果你不知道未來你想要去哪裡,你就會把所有行為簡單化,讓自己感覺輕鬆。也可以說是一種逃避複雜紛亂的過程。

這代表著人們的行為都是基於我們所想的要的未來感而驅動,如果對於未來有非長遠的目標與期望,即便現在身處複雜,艱辛的過程中,你也會甘之如飴。

03過慣了稀缺時代,複雜多樣化就成了一種美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複雜背後,是因為想要愈來愈多,因為有了多,才會有安全感,這是源自於幾前年以前,人類還在採集狩獵的時代中,那時的物資極為匱乏,只要補落到食物,恨不得立即吃下去,或者是保存起來。因為下一餐在哪都還是未知,不明確。

因為人類長期處在物資貧乏的時代,如然進入到近現代,食物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下,已經不是匱乏的問題,而是在開發國家中的人已經擁有足夠多的食物選擇,這還不包括其他生活用品,然而,這種時間卻只出現在這一百年了時間裡。

換句話說,我們是用一萬多年演化下的大腦,在跟進百年下現代文明的選擇誘惑。這就影響著即便我們的物資已經足夠用了,人們還是會想要更多,這一切源自於過往一萬年所累積下來的稀缺所導致的不安全感。

最簡單例子是,人類對於甜食會有莫名的興份感,當你吃上一口,大腦就會不斷的刺激你繼續吃。因為在遠古時期,「糖」是一項即為稀缺的物資,所以只要吃到糖類,你的大腦就會反射到你的古老記憶中的稀缺感覺,恨不到叫你把這些糖給全部吃掉。但是你的遠古大腦卻不知道,糖已經不再稀缺,所以你必須要用意志力,來抵抗這些本能的反應。

所以,追求愈多,更多,想要有數量的增加,都是因為過去我們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的物質貧乏時代,只要能夠擁有,就會產生幸福,產生安全感。

但事實證明,當我們擁有愈多時,到了一你需要的臨界點後,你擁有的再多,終將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

04學習段捨離,更是簡單生活的開始


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以及未來人類必須要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如同《段捨離》的概念被人們廣泛的認同是同樣的道理,因為現在已經不是擁有的多少,而是我們該怎麼學習,怎麼精簡。

簡單是一種個性,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的態度。《少,但是更好》中也對我們選擇愈多,反而阻礙了我們做真正重要的是提出同樣的觀點。因為當你愈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的時候,等於沒有辦法把任何事情都給做好,如同你原本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1000%的成果,卻因為不知道事情的分配與抉擇,導致十件事情的成果都只有50%的成效。

這種簡單,精簡,不是把所有事情都給排除掉,而是知道如何以更精簡的方式來達成我們所要的結果。

說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更為準確,因為「簡單」影響的不僅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決策上,更是我們做事風格的一種展現。

書中有提到,賈伯斯在開會或是跟人討論的過程中,你不會見到賈伯斯說一大堆話,他總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訴你他的想法,不會用繞來繞去的方式告訴你,這種簡單,直率的說話風格,就是對「簡單」生活的最大展現。

你不用再去猜想這話背後的意思,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只是在節省溝通上的訊息落差,更重要的是加速訊息準確度。很多時候的溝通不良,往往來自於訊息不對稱,我所講的跟你所收到的完全不一致。

雖然有些人會認為,這種直率的說話方式,在西方文化中比較有效,對於東方文化來說卻難以實現,如果你以這種假設為前提,等於是放棄了簡單思維的可能性,通常不是不能改,更準確來講,沒人想要為此負責。

簡單的概念思維,是「聚焦」,更效率化的過程,即便是身處在複雜的環境中,也會知道什麼事情是重要的,複雜化的生活不困難,困難的是你擁有了複雜的心。一但心混亂,重要的事情更看不清。

簡單是一種回歸初衷,找回價值點的源頭,從心開始,簡單至上才能聚焦所有力量的打破複雜。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418|《少,但是更好》(1)你遠永有辦法做「重要」的事情,只要你「相信」


共計 2,38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巴菲特一生只買幾支股票就回本,即便你把錢都投入到全世界股票中,你也未必能互得相對應的回報,因為這兩個邏輯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專注」。

有多少人即便能力能強,也無法突破自身的發展,原因就在於,無法放棄任何事物。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放棄的真正意義,只知道當你獲得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卻也忘了自己。

其實放棄的反面是,你知道什麼是你該專注的,把所有的精力與精神都投放到上面去。

但實際上是,選擇你該放棄什麼,遠比你想要什麼還要來得難。因為你認為每一種選擇都會是一種機會,一但放棄等同於關閉了這一扇窗。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進一步延伸成為一種最明顯的行為,那就是「選擇恐慌」。

如果要讓你選一身書來讀,這時,有三本書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情況是你有一萬本書你可以選擇,這時候前者的情境你選擇的效率更高,後者則因為資訊的爆量以致你已經無從篩選。

這也就是整個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現實,過去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很容易知道、找到我們所要的商品,但是當產品與服務供過於求的時候,這種外在環境讓我們的選擇多到,跟過往任何時代來的多時,選擇就成了一種「新挑戰」。

01忙碌,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低俗


資訊爆量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到的新問題。一但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放棄選擇就會成為唯一的選擇,以至於什麼事情也沒做成,因為什麼都想要,也就什麼都得不到。

回到個人的角度來看,更是同樣的情況,當我們被所有事務給追著跑時,實際上已經不是我們在選擇,而是給這些事務牽著走,此時的你已經不是你自己。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很忙,根本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你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證明自己的忙只是緩解你心中的不安感,讓你覺得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實際上卻是你不想做,以及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結果。

真正的忙碌時,你不會感到忙,而是樂在其中。因為你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要做的。

讓你覺得忙碌沒有價值,是因為選擇愈多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於是心裡想把這些事情都完成,但那都只是在欺騙你自己,「感覺可以」做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降低完成事情的專注度。

因為你會不停的切換,轉換心思,以至於根本還沒有進入「心流」的狀態,馬上又被其他事情的思緒給牽引著走。

02你真心喜歡,並且想要嗎,還是自欺的幻想


事情很多,要怎麼知道該做什麼,怎麼找出那一個我「必須」「想要」做的事情?這時要先有格局觀,再來談細節。

一件衣服你不喜歡,就不會想買。但是當你擁有了這一件衣服,這時你心裡感覺不喜歡,覺得還可以,你就會想繼續留著。直到最後,每一件都有這樣的想法,衣櫃就成了衣服集中場所。

選擇往往都是以感情性出發,只會導致事情愈積愈多。但其實在任何一個環節打破,就會全部打破,也就是從最能夠下手的地方開始:「我們“相信”什麼」。

「忙」只是藉口,如果你真心想要,即便你再累再辛苦也會去完成。所以,忙不會是現實,只是我們逃避說詞,因為我們永遠有行動選擇,只是你把當下的選擇交給了你的感覺、放縱、隨意,而並非從「你真正要的是什麼」角度來出發。

人類之所以跟其他物種有所不同,就在於我們懂得「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基於情感上的感覺,而是對自我了解基礎下「必須要」的選擇。

因為先有了真正想要,讓相信成為一種信念,才會知道在每一個選擇點上,什麼是我真正要,而不是想要。

真正要是基於「專注選擇的結果」
想要是源自於「總括性的完美感」

03知道到現實,中間還缺了你的「相信」


所有選擇性障礙,都是對自己的「不相信」認為這一刻選擇那一個,感覺下一刻又覺得另一個好。因為不能割捨想要,就無法擁有確定性的答案。

這種邏輯一但跨不出去,就會成為一種慣性,最終成為一種習慣,影響日常,影響你一生的結果。但人生,卻都是由這些慣性的積累所衍伸而成的個體,最終反向堆回給世界的認知,以至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意識到,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而放棄專注,恰恰是因為選擇太多,導致我們已無從相信自己選擇的是對的。

其實所有相信的源頭,都是因為自己知道要什麼所產生的結果,

但這就會有一個問題產生,即便我們已經確定了這就是我想要的選擇,為什麼還是得不到「我認為」的結果。

因為這世界的努力與回報,從來都不是一比一的對等關係。

04不對等,就找出關鍵指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農耕時代的想法,但它的精神卻不會隨著時間所消失。

所有選擇障礙,並不會你知道要選擇你要的之後就會改善,就如同你知道闖紅燈是違法的,但有多少人就這麼走過這樣的路口。

所以要讓行為落地,成為習慣,它的背後需要知道,這不是一個點的結果,而是一整個時間面的過程。

這時候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怎麼知道專注在,你聚焦選擇上的行為,已經達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有時候,明明很努力,卻還是無法如願以償。所以,關注的不是結果,反而是前期的選擇上,這種選擇關鍵在於「時間價值」。

