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48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人一但確認了某種事實為絕對真理時,就會一條道的走到底,即便過程中出現論證,證明這件事實是相反的。還是難以跳脫出個人認知所設定的框架。
突破這種邏輯循環的方式,就必須要意識到,任何以經驗所得出的「知識」都只是個人主觀上的相信,亦即「真理符應論」。
任何與你所理解的事實,產生絕對的不同時,本能的反應就是反抗,推究這一切的可能性。然而,這種自我真理的認同,如果不能持續擴大,或是打破認知框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生物演化的剪刀給淘汰掉。
這好比,一個人在監獄生活了四十幾年後,離開監獄時,他發現原本街上的車只有一兩輛,但現在隨處可見車子,以及在溝通方式,產生的天翻地覆的轉變,這時的現實生活,跟你過往的想像世界產生的絕大的衝突。
如同你掉進了另一個平時空中,這個時空下的任何規律與型態,跟你過往的認知產生極大的不同,這時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接受此時的現況,從新建構屬於你的世界觀;另一種則是退回到自我的假想世界中,這種選擇如同你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下,選擇回到2萬年前人類的生活模式,此時,生存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01分工,是生存的必然選擇
隨著人類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是不斷趨向細分化的分工,專精化的功能性,才能讓結果更加效率化。
雖然《穀倉效應》書中提及到分工會導致效率的下降,但整體的邏輯性欠,只是從單一的表象性質來總結整體的結果。換言之,分工是功能性的解構,而不是單位性質的劃分。因為任何一項功能性分工,都是在為整體的生產效率,做出最高效的結果。
王東岳在《物演通論》中提到「遞弱代償」這一理論中提到,當人類不斷進化時,部分功能性會逐步外包給其他單位,已達成持續生存下去。
換言之,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已脫離不開這一種合作生態,任何一切,都是共同分工下所產生的結果。只有把你一部分的生存度交給其他單位,你才能持續的在進化。
這就得出一項事實,要想不斷進化,持續細分化分工,或者是開創新領域的發展,才能夠持續生存下去。任何想要達成全面化的發展,必然會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的阻礙,而侷限住自我的進化速度。
02多維時空的生存度釋放
所以,你會感覺到時間不夠用,要去的地方總是遠不及你想的,事實總與想像產生極大的差距,如果當時間與空間也可以被分工,從絕對的不可變動性,變成相對可控的時候,就會產生另一種進化,這就是多維時空論。
當多維時空的理論被持續驗證,在單一選擇下,能夠確定各種可能結果,必然會選擇更有利的結果來選擇,這時,人類生存的能力,就會進入到一輪的世界觀,亦即多重生命的結果,會被收斂到單一。
過往的選擇判斷,是由於個人自我世界的認知框下所決定,你所見,所知的世界,會決定你想像世界中的最好選擇。
可這種選擇,未必是絕對真實,而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從多維世界觀的角度,從新給出新一種結論。這種結論,將會是超越個人認知框下的選擇,也就是你將進入多維時空後,生存度必然將遭到毀面性的破壞,因為這是從新打破你現在認知世界的所有一切。
03共同想像的認知偏差
脫離生存的視角,從存在的角度,再一次檢視人類的價值時,此時,就會出現一個難題,人最終生存的意義,將會是什麼。因為現在我們所認為的,一切任何目標,都離不開社會群體的共同想像結果。換言之,我們所認為的絕對真理,都是共識下的共同認同,這就使所謂的「真理融貫論」。
所謂的「真理融貫論」是由於一個又一個人所相信「真理符應論」中所得出的共同相信。一但你的想法與彼此相符,就代表你屬於這一群體;同樣的,當你想法與其他人不同時,所得到的就是被整體給排斥。
可是,這會出現一種重大疑點,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事實,真的就是真實的事實嗎?
你跟兩千年前古希臘人說:「我們活在,太陽繞著地球轉的世界裡。」這時每個人都會認為,你所說的是正確的事實,因為人們所見到的現象,也就符合這樣的結果。直到你提出「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時候。」即便你是正確,但卻跟當時人們所相信,所看到的認知有所衝突,就會被視為異端。
這也就說明,人類一次又一次的知識邊界擴張,都是在對既有世界觀的衝突。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認知模式下,重新檢視現有的認知模式的正確性。
換言之,真實世界絕對不是來自我們五感所得到的結果,因為這世上的一切萬物,本質都是「空」。亦即不存在初始,也不存在終點,一切都是我們主觀認知下的想像世界。
04實踐,並非是檢驗真理
當世界萬物都是「空」,回歸到人類一切的生存度,都是為了求「存」,而非追求「真」,因為人類本身的能力就無法觸及到「真」的境界。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到,人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都是我們在構造這世界,因為人比一切事物都來得重要。所以,我們也就無從得知事物的真實性,也就只能看到表象。
這句話的推論,就是從人類接受訊息的方式來出發,一般人類有兩種接收訊號的方式:
其一,經驗結果下的知識
其二,邏輯思考的認知模型
前者是我們接受訊息的一切,佔了99%的認知比例,只有1%的接受是來自邏輯推論的結果。
然而,我們常會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式」。這句話本身就是在,經驗結果下的推論,只為了把我們想像的,透過實際現實來證明我們所說的是正確的。
但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要能夠不斷進化突破現有的成長終局,就必須要從邏輯思考模型來驗證,或是說,更接近真實世界的假設,這就前沿科學至今在不斷擴大人類知識邊界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到的最大障礙,因為一切推論都已經不是我們人類感官,或者經驗所得推論的結果。
例如,萬物的基本粒子「夸克」,一般人用肉眼無法觀測到,又或者DNA與苯模型的誕生,也是在不經意下的想像到。
達成樣的推論的過程,就是演繹法的核心思路,怎麼推論出未來,反映到現在的生存,以不再是透過實踐的方式,更多事聚焦在邏輯思考的推論中,讓這一切被驗證。
回歸人類的生存度來看,怎麼求「存」,是人類生存的要,這個存的未來性,也就要打破經驗所得出的認知框架,從新以「認知邏輯模型」來推論未來的可能,這就牽涉到一件事實,也就是,人類在追求「存」本身,將會面臨到萬物根本,亦即「空」。
一但理解這一邏輯循環,你就會得出一項事實,突破認知邊界,都是為了回歸到初始。「意義」則是真理融貫在其中的價值,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眾人想像的終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