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439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遊戲化設計,如果僅停留在如何增加排行、徽章,獎勵等機制設計,那不叫做遊戲化的結合,《遊戲化實戰全書》從更深一層角度來探討,所謂的遊戲化的底層邏輯是「人本設計」的概念為主,也就是「心理動機」。
作者周郁凱(Yu-kai Chou)所提出的「八角框架」理論中,講述了有關遊戲化設計的八種動力因子,包含:
使命
成就
創造力
占有權
影響力
稀缺姓
不確定
避免
這八項無一例外都是從人的心理需求為出發,換言之,遊戲化元素例如,獎勵、功勳、排行等元素,只是遊戲化的工具,並非是遊戲化設計的核心。
最根本的動力取決於對於「人本設計」的概念思考,如在各環節中,如何強化人類動機的動力需求,在檢視完需求後,才會再進一步由此為依據,進一步延伸至遊戲化元素的結合。
很多時候表象的看見,並非是真實的現象,很多現象往往是來自於背後潛在的規律。《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中提到一個概念,那就是「現象即是規律」任何你所看到的行為背後,都會有他潛在的規律,這些規律的底層,也就是動機,才是所有現象的最初型態。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提出學習型組織的發展概念後,要直達到這樣發展,同樣需要以「5why」來探索出組織學習的真正核心。
換句話說,當提問問題者以「為什麼?」的角度來出發時,是為了追朔一件事情的源頭,對於領導者來說,如果只是看到表層現象沒有進一步探詢背後的潛在可能,很容易讓團隊出現一種現象,出現一個坑洞時,就急忙填補一個坑洞。一但當這種習慣養成,就難以從最根本的問題來檢視。
這也是在之前《你是來帶人,不是幫部屬做事》中所提到,團隊領導者在看到問題後,並非先解決問題,而是要看到現象背後的規律,或是說潛在的動機心理。
01為什麼?提問,並非是所有的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提問「為什麼?」來理解問題的源頭,同時這個提問方式如果沒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很容易失焦,或者說是讓問題愈變愈困難。
如果一件事情不是必要的事情,那麼就不用去了解背後的故事。很多時候團隊領導者必須意識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必須把你的精力放在對的地方。
什麼是對的地方,如果這件事情知道了源頭,為什麼會這樣後,對於整體影響有沒有幫助,還是你可以委外給別人做。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的源頭,反而是不知道怎麼去達成。當一件事情必須要立即性的解決,從源頭來探詢問題,只會消耗掉不必要的精力。
這時的「為什麼?」提問,就可以轉換成「你期望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達到目標?」
從「什麼?」的角度來切入,是為了能夠立即性的解決當下所面臨的難題,而非先從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不斷來切入探討背後的問題。
兩種方式的辨別方式,取決於團隊對於當下所面臨到的問題時,這個問題是整體的一環,還是整體外的一部分,以及時間緊急性來判斷。
愈是重要緊急的事情,就需要先例急性解決,但對於團隊來說是重要的一環,在後須也需要討論這些現象背後的潛在規律。
另一方面,在一對一面談時,「為什麼?」這問題也需要適時的應用,因為如果一直提為什麼,反而會讓對方感受到壓力,從而講述的與心理所想的有所差異。
02辨識真假需求
你知道「想要」跟「需要」之間的差別嗎?前面所提到的是針對問題的核心性「為什麼」以如何在這問題下,探索出潛在的可能以及例外的因素。
但為了要更明確地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要先從了解「想要」跟「需要」之間的定義:
想要:想要是表象性的需要
需要:需要是必須性的真需求
很多時候在提問候,對方所給出的回答有可能只是表象的需要,但未必是真實的需要,它很有可能只是想要,因為想要可以有很多種,但是需要卻只有一個理由。
例如,當你說你想要快點離開,這背後的需要是,你有可能有其他重要的事情等。也就是說,當受問者回答出的答案後,它有可能只是一部分的想要,你就需要從文字話語中去推敲背後的潛在性。
03潛在性背後的原理
很多時候對方所提出的想要,可能是連對方也不知道他真正的需要是什麼,這時你就必須要幫助對方找出對他來說什麼是重要,也就是聚焦在「對方」身上。
日本迪士尼有在培訓團隊成員時,都會講到一個情境概念,來說明他們對於遊樂設施對於孩童的真正意義。
有一項冒險遊戲的體驗中,會讓孩童經歷許多恐怖、可怕的挑戰,就是出現一些女巫、惡魔等人物來嚇孩童,最終才會走到成功挑戰的結尾。有些時候孩童在經歷前段的體驗中,就感到非常的害怕或是被嚇哭。
這時走出冒險遊戲後,身為迪士尼員工的你有兩種選擇說法,
第一,這些遊戲好可怕,對不對?
第二,你很勇敢的挑戰,你已經成功的營救公主。
前者是在繼續喚起孩童對於之前所經歷的恐懼來安撫,這個選擇的出發點是排斥讓孩童避免痛苦,把所有不好的結果歸咎於外在。
相對於,後者則是喚起經歷前面的恐懼感受,是為了後面成功的經驗。也就是讓孩童知道,這些是必須的過程。
迪士尼的團隊成員都必須知道每項遊樂設施的設計,都是為了讓每一個人從這些設施中,看到更好的自己,而過程中的體驗則是必須的時候,才會知道面對孩童被嚇哭時,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
如果不知道背後的涵義,很容易會因為表象認為的想要就判定說是需要的可能性。這種現象的出現有一種判別方式,那就是當談話的的過程中,多以「我們」而非以「我」來回答。
找尋問題核心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探索對方真實的需要,所以話題必須圍繞在「對方」身上,因為只有這時對方所提出的回答才是更貼近心理的潛在動機。
當你發現對方已經在開始偏離問題,或是找不出關鍵的需要,你可以提問說:「對你來說,這裡真正的挑戰是什麼?」這問題是從對方真正在乎以及感受最深的點來切入,釐清對方現在真實的需求。
團隊領導者要理解到,所有的回答背後,都必然潛在的人本動機,這些動機會呈現出對方所想的想要,但卻不會是最根本的需要。因為很多時候連對方無法明確知道自己的需要,所以會從眾多的需要中呈現給你他的想要。
從最核心的對方的角度來切入,找出挑戰點,是為了更準確提出需要的解決方案,而非我認為對方想要的解決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