05「選擇能力」來自對時間價值的衡量


《精進的力量》對於我們「事情」與「時間」的論述中,外加了一個「衰減」維度。這個衰減的概念,如同從時間價值是否能夠被放大,被延續的角度來出發。

最簡單的例子是,那些經典書籍為什麼能夠被稱為經典,因為書裡面的內容從第一性原理來探討,也就是萬物演進的本質,當你在不同時間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種認知的基礎是所有發展的底層基礎。

當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上必然存在的80/20法則的基礎,你就需要找出那時間價值能夠發揮到80的效益,卻只需要20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選擇能力」才是你能否成就你自己的關鍵能力。以時間單位的價值是你的考量依據。如同巴菲特只投資少許,卻回報高,因為巴菲特只投自己有把握的,其餘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這些有把握,就是時間價值高的投資項目。

專注本身是我要的行為結果,即便有再多的誘惑,都不會偏離,所以先有格局觀,才能知道方向性,選擇能力也以此為基礎。換言之,你要從未來看現在,而不是現在看未來。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417|《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1)善良,是一道選擇題


共計 2,15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這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所說的話,當下看沒看懂,但後來才發現,「善良是一種選擇」當你理解了這一句,你也就不會再被「道德綁架」。因為被我們限制住的,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的情緒。

善良,是一種選擇。全面性的善良,只會讓你的精神世界邁向崩潰。選擇性的善良,你才會知道說「不」的重要性,所謂的「善良」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完全善良
選擇善良

完全善良指得是,只要你身邊出現別人的需要,你就會去幫助對方,也就是毫無條件的付出,這種行為背後都是由你認為的社會期待為出發點。

選擇善良,意味著這種善良行為,是一種選擇,選擇的方式則由個人的主觀想法來決定,而不受外界聲音的干擾。

一但理解了善良行為的背後的潛在特質外,你就可以知道,所謂的善良,它的出發點不同,造就了兩種同樣都是善良,卻有著不生命認知。

01你真的有在為我嗎


完全善良基本上是以「我為你」的角度,作為善良的行動基礎;相對於,選擇善良則是以「我為我」的觀點來做出行為的決斷依據。

這兩種的出發視角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我為你」是以你為中心的善良,「我為我」是以我為中心的善良。但是這兩者的最終接受結果卻是不同的接收對象。

「我為你」的出發來自於你,但是接收的結果是我。「我為我」是以我為出發行為,接收的結果是我。

換句話說,沒有人希望你所付出的得不到回報,但是當所謂犧牲如果成為一種多餘,便會成為一種負擔的累贅。你需要知道,所有善良行為的背後,都是基於我為出發的滿足。

02你覺得


選擇善良並非是零容忍,而是在你能夠接受的範圍內,做出你的善良,這種界線的明確,是在幫助你掌握你的付出精力。沒有人天生絕對要對你負責,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該做。

在這些選擇前,都會有一個想法凝聚的過程,就是「我覺得」。也就是當你見到任何事件後,都會先由「我覺得」這件事情我應不應該幫來做為出發。

如果你認為每次的付出都應該要有回報,那就會從「我為我」的連結。如果你認為付出是為了大家更好,是一種我為你為出發。

就是因為有這種我為你好的想法,才會導致自己在付出的過程中,被自己給綁架了,因為這些想法的前提都是為了換取收益。

當人們不理解你的行為後,這一切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最終使這份「我為你」的完全善良成為一種「道德綁架」。

03都是想獲取社會認同


你會被這些不被感覺到,不被重視,不被看見的的善良行為後,產生一種自怨自艾的情緒。

換句話說,完全善良行為的背後,都是基於「社會認同」的基礎為出發。希望藉此成就彼此,但卻也因為這種完全性,導致只要善良不被認同或看見,就會使出於良善者的陷入一情緒綁架中。

因為一切都是想「我是為你好」來做出發,內心的想法是自洽,但對於這種角度出發的行為,往往欠缺的是彼此都這麼認為的共識。

也就會導致,你以為的善良行為,會是絕對的正確行為。但卻不是對方所認為,有可能你是在創造一種逆向的良善。

04善良需求論


這就回應道最初為什麼善良是一種選擇。因為所有的善良背後,都必須基於「我為我」的行為為出發點,如果你是為了別人而出於行為的善良,只能說是在為了滿足「社會認同」感。

如果從「我為我」的選擇性善良來出發,是否意味著,人們都是基於自私,來做的善良。但你必須要知道,沒有所謂的絕對善良,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在生存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換言之,善良行為背後的本質,是「需求論」。

今天當你坐在大眾運輸的椅子上,突然間有位孩子說他想要坐椅子,你會讓座嗎?

完全善良會選擇會,選擇善良會依據自身價值觀來做為衡量。但以需求論的角度來看,前者滿足市場需求,一但有需求就給足回應;後者則是依據今天滿足了這個需求,對於這個關係網絡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也就代表,選擇善良的背後,是基於利益的交換,但並非本質上的利益,這還包含了情感、認知、未來潛在價值的發展來做為交換。

如果你今天是要教育孩子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優先權,或是從,以身作則的讓位。這些出發點的不同,都是你對於未來假設的認知做了一場交換,即便你獲取的需求是在未來也是一樣。

05選擇需求的背後觀點


前面的情境中,當你處在「我覺得」的想法中,他是基於你的一個認知在做決斷。這一切的出發點源自於你對於「幸福」的觀點是怎麼看待的。

如果你認為所謂的「幸福」就是絕對的快樂、高興地回憶,那只說對一半。因為真正能夠讓你感受到完整幸福的還包含了痛苦、難過與挫折等低落的情緒。

一昧地追求幸福快樂,你只會迷失在完全善良的付出中,因為你認為,只要所有人滿意、快樂,獲得解決,就會感到快樂。卻忘了,在溫室裡的花朵,沒了保護也會被颶風給摧殘。

簡單來講,沒有體會過冬天的寒冷,怎麼會知道春天的溫暖。
感覺是一種相對的體悟,沒有經歷過低落,怎麼會知道得到幸福時的感受。

《當幸福來敲門》裡不是因為先擁有了幸福,而是經歷過那一連串的考驗與絕望,當你獲得到那份得來不易的善意時,你才會感受到「幸福」。

所以,並非是每個人都值得被善良行為對待,但總有些人是值得,值得的那一群,是因為他們已經體驗過世界的殘酷,並且努力奮鬥的那一群。

因為即便是同樣失落的一群人,有的人仍然願意去闖,去嘗試,去再次失敗,選擇善良,就是在你知道你有能力,並且這種幫助是對於對方玩善「幸福」的觀點有正向幫助時,你所做出的選擇善良,就已不再是自私,而是我為我出發為你的未來所做出的決定。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416|《冰山在融化》變革成功關鍵:不談你的感受,只有目標


共計 2,12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通常變革產生只有一個原因:「因既有的模式,已無法確保未來的發展。」這就如同戰略轉型一樣,不只是對於企業、個人都需要知道,變革,變得不只是我們做事情的方式,更是一種思維上的升級。例如,你用刀、箭在作戰,人家用槍砲在跟你比,這就是兩個時代間的差距。

但僅僅說是思維上的轉變就太過於簡單,整個轉變的過程必然存在某些轉捩點。《冰山在融化》就是透過一群企鵝,有的企鵝意識到,冰山正在融化。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半信半疑,最終這批企鵝成功地完成一輪戰略轉型。

雖然是一則故事,卻也描述出,面對變革,或者說是轉變的過程中,人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出現進一步來說明怎麼因應這些潛在的反對聲音。

01變革的本質,變得究竟是什麼


任何一種安逸,內在的潛質是因為「不知道」。不知道外部環境,不知道潛在競爭,不知道技術變化的轉變。

處在被保護得太好的環境,往往無法激發人們對於外界世界的探索,因為任何事情都是被安排好了。

然而,當你身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你不得不跟上之時,任何一種老舊行為都會被視為一種過時或者是被淘汰。

如果沒有競爭,就不會有失落,不會有挫折。任何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地存活著。但這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必然存在著競爭,即便你不想,也會被拉上車。

