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53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判斷一間企業能否轉型成為互聯網企業,你只要看戰略的布局行動,是單點的線上開展,還是單點上的網絡連結就可以判斷出來。
當你有一間燒餅店,要轉型成互聯網型企業,如果只是認為所有線下轉成線上,就是互聯網企業,那不代表是互聯網企業,最多只是增加一個營銷渠道。
真正的互聯網企業,要先理解互聯網的本質,只有清楚本質,你才會知道,不只是轉換到線上,更是認知上的重新定義。
01互聯網的核心本質
第一代網路出現的時候,真正串聯起電腦與電腦之間的溝通,進而讓人類多了一種傳遞訊息的方式。
第二代互聯網的發展,讓人們透過網站,連結到世界各地的資訊,加速了全球化的資訊共享。
第三代互聯網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固定型桌上電腦,更是人手一機移動化的智慧型手機。
更加實現了,隨時、隨地,只要能連結到網路的地方,就能串連起你與世界的關係。
從這三種轉變,本質上都是溝通方式的突破,真正實現進化的源頭,來自「連結」方式的改變。換言之,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
如果只是把線下搬到線上,頂多是增加一個渠道,而非創造「連結」。線上的功用在於,你能夠更輕易的連結到需要你的用戶面前。
02新連結下的戰略模式
現在互聯網企業要能夠突破成長,基本已經過了以第一波互聯網發展的紅利,就像阿里巴巴,騰訊等基本上已經占據或是壟斷了整個互聯網生態。
第二波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布局,有的像韓都衣舍,從一級生態上,購艦出屬於自己的二級生態網絡,讓企業品牌下放,授權到個體單位的小組織型態,由小組織型態的競爭與合作生成二級生態網絡。
另一種則是小米生態網絡的發展,排除一二級生態網絡的發展,以迂迴作戰的方式,另起生態鏈。
但是只從生態鏈的角度來發展,必然會在開始的初期失敗,因為生態網絡是做全做滿,一但出現這種想法,就會什麼也做不成。因為會為了顧全完美,導致全盤皆失。
所以,從小米生態的發展模式來看,是從單點突破,在到連結網絡,成為網絡中的中心樞紐,最終成為一個生態網絡。
換言之,生態網絡的建立,都是一步一步地起來,而非一開始布局的結果,但初期也是要有布局生態網絡的思維,可是更專注做出單點的爆款產品。
03突圍,單一點的爆款記憶
可是這邊還是要先釐清,有時候很多事情地成功,不是真的做了哪些事情,一步一步地成功,絕大多數或可說全部的成功,都是剛好在風口上,走到了時代的勢能上,真地剛好的運氣好。
如果運氣不好在這波勢能前面崛起,就會成為領域的先烈,如果晚了也就看著勢能下發展出來的人逐漸壯大。
可以說,看一個創業者能不能成功,已經不是產品或服務做得好不好,而是大勢之道地遠見能力,這是格局與見識地問題,
因為說的都並非產品與服務本身,而是勢道的真實未來。
當2007年賈伯斯開始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機後,手機的功能就已經不再侷限通話,而是連結的開始。
當時的手機價格雖昂貴,但也是未來「連結」的必備基礎。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創新時代下的勢能,就不再只是推出智慧型手機就好,更是要有「爆款」的歷史記憶。
04獲利被後的真正收益
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款顛覆世人的低價手機時,就抓住用戶的痛點,那就是價格太高。之後的幾年,不斷推出相同低價的手機,雖然你看不到硬體上的獲利,但卻在售後的服務上,回收了一定程度的回報。
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下,必然的趨勢點,也就是硬體廠商將不再成為獲利的來源,隨著智能化、科技化的不斷升級強化,科技發展的速度,也正不斷打破「摩爾定律」所假設的18月速度與效能再翻一倍的速度。
因為看到了未來趨勢,所以小米在智能手機逐漸普及的情況下,打出了認知標籤,但是隨著vivo、oppo、華為的再造之勢。手機數字的銷量不如先前。
但這時小米也已經打造好他的航母群,也就是整個生態鏈的基本布局。這意味著,即便今天手機的銷售量下滑,也不會受限住他的成長,因為業務成長的來源已經被分散開來。
另一方面,手機的銷售量,不是主要的收益來源,而是背後的軟性服務,以及品牌崛起下,擁有一批紛絲,這些超級用戶才是真正收穫的價值展現。
05連結下的指數增長
通常企業轉型時,遇到互聯網技術的崛起,會有兩種思維一種是「互聯網+」,另一種則是「+互聯網」。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會影響企業能否持續增長,華麗的轉型成功。
一開始提到「互聯網+」的概念,通常是認為,只要把商品或服務連結到網路上,就等於實現了互聯網。
然而,一但理解互聯網本質是「連結」。就是「+互聯網」的開始,你不會只侷限在是否線上的問題,而是展現出,能不能夠透過線上,來做「連結」更多的用戶。
小米初期的展現,就是透過線上互聯網的方式,打通購買關係上的連結。隨著小米生態鏈的逐步發展,也逐步走向線下店的開展。因為連結互聯網的型態,不只是線上服務,更是全面性的連結道線下精神認同。
另一方面,生態鏈的開展,是互聯網企業的必備思維,它是讓固網的利益獨享,轉變成利益共享的概念,把資源開放,讓更多人參與道其中。生態鏈的價值展現,就是你連結的點愈多,他的增長效應是成指數型的發展。
06利益共享下的生態戰略
利益共享,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是卻對於我們能否站上更高位階時必備的能力。
因為當你懂得給予分享的時候,就已經在培養未來持續發展的資本。這也可以看出,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僅僅是看他這個人的成長。如果連周遭的人,也在不斷的成長,一個團隊才會超越既有的能力,開創出更高維度的溢價能力。
從小教育下的培養的競爭意識,雖然有助於提升個人競爭力,但是叢林法則下的思維,最終都會有一方的勝負。然而,這種思維下最終會走向,當自己得到東西後,只會獨享,卻不會分享出來。
《史記》裡記載了一件事情。當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詢問從項羽陣營投過來的陳平:「我和項王有何區別?」。陳平答道:「項王寬和,您粗野傲慢」。
劉邦又問:「那你為何放棄項王,轉而投向我呢?」陳平講:「項王對於有功之人,捨不得封賞,而大王您不吝恩賜」。
很多時候即便是再好的人,但是捨不得與其他人分享利益,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離他而去。
同樣在做生態鏈的時候,如果各自緊握自己的利益,不願分享出來,這樣的合作都將走向破局。
只有透過分享,創造共享一切,你才會獲得更多精力與時間,關注更重要的未來趨勢,亦即專業分工,授予能力,共享資源,獨立決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