02競爭,是加速變革的開端


競爭的本質就是你對這世界的貢獻度。這就要從人類協作的角度來看,人本身是種群居物種,為了生存在群體裡,你不得度做出對部落有貢獻的事情,即便是年老也是一樣。

這就會牽涉到一個議題,愈是福利好的制度,往往是平等化的設計角度出發,但卻忽視了一個潛在的邏輯,如果要大眾承擔那些無法貢獻出自己能力的人,是否會阻礙整體社會進步。

過去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是當這個時候變成一種累贅之時,就會成為你我內心的權衡的開始,所以才需要由整體社會來協助供養,可是當這個供養比例過高之時,就也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可能,除非這群人能夠在為社會做出貢獻,這種貢獻不是固守,而是轉變,換句話說,就是創造人本價值。

如果做不出貢獻,等同於沒有價值,你的社會歸屬感就會蕩然無存,如果當你看到長者在大聲疾呼的時候,往往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因為自身已經無法在創造價值,所以以這樣的行為讓人感覺他還有存在的價值,但實際上已成為一種負擔。並不是說這就是沒用,這種心態的背後往往是一種自我放棄的展現。

對於有效的競爭來說,背後所產生的是人類想要更好的動力,換言之,真正使人想要更好,不甘於現狀,覺得應該有更好的選擇時,這種力量才是變革的根本。

03為什麼需要改變


當你突然說出要改變,要做出不一樣的行為時,反抗者心中的第一種想法是「為什麼需要改變」。

因為反抗者心中根本沒有經歷過被打擊的經驗,沒有體驗在商業競爭下被淘汰的命運,所以對於變化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詩和遠方。

這就是典型的資訊不對稱情況,我們認為重要的,對方卻覺得根本沒必要。可是當變革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時,你該怎麼讓人知道。

任何有效溝通的前提,都必須具備一個觀點,那就是「信任」的建立。信任可源自於過往的經驗或是時間互動上的積累。

雖然這種基礎已經有效觸動,但對於從「知道」到「做到」間還存在的大鴻溝。這代表,信任建立是第一步,怎麼快速建立信任,那就是「異議問題的排除」問題。

因為你是在建立一種「我們是同一陣線」的人,所以我想幫你。

04抗拒變革都是因為害怕利益的失去


異議排除下,每個人都會有他所關注的點,在乎的利益,對於小組織變革快,就也是牽連的利益網絡小,相對的,當你要推動大型組的變革,等於是一場革命,這必然會讓人失去利益。

可是如果以這種角度來出發,你只是從降低損失的角度來看,你卻忽略了成長的空間。之前提到,為什麼要變革,就是因為已經可以明確的知道未來在這樣發展下去,即使不會更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如果要突破,要有所發展,就必須要變革。

最著名的成功案例就屬2008年星巴克執行長霍華舒茲從新接掌執行長的一職,讓過去屬於星巴克的品牌精神再次被喚醒。這次企業從獲利瘋狂的發展為導向,轉向為品牌價值為導向的過程,不只是前任執行長,還包含了許多跟舒茲理念不合的人都紛紛的離開。但這就是變革者所要意識到的一點:「你不是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你是在為組織的生存負責。」

變革必然會有人反對,如果執意強勢的把不適任的人淘汰會增進發展,那麼為什麼不做?不該只聚焦在當下的成本損失,更該關注在未來獲利的成長幅度。所以,變革是對未來篤定,堅信我們必須達成。

我們是要完成一個目標,不是在跟你談感受,如果都要顧及到每個人感受,那麼組織也就不用運作了。

05變革成功的必要條件


如果變革沒有清楚的賦予誰真正的責任,那麼變革失敗就是注定的,因為誰都不想得罪誰,這是組織的合作網絡所造成。

這意味的,每項成功變革的背後,都必須要有一位負責人承擔。這也代表,你得承擔被後所有一切,及使是失敗也是一樣。

人們都不想承擔如此重任,但總有些人願意,這種願意,是必須有條件:「只談目標,不談感受。」

可以說,變革是有它的工具在,那只是一種協助,真正成功的關鍵還是要回到人本身,這個人對於變革本身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在做事。

真正做事的人,永遠要知道,什麼才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眼界、格局,則是引領我們感受到走向目標時,所能夠看到的詩跟遠方。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415|《動機,單純的力量》(3)自主:所謂的自由,都因有「自律」為基礎


共計 2,69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一個人可以「自主」,那麼他的必要條件就是「自律」。「自主」不等同於「自由」。如果你認為放給你時間「自由」規劃,所產生的成效,都將遠遠低於「自主」性的規劃。因為前者「自由」的基礎是放縱,後者的「自主」基礎是自律。

這也可以解釋道,如果你要把人的潛力發揮出來,但是對於那些沒有自律基礎的人來說,你還不如被關在房間裡被規範還來的有效。

過去的管理方式是假設人們都是沒有自我驅動能力,所以必須在一套嚴格的系統化監管當中,讓每個人透過被管理已用來產生的勞動力。

但是這種假設,是基於人沒有自發的動機。例如工業時代最著名的人物,亨利福特就曾這麼說過:「我們僱用的是一雙手,怎麼來了一個人。」這也可以看出,在工業時代,員工只是一顆螺絲釘,可有可無。

這個假設卻是與真實情況有所不同。如果你接觸許多小孩會發現,他們天然會去觀察,注意,想要了解這世界究竟是什回事,可以說好奇心爆棚。

但為什麼長大後卻對於外界世界毫不關切,或是說興趣渺渺。有一種解釋是說,如果一個人缺乏好奇心,必然是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裡,被外在的環境給抑制了這股動力。

於此會延伸出一個議題,是什麼限制住我們,如果後天被抑制好奇心,是否有可能被重新喚起這股動力。

01一切的卓越,都是自我啟發


人們活著這一生,有很多人只活了二十歲,直到九十歲才入土。這不是說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演變,只是有些人在離開學習環境後,就再也不學習,以致於用過去求學階段所學習到的事物來應付未來的十幾年。

有種解釋是說,在求學階段被壓抑太久,以至於對於學習本身缺乏好奇,或是變成一種變相的記憶。這是在解釋說,什麼樣的行為你不會去做,就是那些你曾經想要去嘗試,卻被制止,或是有過悲壯經歷的事情,或是在高壓環境下的脅迫。

可是即便是經過這段經歷,還是有的人可以有很強的自主性,這又是為什麼?

只能說明,即便是後天給予相應好的環境,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到持續成長。最簡單的方式是:你給這個人「自由」時間的時候,看對方都在做什麼就可以知道。

愈能夠享受我們所謂自由的人,其實背後都是「自律」到極致的展現。

自律就成了必備的關鍵,為什麼需要自主性,因為一切的自主都時源自於未來的需要,也就是對於未來的好奇心。

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自律都做不到,你交給對方的自由,頂多只是被浪費掉。

這也是反覆解釋說,如果認為自由就是不被拘束。這就會侷限自身發展的客觀障礙。為什麼說需要未來性。如果一個人已經不需要這件事情。那麼你為什麼還會需要自律。可以說,所有的不自律,都是因為對未來沒有想法的結果,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

02自主時間,時間價值乘法效益


擁有自主的時間,不再局限於什麼時間要做什麼,而是在相對可以達成的時間裡,做成你所想要的事情。

當下會覺得自主性是非常棒,但當你真正可以自由的選擇時間來做事情時,往往你根本就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習慣了在什麼時間點要工作,什麼時間點要下班的行為模式後,這是一種由制度來引導你的生活,也可以說是規範了你的人生。

然而,一但脫離了這種制度,絕大多數的人都根本不知道要怎麼來做安排。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周一到周五都在準時上班下班,到了周末就睡到中午,或整天無所事事,整個人感覺過完一個周末也沒做什麼。

可以說,如果給你這種自主性的時間安排,你只會把時間給白白浪費,怎麼還有機會給予自主性的時間。

相對有些人即便在周末或是放假,也能夠有紀律的生活,自主性的時間規劃對於這人的使用才會被發揮到最大的價值。

這就點出未來選擇人才上,以及團隊要發展成自主驅動的模式,你要問的不是平常都在做什麼,而是直接檢視到了假日時這人都是怎麼度過或安排的。

這是不是就說,先有對的人,才能發展出自主性的組織,這是絕對的。因為一個自主性高的人,即便你不給他不自主,他也會在工作中找到那些自主性的價值;相反的,一個人連基本的自律都做不到,你想要讓他有自主性,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這就延伸到第二個自主性的選擇「團隊」。

03人的自主性是稀缺的少數派


人都是物以類聚,如果一個人的能量愈強,就會吸引到相對性質的人,反之,如果一個人能力平庸,也只能吸引到野貓,野狗的人群。

你可以從一個人平時說話的內容就可以知道,又或者,從平常怎麼使用時間的方式。歸根回來還是一個道理:「你使用時間的模樣,形塑你現在的這人。」

如果你能夠自主選擇團隊成員,你又會選擇什麼樣的人選?

看到這章節時,有些公司在徵選人才時,辨別這人是否錄用是由他們工作一段時間的同事來決定。也就是決定全由團隊來決定。

當下看的時候會有一種想法,這些公司也非絕對有名,而且透過這樣團隊成員的選擇時,又會不會選到最後都是同樣性質的人,以至於團隊根本無法突破能力的邊框。

選擇人才上如何選到對的人,這是一個問題。如何選到能夠讓團隊持續壯大的人選時,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也就是說,這兩問題本身需要分開來看,google裡也是透過內部層層評選的方式。相對於對的人,如果僅從自主性的團隊發展來看,這就是你要找的人,回到前面提到,有自主性都是對於未來有夢想的人,找尋團隊成員也是如此。

04任務型態的自主


除了時間與人選上的自主性,最後就是「達成方式」的自主。

今天要去旅行你的初始點是新加坡,終點目的地是要到聖彼得堡,可以選擇用走路、坐飛機、搭車、鐵路,這些交通工具的選擇就是你的達成方式。

自主的一個絕對性條件是,給你目標,你怎麼達成由你自己決定,只要能夠在時間內達成應有的品質。

如果給你自主,你還需要知道怎麼做,等於沒有辦法發揮這樣的功效。換言之,要做到任務上的自主,「找尋解決方式」也是自主性的一環。

對於團隊來說,我們則可以從提供資源的「方向」來著手,而不是提供資源。當你愈為團隊提供好資源,這種依賴就會進一步加深,最終團隊成員不再去尋找只需要你提供資源的同時附上達成的流程圖。

這是打造自主人才的必要思維。可是這樣會遇到一個問題,當每個人都依據自己的習慣來做事,對於團隊的潛性知識的積累將會蕩然無存。當一團隊沒有了這些達成目標的一套秘笈,連帶的影響到團隊核心競爭力。

這就需要清楚的定義,什麼是可以自主性,什麼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流程。

同樣是自主,你是要顧及整體團隊的發展,產生出內部的核心優勢,還是你注重的團隊的效率。


05自律到自由


什麼是自由,愈無拘無束就代表自由,當你達到那種狀態時,你也無法體會到自由的美。也就說,自由不是表象的感受,而是內心的感覺。

對於自律者來說,並不是不去追求自由,相反就是因為追求自由,才更加要自律,反而在自律的過程中體驗到內心的自由。

所有的自由,本質上都是不再一的點上的侷限,更多的是從一個點,看到整個大千世界,只要放寬視野,無處不是自主。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414|《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4)社群人格化:不是帶領團隊走到破產,就是帶領團隊到成功上市


共計 2,50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這身服裝如果不是穿到破產,就是穿到公司上市。因為這就是我們團隊始終的堅持。你怎麼判斷一個企業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就如同上一句話:「它是否把一支團隊活成一個人。」

說到阿里巴巴,你會想到馬雲;說到騰訊,你會想到馬化騰;說到亞馬遜,你會想到貝佐斯;說到蘋果你會想到賈伯斯等

我們常會以「如何把一個人活成一個團隊」希望保持最高戰鬥力,透過個人自身的完善,成就組織整體的完善。

但是那些是追求「效率化」的結果,也就是把組織打散,授權與個人快速反應,解決問題。

然而,當企業要走向互聯網,走向社群品牌,這種思維方式就要重新定義,從「效率化」為導向,轉為「人格化」為主導。

01什麼是人「人格化」?


你會加入一個社群,一個群組,都是基於某個共同的價值點,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價值網絡。那些價值網絡不限於實體化的需求解決,還包含情感性的意義賦予。

如同《人類大歷史》的作者說到:「人類建構社會的基礎源自於想像。」想像是建構社會共識的起點。

人格化則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以「人」為載體。這就會有另一個觀點,那就是以「產品」為產品來傳遞共同的想像。但那是一種傳遞的媒介,不是主體。

例如星巴克執行長霍華舒茲曾提到:「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種生活的選擇。」這種選擇的背後,都是由想像生活為基礎,透過咖啡來是連結彼此,人格化則是創造想像的源頭。換句話說,在建構整個連結的主要驅動力,還是在於「人」本身。因為只有人才能傳遞出人格化,人格化才是把這種想像,透過咖啡的方式來呈現在你的眼前。

也就說,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最終的結果都將導向到你的服務。人格化則是前端的觸發,讓人們知道你的想像。

02想像共同體下後,成為一種榮耀


想像共同體的聚集,本身會喚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即便是一種興趣一種嗜好。但那都只是一小個群體,你想要成長在更進一步擴大,就必須更盡一步把,想像昇華為我們的驕傲,讓在這裡的人以此為榮。

2018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羅胖提到一個概念:「超級用戶思維」傳統以流量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如果還以「量」來做出發,你只會失去真正在乎的用戶。

換句話說,互聯網時代,人們找到你的替代已經是隨手可取代的事情,但是只有以情懷、信念,人格化的角度,來做為基礎,才是所有品牌的突破點。

即便流量少,但是人們所追求的就是這種「個性化」與「群體化」的需求點。

與眾不同,將是選擇時的一種考量,相對於大家都做的選擇,是人類心理學的一種群眾化效應,但不代表人們不想做自己。

這就是互聯網的連結下,讓做自己成為一種可能。人們加入某種社群,是對於個人個性的一種表現。

例如,你喜歡宇宙,探索未知的世界,你就會認同伊隆·馬斯克所創立的Space X,因為他們正在帶領著人類前往火星,進而加入相關社群或是參與到其中,這過程就是在證明你人格化的與眾不同。

這就是以「想像」為基礎,凝聚起來的人群,會因為「人格化」的創始人為號召,進而感受到我們的個人的價值的呼應,「榮耀」則是在這樣的生活被放大的結果。

也就是說,人們會在成果逐步呈現後,更加認同與相信「我們,在路上」。

03定義,你的標籤


一但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你的價值觀,情懷,願景都將成為組織戰略的一環,他們都是密不可分的網絡。

但是,僅從這些「想像」為主導,更需要在「聚焦」點上的單一突破。這樣人格化的過程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出來。

然而,怎麼聚焦,一個觀點「情感標籤化」。例如如果伏牛堂只是以好吃為標籤就會出現這樣的公式:

伏牛堂=米粉=好吃

這種標籤化的定位沒有錯,但那都在大眾化了,人們根本記不住你。要真正做出差異化的標籤,你要更聚焦在「獨特性」上。

例如:你在網路上搜尋「are you ok」就會出現小米雷軍,這就是一種特殊化的標籤,即便跟品牌毫無相關,但人格化的過程,就是要這些人性化的行為語言來襯托。

從上述的情感化標間來看,你的差異就必須要更獨特,更有範圍例如:伏牛堂=正宗=霸蠻=辣=年輕人,這就是伏牛堂在設計語言的定位點。這一系列的差異性,就是一種「圖騰」。

你所設定的標籤,會成為人們對你的印象一種認知。羅胖在時間朋友中也說到:「認知戰,是新零售的開端。」認知,是我們對於一個產品出現在選擇清單的起點。

圖騰,你構築在人們腦海中的一種畫面。藉由這些標籤化的定位,從人格化的身上來開展,讓畫面不只是一種想像,更是一種實體化的現實。

04共同,一視同仁


另一方面,在共同的想像底下,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分,因為所有延伸出去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在這共同的想像下。換言之,如果做品牌也有所謂的高低之分,你就無法成為用戶的核心首選。

最近在華為看到一份報告,由創始人任正非提到一個顛覆我過往的想法,那就是「不要認為低端消費市場的業務就是低端人才,高端消費市場就用高端人才。」

所有商業價值都該回歸一個基礎,那就是商業市場上的成功。因為即便有的產品初到高端還是也失敗了案例。

過去會這樣認為都會以為,高端消費市場就一定要用高端產品。

即使有的人北大、清華畢業也是能做賣豬肉,擺地攤,職業本身就無貴賤之分,更該尊敬那些為了自己選擇而努力奮鬥的人。

就如同你跟有錢人的差距不是在於錢的差距,真正會讓人看不起的是你連為了生活而努力都不曾有過的付出。

這種高端與低端來區分人,本身就是限制了自身的認知框架,因為即便是低端產品也是能靠市占、利潤,來撐起主營業務。或者說更應該從貢獻度的角度來看,才更能不失平衡。

其實,只要是做生意,任何消費市場都是潛在的獲利來源,獲利來源的根本,源自「客戶」。

這就點出一個情感標籤的盲點,任何標籤都是成就你想像的元素,如果只因為感覺不好就把這個元素給泯滅。等同於你生命中缺了一塊,因為任何成就你的,也可能會毀了你。圖騰也是一樣,為了追求這些你所屬的元素,更需要審慎思考,這對於我們「未來」有會有什麼影響。

很喜歡伏牛堂創辦人張天一說的一句話:「這件霸蠻衣服不是穿到公司上市,不然就是穿到破產。」

只要是使用我們成就的標籤,都該成為圖騰的一環,我們更透過人格化的載體,讓大家看到這是事實,不應分差異,而是共同性彼此缺分不了彼此的情感價值鍊。

成功,從來不是先設定完美的價值鏈所感覺出來,而是用整個創業的過程證明出來,社群人格化的過程也是如此。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413|《重構學習體驗》(6)能「交付」的學習,才是被深度設計的結果


共計 2,940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如果你看到小雞從蛋殼裡準備孵化出來,當下小雞非常的痛苦,感覺已經快要不行了,這時,你用手幫撥開蛋殼,雖然小雞馬上解脫,但是不到一小時,馬上就沒了生命。

任何生命都需要透過自我體驗,從自身的感知來做為智慧的生成。換言之,學習並,並非是一種單向式,而是主動式。只有出於自身的想要,學習才是有效。

所以在設計學習的探索時,你是要尋找對於新想法的內驅力,才能夠喚起學習的初心。

01定義,學習從何而來?


一切學習的背後,都隱含了一種訊息,那就是「某種情下的問題解決」。重點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你當下的「情境」。這種解決,會隨著時間性質。長期、短期,緊急還是為了未來所準備。

針對時時間性,所產生的學習需求各有所不同。愈是緊急性的,愈需要及時有效性,也就是立即上手能用的學習認知。

例如,有一名腦科手術醫生,在對病人進行腦部解剝的過程中,如果還需要看腦部手術解剝不步驟中需要注意那些,這度種情況對於病人來說,可以一種挑戰。

所以,學習必須要能夠讓人有收穫,這種收穫不是那種感課程感覺怎麼樣,而是真正能夠在生活中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如果不做到行為的轉變,都是無效的學習。

即便是認知,文學,小說,等各種學習,都必然能夠對接到生活中的某一環節,也就是一種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應用。好比,同樣都是離家千里來到外地奮鬥,那種感覺沒有文學認知的人,只會說出,「感覺好難過」,但是,當你讀過余光中的《鄉愁》時,你就會說出「離家的思緒,如同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這就是學習到具體情境的呈現,它都必然存在某個呼之欲出的片刻。

02學習,不只是內容的表層


當你對於產品介紹的學習課程中,認為學習只是要理解產品,等同於只看到學習的表層。因為那些事情都是知識。如果不能夠深入一層來解讀這些背後的具體場景,對於學習者來說都只是一個點

簡單來說就是,什麼時候我才會需要用到這些。

這就會定義出每個學習背後,都是針對具體的情境,具體的事件發生所需要知道可以怎麼做。

這就會延續到另一個議題:

內容本身是讓對方「知道」還是,「更有效解決」。定義解決需求,才能針對學習內容作精準設計。

回到前面例子,參與課的學習,如果是為了要讓學員知道這個,那是一種;第二種,學習內容能夠被有效的應用在某種工作情境中,並未對用戶知道怎麼學習。

第三,不只是知道,更在乎如何提升「效率」,全面性提升營運的獲利成果。

議題的定義,是針對表層內容下的核心解讀,以解讀出發點對應到議題需求後,才能提供相對的學習內容。

03責任,賦予新定義


即便理解內容價值,還需要知道整個學習的過程。從參與者來看,有講師,學員。

《重構學習體驗》的核心定義,「以學員為主,老師為引導」

這個概念傳達出一個重點,人們的所有學習到,都是自己的體悟中所獲得。外界的訊息輸入,只是達成目標的輔助,不管是知識,還是技巧。

真正能夠把這些點知識轉化為整體的系統,就需要由個人對於知識系統的自行解讀。

所以,透過引導、體驗的方式來喚起學習者本身的主動性。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打著「體驗式學習」就是這以學員為主,很多體驗式教學的成效有限都取決於設計本者本身只認為活動就是體驗,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這種以體驗為主就是體驗,沒有學習。換句話說,體驗要有效,還需要從另兩個維度來切入,那就是「反思」與「概念」。

只有「體驗」加「反思」只是一個點,對於學習者本身毫無價值。因為時間一過又會忘了,所以,有些體驗設計會加重「體驗」的程度,讓人們以為時間變長,但事實上,是一種變本加厲的失焦結果。

以「體驗」加「概念」就是一般人們想到的課程,只是兩者的比種有些不同,例如認為設計小組討論,或是活動來增加體驗,以及在課程後直接導入概念,也就是系統化的知識架構。

這種方式代表單向的輸入,根本沒有實際的雙向交流。不是說有小組成員的分享就能獲得好的雙向學習。因為還是只流於表象,就如同清單上的例行公事。

如果說這些方式都是表面,那麼,真正的問題又在哪?

04人們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


如果跟一萬年前的人說,未來的生活將會衣食無缺,這對於那一代人來說不是事實。如果跟一千年前的人說,未來人們會在天上飛,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幻想。對一百多年前的人說,人們將會看到遠在一千公里外人們的生活,他們會說,你是怎麼看到的。

這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看見而相信」,沒有看到,怎麼知道這樣的生活,更不可能會相信,也就是一種雜訊。這也是大多數的課程只是表象的從
感覺來看見,並未真實的相信,導致學習成效的低迷。

所以,在設計學習設計的過程中,不是從雙向交流的體驗來出發,而是要從你如何讓人們相信,也就是相信自己需要這個。

此外,相信還有階段性:

第一階段:相信自己需要
第二階段:相信自己可以解決
第三階段:相信自己重新掌握了解決方式

第一階段是從「需求」,情境的角度出發,讓人們從知道這件事情對於我們來說會有什麼差異,這是從最基本的需求點來找出內容。

第二階段從「自己解決」的角度出發,一但釐清了,原來自己非常需要,你就需要從「如何讓他找到解決方式」來喚起學習的興趣。

這個過程不是說由講師來說出干貨的內容為主,而是從提供的角度,以知識、概念、架構來做為出發點,講師是提供解決方法的「引導者」。

第三階段的核心在於,你重新梳理了對方的想法,以「系統化」的概念重新說明你所做的解決方式,是在哪一個環節貨是被稱為什麼概念。這也是體驗教學無效的主要原因,

所有學習,都是從基本概念延伸而來,例如你學數學會從了解阿拉伯數字,加減乘除的概念基礎,才能做一系列的換算。理解元素週期表的基本概念,你才能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組合價值。

又或者,只從單一的案例還解讀,沒有從「第一性原理」來看,都只會看到別人因為123成功,所以我們只要做123也會成功,這種學習與認知,基本上都是無效的或是短暫性。

05體驗入互動的深度交流


除了課程內容的設計,針對參與者的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就代表,不是從單位時間有多少人參與學習,而是單位時間有多少人參與了深度交流。

這種深度交流通常會以「體驗」的方式,如果涉及到的人數過多,就需要從「小組」的方式來拆分,以單向式的講述,你無法保證學習者的體驗、收穫與交流。

透過小組學習的拆分,是以「單位時間價值的延伸」為導向,從「用戶交流的深度」為出發。

從這兩個面向來分析,時間跟交流深度,這是反比的狀態,如果時間愈少,你愈需要透過分組的方式,達成交流上的深度。

這時小組長的設計,就是在協助你把單位時間的注意力,被釋放到這些關注點上,讓小組長成為深度交流的起點,以總結彙整為主。

另一方面,是從產出分享的階段來看,分享的用意不再於重複各種想法,而是以「出發點」來導入,任何人,見到同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與收穫,反思的交流,就是以這種角度出發,讓每個人知道收貨。


06能交付,才是真正的獲得


為什麼學習需要從這些角度出發,原因在於,不已學習者為主的教學,都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

任何人都可以講得出來,為什麼還需要你,就是因為你的內容不只是頂級的概念性內容與設計性。更重要的是「能交付」。

如果你參與課程不能被交付,不能被其他人感受到,等同於講者只是為了講述而講述,沒有清楚的讓人們真正相信自己可以解決。

不能交付,就是對學習者的不負責。
可交付,不是學習背後的收穫,而是世界格局觀的體驗不夠。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412|《ATD人才管理手冊》(4)人,因「情懷」而投入:吸引頂尖人才的關鍵思維


共計 2,60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未來沒有情懷,你的生活將會變得一無是處。如果說一個時代可以造就英雄,那麼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家身上已經看到這樣的特質了。「這個世界的挑戰會愈來愈大,不公平的事情會愈來愈突出。我們要去思考,面對世界未來的問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這是之前馬雲在員工大會上所說的信念,這信念背後,可以看出格局已不只是中國,而是全世界。

是時代給了中國企業家有機會站上世界舞台的機會,因為有互聯網的發展,讓中國成為互聯網技術應用的高速發展。

因為這些條件,在這一代的中國互聯網界的企業家身上都看到一種特質,那就是「情懷力」。我們做的從來都不是為了企業的發展,是為了解決世界的問題,承擔世界的責任。

如果領導者沒有一定程度的胸懷與格局,你連出現在市場的名單都是不可能的。

「賺錢」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但如果只是依據這樣來發展企業,永遠會有比你更賺錢的企業出現。你要做的是讓人們相信、知道,我們為什麼聚在這裡。

雖然只是簡單的提問,卻是一代卓越領導者們的核心使命。換言之,要做企業或是個人品牌,沒有「情懷」你就只是一個做事的人,而不是創造者。

一人成就企業,同樣一人也會使組織衰敗,那些衰敗,也不是因為沒有情懷,而是個人的格局太小所導致。就是為了追求安全,為了追求穩定,為了不被外界的打擊所封閉起來的世界。

換言之,一個組織有沒有發展性,不是看領導者有多強,而是領導者的包容心。一個人的狹隘心,你只需要從它的語言可以看出,是用「以我為中心的感覺」還是用「團隊的未來」來跟人溝通。

領導者,都是為了團隊,不是個人,任何的說詞都是朝向我們共同目標前進,而非個人感覺良好。


01你常常與什麼人互動,決定你的未來


同樣一個領導者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會吸引什麼樣特質的人進來。這對於團隊的發展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在《Google模式》中提到一位A級人才引領組織走想A級團隊。然而,引進B級或C級人才,只會讓團隊的品質,效率持續的下降,原因在於,B級與C級的人只會吸引比他還差的人,因為他們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也就因為這種想法,導致組織內的只為了感覺好,而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

換言之,所有人才發展計畫,或者是績效獎勵機制,這些激勵人心的良性化制度,其實都只是在為那些B級與C級或是更差的人所設計的「感覺良好制度」。

一但釐清這個概念你就會知道,如果一個團對要靠這些制度來激勵人才能持續成長,那可以說成長的可能性趨近於零,除非領導者有意識到,不然組織能否持續存在都成了關鍵。

那麼,如果一個團隊裡都是A級人才時,你根本不需要設計什麼激勵制度,他們本身就會自行驅動。制度只不過是檢視我們過去的回顧,並非是未來,那些A級人才真正在乎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這就是為什麼優秀人才這麼難找,原因有兩點,一點,即便找到A級人才,團隊領導者如果是B級或C級人才,只會讓A級人才流失,或者被壓抑下以及同化。

第二,完全不知道你真正要的人是什麼?

第一點是固定的你不是離開,就是跟著變成平庸的人。第二點則是我們可以掌握的。

02你會感到認同嗎?


首先,要找到對的人,不是先從我們要什麼樣特質的人,而是如何成為頂尖人才的首選。這就是認知戰,種優先選擇的認知,取決於他人看到這團隊成員的想法,也就是真正好的雇主品牌不是我們怎麼說,而是團隊內部的人對外面怎麼說。

一個問題就可以知道在外面的評價,那就是:

「你對於你所身處的團隊感到自豪嗎?」

為什麼你的團隊成員不想說,不敢說,或是不知道怎麼說,我為什麼自豪的原因就是,他們在這邊根本感覺不到有任何自豪感,所謂自豪感,就是你以這邊為榮。

這種由內而外的激發動力,不會是我們團隊的績效設定多好、我們有多少的獎酬激勵制度,雖然多少會有考量,但是,人們所想要的已經不只是「做事」。更多的是「參與創造」。

什麼是參與創造,這是所有人為了共同的信念,因為我們相信,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標,這目標不只是為了我們,而是更遠大的格局視野。

如果你是團隊領導連把夢想都不深刻,不知道成就為每個人共同的想要,那就說,你連認同你所設定的願景都不相信。

任何團隊的持續發展與突破,都不是做出某個感動世界的產品或服務,而是團隊裡的人都相信,我們可以達到,我們可以走向未來,我們可以把這一切化為現實。

因為有共同的願景,並且相信這一切,還有人在看不清時,讓我們堅信地走下去,即便最後失敗,我們也是感到自豪的,因為過程中我們不曾懷疑過。也就是那種相信才會想告訴他人我們在做的事情,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


03你知道你的A級人才特質嗎?


如果A級特質是普遍性,那麼很多人都會搶著要,但事實上你找尋這些特質的時候,都是霧中探詢,你根本不知道對方說的是不是真的,還是演出來的。

所以,不只是我們列出我們想要的特質外,更重要的是把握我們可以掌握的。

那麼什麼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就回到最初的觀點,我們的「情懷」是什麼?做什麼,以及你會遇到的會有什麼,你會無從知道這些過去,但是當你敘述我們團隊過去的經歷與發展歷程,以及過程中支撐我們的是什麼樣的「相信」。

當一段一段的故事推送到對方的面前時,A級人才會在這些畫面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也就是所謂對的人,然而,是否還會辨別錯誤就是那些很假的人,很會演的人


所以,選人的管道還有一種,那就是內部推薦,往往這種效果會更為精準,因為有人會比你更清楚對方。

當然如果只是說推薦這很容易出現一大票人,這是就必須要聚焦,你可以用這樣的問題來作為精準定位人才需求:
你曾經共事的最優的人
最有創造性的人
能在壓力下工作能力的人

透過這種聚焦,幫助推薦者可以從具體的場景與行為與結果來衡量。

雇用一個頂尖人才,和雇用一個水平平均的人才,這個績效相差25倍。換言之,組織要走向持續發展,人的錄用就成了未來決勝的關鍵。當團隊中的備用名單只有一些看似只能稱得上可用的人,這代表組織已經無成長空間。

04那麼,頂級人才得吸引要件又取決於什麼觀點?


團隊中吸引人才的方式,取決於我們是放什麼樣的訊息到市場中。未來爭的不僅僅只是組織變化的速度,更取決於你團隊的「質量」,也就是你的「人才品質」如何?

人才品質,它所意味的你能否招到更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是推動你組織持續成長的關鍵。如果找不出優秀的人,組織必然會衰亡。

這一點從領導者的格局就可以看出,格局本身的鑑定唯一標準「找出比你更優秀的人。」

可以說,組織持續的成長與發展,源自組織的「優秀的人」。
團隊領導者的「情懷」,則是吸引到有同樣抱負的人,選擇你的開始。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411|《最佳工作場景》(1)創新力,從試錯的包容力開始


共計 2,66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未來爭的都是效率,更影響企業發展的趨勢,這將可能是強者愈強,頭部通吃的結果。但是當強者不斷的成長下,必然會面臨到天花板的可能,如果不再對企業的定義從新生級,就會遭遇到市場的侷限。

例如滴滴打車如果只侷限在打車市場,等於是侷限住自己的未來發展。首先盤點滴滴打車有快車、專車的模塊,也就從流量化角度來發展的公交車,順風車。以及第三種利潤生成的計程車與代理駕駛。

這些模式的生成都是從全面性的角度來思考,也就是當一個人要做交通工具時,會以哪一些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後有會有哪種體驗。另一方面,這些服務網絡中那些關係者乘客、司機都會在特定的場景下各有不同的需求點

換句話說,未來互聯網企業要全面性的發展,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取得一定的定位點。

如阿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都在不斷併購其他企業,就是為了要不斷讓業務的發展成為一種生活體驗,也就是你離不開這些生態環境中。

這會有一個核心模式:全面性的生活體驗


01組織模式的再進化


過去人們從互聯網的發展中,大家都可以從網路上來找資訊,所以企業發展主軸就是任何產業都加上互聯網,也就是所謂的「互聯網+」。

然而,移動互聯網的飛耀式發展,用戶已經不滿足在線上找到資訊,更多的是需要有更快的體驗過程,也就是,誰能夠提供更快速的解決方式,誰就會擁有更多的支持。

全面方位的效率化,只是一個起點,因為你面對的用戶已經是愈來愈沒有耐心。這也是科技改變人性的一項特徵,更是意味,不管是哪一種極端市場,都有可能被技術的進步成為大眾化。

這次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羅胖也提到,目前新零售的聚焦在「效率」你能否成為更快速。

當用戶市場需要更快、更即時的反應時。如果組織模式沒有辦法支持這樣快速的需求,會有人可以替代你的。

這就要回到組織面來看「如何快速變化」,面對這樣的環境通常組織有兩種面對的態度,第一調整改變, 例如,通常會想到一個概念「組織扁平化,」讓組織的階層模式打破,都是為了要因應速度的決策效率。

第二維持現狀,以最小改變來承受外在環境的衝擊。雖然也有在變化,但哪種方式是被動性。

但這些發展背後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組織要如何調整?」

解決方式基本上有從組織結構、團隊文化,等一個硬實力方面的調整,另一個則是團隊中的軟性文化。但是,真正的根本還是在於「文化」方面的生成。

接下來藉由軟性文化的發展,來從人們為什麼會擔心、害怕改變。來分析,阻礙文化發展的關鍵障礙。

02面對失敗的心態


面對失敗時,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會決定組織是否能夠持續創新,乃至個人的成長。

首先,面對失敗時,如果認為失敗就代表失去所有,等於是過程給浪費了。任何失敗都有它的價值,因為失敗被背後就是成功,即便是積累出一點小的改變方向,有都是進步的象徵。

其實,失敗本身並不會讓你完全失敗,而是我們對於失敗的侷限性。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失敗的態度,你是支持失敗,還是拒絕失敗。

當所犯的錯愈多,你離成功的機率就會愈大。
因為沒有失敗,就沒有成長。

但問題是,究竟是什麼影響著人們對於失敗的恐懼?

答案就是太過於成功。因為成功後,那些既有的行為模式就是天條,以至於任何一點小改變都有可能讓過去的成功破滅。

還有一點,即便知道失敗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夠根治失敗的源頭,還是會走向相同的結果。


03錯誤是來自於哪裡


接受失敗,是一種好事,但是,無限包容失敗,等於是放縱。因為所有失敗背後都會它的可預防性。換言之,失敗是有它的種類的,其中包含:

可控的行為因素
不可控的非常態性因素

錯誤,必須要降低前者「可控性」要轉化為可控性,最常見的就是「疏忽」與「能力不足」所導致,前者是心態上與企業文化對於事情的重視度,後者則是透過學習的方式來化解。

最難應付的就是那些「不可控因素」,這些不可控才是企業在轉變時智慧的結晶,也就是隱性知識,你需要找出那些隱性知識來轉化為顯性知識,讓每個人都知道如何變成可控。

最後就是整個文化建成的核心,也就是你如何對待「試錯」。

04 試錯的基礎文化「包容度」

滴滴總裁柳青提到,在滴滴的文化中,不管是企業也好,社會也好,應該多一點容忍度,應該多一種方式去鼓勵所有跟我們不同的,讓他們也能在這樣的體系下發揮自己。

這也是未來企業文化中,所需需要具備的核心,不是創新,而是「包容」。
任何改變背後不一定會有成果,也不一定達到我們我設想的目標。但是這個過程因為結果的落差就直接否定,等同於扼殺了組織創新進步的可能性。

換言之,成功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需要由大量的常識與演算下,才會有的那麼一個結果。如同當改變的行為方式被嘗試一萬次,或是升級改版一萬多次,總會有幾個方式是真正符合到效率的提升並能夠創造出成果的。

如同大資本投入到市場來做投資,不在乎哪一個會真正的賺,因為大量的資本投入的過程中,本身就已經把可能的損失給對沖掉。

也就說,當「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時,你的成功,就會成為必然的可能性。連同組織的進步一般。

一但理解失敗到成功的背後,都是要有一定數的行為後才有可能誕生出一種新的效率化模式。至此,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要先釐清,那就是「創新」是什麼?如果這詞沒有認知到位,就會為了改變而改變的創新,還以為數量化的優勢可以達到成功。但成功背後都還是有一定的潛在規律。


05創新,飛越改變


很多企業的核心精神都會有「創新」這樣的口號,但那都只是想想,距離達到目標的過程卻還有很大的距離,這是為什麼?

其中「組織文化」就在裏頭扮演的非常重要的關鍵。創新並非是對於過往的組織行為做反抗,那種定義的創新往往只流於表面,也就是為了變化而變化。

所以,創新的定義又是什麼?

答案是,「用不同的方式達成目標」。

創新就是跳脫既有的行為做新的行為來提高效率。但是,這就會對過往的行為產生衝突。這又會有另一層涵義,創新的根本不再於「改變」,而是「速度」。

換句話說,創新的必然有變化,但是一次性的變化不叫做創新,因為根本性的創新是源自,一次次的行為改變,讓整體效率不斷提升的過程。

如同互聯網企業強調大數據,數據本身並不存在價值,而是以數據為依據來做為不斷跌代升級的過程,這種理解到數據如何更有效率的使用本身就是創新的一種。

回到組織組成的元素「人」來看,以不同行為方式的來解決不同問題,你需要的不只是文化上的「包容」與「數量」上的常識,還需要「對的人」這裡所謂對的人,不是單一組織文化的個性,而是差異性,也就是多元化的性格,才有能真正激發起解決模式的創新行為。

如同滴滴總裁柳青所講:「哪一個組織能夠把完全不同的人聚到一起,向同一個方向走,那個組織才是最強的。反之,一個組織都是同樣一種人,可以肯定它試弱的組織。」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410|《解憂雜貨店》謝謝你:相遇的那一刻,就是「奇蹟」


共計 2,27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一封信串起過去、現在與未來,讓原本不認識的彼此,因為一份「絕對不能無視你」的心聲,只為了讓你知道,原來這世界還可以有更美好的選擇。

「要怎麼樣考試考100分?」「怎麼用一隻腳投球?」「如果猩猩統治星球,要誰來教人們猩猩語言?」

你對待問題的想法,會決定接下來故事的發展。

浪矢雜貨店,這是幾代人共同回憶的起點,當初只是孩童在雜貨店外貼上一些問題,那時已經看上去有歲數的店主雄治,卻都一一的回覆,即便那些問題看似非常的奇葩。

直到某次有人投遞的問題,已經是人生選擇題時,你開始意識到,「這雖然是遊戲,但可不是鬧著玩的。」

於是乎,雄治把這種關乎個人重大問題的答覆,於雜貨店後頭的牛奶箱裡找尋回信。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你的一句話,對於別人來說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但是在《解憂雜貨店》作者東野圭吾的筆下,讓我感受到,這可能是種事實,只是當下的我們不知道。

雖然是五個故事,但是每個故事中,你會聽到他人在講述他人的故事時,看到你的身影。即使故事有歡樂、抑鬱,或是後悔,可都清晰地描繪出人在面對生命路口的抉擇時,有人替你分擔,替你解憂,讓你理解。

你也會發現到,很多時候,諮詢的人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來諮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那麼,憂慮又是為了什麼。

01解憂,為了尋求你的支持。


你為什麼會有憂慮呢,如果你的選擇只有一種的時候,這種感覺是不會有的。直到你面前出現兩種或多種選擇要來權衡的時候,而且這種選擇之後,你也完全不確定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任何事情。

這種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就成為一種「害怕」。你怕的並不是你所選擇的對不對,而是你所失去的那一切。

如果你有一項賣魚貨的事業要繼承,但是這家店已經沒有什麼經營起色了;以及另一種到東京去做你這一生唯一的夢想「音樂人」可是現階段,你連養不養的活你自己都成了問題,更重要的是你的父母已經年邁,你還需可能需要扶養你的父母。

兩種選擇,都會對某一方產生愧疚,一方面是自己的想要追的夢;一方面是家庭的牽絆與未來。

02你認為的放棄,只是當下的感覺


也許,當下的選擇會成為一種憂慮,但是作者用了另一種角度看,那就是「逐跡」。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只是當下我們感受不到。

一句話,一個舉動,都逐漸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很喜歡《深夜的口琴》篇章的結尾,總有些人,在逐漸影響著你。過去,我們都活在自己的圈圈內,直到有人讓我們看到世界的可能性,而這份感動,悸動,油然存在我們的心中。

有的人,則是把這份悸動,持續傳遞的。或許,人生無法如你所想,如你所要的。但是你還可以創造,寫下你所走過的「逐跡」。

好比賈伯斯常說:「活著就是為了要改變世界。」這個世界,可以是真實的全世界,也可以指得是一個人的世界觀。

當你真的做到了,這份「逐跡」會一直繼續感染著另一個人。

03能被理解,就是一種解憂


當你有煩惱,有憂愁,你真正要得未必是一個正確的解答,因為當下任何的決定,都會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完美。

你真正想要的,其實是來自內心那份「渴望被了解」的感受。即便是透過一封信的交流,都是一種支持。

解憂有兩種,一種是自己對自己說話,另一種是自己對他人說話。兩種都是在追求的被理解、被認同,知道這世上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感受這份感覺。

自己對自己說話好比是《24個比利》中的那句:「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我就它投注在一個人的生上,把所有煎熬分別來接受。」

這種感覺就是自我內心的對談,這種對談的結果,會取決於你心裡所想的對照。

04心如水的把你內心照應出來


《解憂雜貨店》的第四個故事中浩介第一次看披頭四電影時認為,他們的心已經不在一起了。直到經過家庭跑路,逃離父母,以及理解到父母的結局後,再次看披頭四的電影時,又忽然感覺到他們根本沒有第一次看電影時想解散的情緒。

原來當時自己的心,已經不在父母同一條船上,所以看什麼都覺得是「不在一起」。這一切的想法,卻都只是內心裡的一種假設。

人,是一種意義物種,任何事情都會賦予一種意義,即便是好的意義或壞的意義都一樣。決定我們看到的層面,源自我們的感受或體驗。但這些感受的意義被放大,則是由於我們內心裡的想法所導致。

通常人都是會朝向希望,正向的地方走,如果有人的心一直會朝向受挫、失敗的方面來看,那麼可以說:「他們都是內心破了個洞,重要的東西正在從破洞逐漸流失。」


05你要解憂的不是答案


任何人被生下來,都是他人希望你活下去的象徵。

人的內心怎麼會破洞,如果不破洞就不會有憂慮了,你的解憂也就不存在。但是就是因為人天然會把問題逐步放大,即便是小事也是一樣,這就說明,人其實真正要的不是答案。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答案是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如同在你拿到一張空白的紙。跟你說:「你要出發前往這張圖上的目標點。」通常會有兩種聲音,一種不會做,另一種自己直接找答案。

換句話說,你只要知道「無論現在多麼的不開心,你要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

那些內心破了洞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出路給堵死的人。即便你能給建議,也都只是建議,因為正確的答案早就存在你的心中,你只是不想面對,或是說,逃避一切。

06你的不完美,是補足彼此成就完美


有缺憾,不代表不能幫助別人。沒有人天生就是完美,故事裡的每個人,都不是一開始有好的生活,但是,因為一間雜貨店,讓這一切變成可能。

當初只是認為的煩惱,到最後都會發現,所謂的煩惱都是自己給的。不論你的選擇是什麼,都注定會在別人的世界裡烙印下「逐跡」這就是你對他人的相信。

在你接受他人的心聲時,這份「絕對不能無視」的善意,就是在解救彼此的心靈。人也就是因為有緣份,才能夠在對的時間點,交織出那份溫暖。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409|未來也許會遲到,但是從來不缺席: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共計 2,17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莎士比亞說:「青春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失無踪。」那麼如果讓你重返18歲,你會做什麼?「買房」,最近看papi醬《18歲的我 VS 30歲的我》裡面說道一句最真的話「買房」。如果我們在十幾年前也有這樣的決定,說真的現在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感,但我們都沒有那種運氣,在當下你根本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所以安於現狀成了必然的選擇。

如同我們每年新年都會不斷許下新的方向與目標,就真的會如你所想的達到你所想像的未來嗎?這一切只是參考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自己所設定目標時,你的態度是什麼。

雖然只是簡單的問題,但背後卻是關乎你這一生會有什麼樣的人生。這是為什麼?

因為你對待你生命的態度,會決定你在遇到種種困難與阻礙時,你的選擇。
背後的潛在含意是,如果你深信你的未來是那樣,即便是問題,你也會解決。如果你只是種虛晃,那麼你可以找上千種理由來說服自己放棄。

01一個人使用時間的方式,就是塑造自己的方式


你這一生有多少時間是你真正拚盡全力的時刻?所謂的拚盡全力,不只是只職涯發展方面,各種方方面面都是。如果你現在有「後悔」感覺你還可以再更好,就說明,你根本沒有努力過。

當你拚盡全力,真正努力過的時候,你連這種想法都不會有,因為當下的你只會知道,結果已經不重要,而是你在過程中看見了你自己的成長,那種突破自我的感受。

《團隊,從傳球開始》裡作者約翰・伍登在帶領球隊時,有一個要求,不管是輸是贏,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盡到全力,即便這場球賽已經要贏,也不能因此鬆懈。

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你使用時間的方式,決定你這個人為來的模樣。

然而,什麼是未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說,你能活到幾歲,我們所謂的預設目標都是從無限的時間感來設定。也就是說,因為我們以「無限」的角度來看待人生,自然而然的不會去注意到我該珍惜的是時間。

相反的,當你意識到「時間」才是你這一生中最珍貴的資產時,你所設定的目標,絕非是關乎自己,而是對這世界做出改變。

可以說,當人們意識到個人的成就不是源自於你擁有多少時,你才能夠蹺動這個世界,找尋那個,屬於你的時間價值。


02你有過極限的感覺嗎?


可是這會有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感覺,你才會覺得你真正盡全力?」
就是當你已經受不了,或者是你最大的承受範圍是什麼樣的情況?

如果不能清楚知道個人極限點,有可能會陷入一種誤區是,一但感覺到痛苦、難過,或是想逃避,就把這些感覺跟極限劃上等號。

但是,事實是如此嗎?答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因為每個人的忍受力不同,對應到的極限忍耐度也就不同。然而,辨別極限的方式其實可以分成兩種方向:

一種是主動式:也就是自己內心的溝通
一種是被動式:透過外界的刺激讓你看到成長的空間

兩種方式沒有好壞,只有在你最適合。這邊有一個前提假設式,這個人必須是對自己感覺到想要不一樣,想要變得更好。一但偏離了這個前提,你給在多的資源與激勵效果,都是打水飄。

這兩者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從你以為知道的,轉向到你未曾看過的。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極限可以到哪裡,因為我們人類本身在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會逐步因外在環境的變化,逐漸產生相容性與適應性。

也就是,即便環境再惡劣,你也能夠生存的道理。那也就是一個生命的真理,你想活下去。

03你的未來,永遠是自己爭取來的


每次新的循環開始時,為什麼總喜歡設定新目標?原因在於,當我們設定新目標時,等於是把過去未完成的事情全部一筆勾銷,你也不會想說上次設定的目標到哪?

這就是典型的斷、捨、離,感覺心裡被清空。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你可以持續下去,因為你會一直感受到同樣的希望,卻發現年過一年的停留在原地。

任何成長一但缺少了反饋,你根本不知道你走到了哪裡,目標如同虛設一般。願景與初衷,就是在喚醒我們,即便進入到新的循環,也要記得你當初的期望。

因為你所希望的未來,從來不會遲到,只是這個過程你願不願意承受,你願不願意盡全力為了你的初衷所努力。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就會進入到前面所說的無效循環當中,每到新的開始就拋下過往。

你所要未來,永遠是自己爭取而來的,別人只會看著你,過程中的辛酸血淚,只有你自己最清楚。盡全力只是你的基本功,沒有盡全力,你也可以成功,但那種成功,只是一時,真正挑戰過極限的時候,那種一時的成功,便會被放大成無數的成功。


04真正的極限,是你不後悔


時間,不被任何人所擁有,因為它是絕對公平,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然而,
有的人有10年的時光;
有的人有30年的時光;
有的人有100年的時光。

這樣你還能夠說是公平嗎?換言之,同樣有時間,但實際上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長短,卻真有不同。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涵義,你就會知道,人生的價值衡量,已經不時在於時間長短,因為那是你永遠無法掌握的事情。

你不會知道下一秒,未來的哪一天,你可能就會被終結掉。

這麼說,遺憾、後悔,都是你認為公平下的情緒性反應。因為你看到別人在同樣的時間下,卻跟你創造出不同的價值。當事實跟幻想有所落差時,這種情緒性的反應,就是一種保護性的反射動作。

但那又如何,沒有人會真正在乎,因為時間不會因為你一個人而佇足在那。
你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珍惜你活著的每一秒。」

雖然這很平常,但是懂得人卻不多。
因為不要問時間能為你提供什麼,而是要問,你能夠為你的時間創造什麼。

只有擁有珍惜,才會知道創造的真諦。
極限,從來都不會是你所體會到的感覺,因為真正的極限,是你知道你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