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457|《得到品控手冊》(1)為終身學習者「賦能」:全球知識服務者的核心思維


共計 4,02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

「賦能」是這一代知識服務這最重要的指標,在內容創作、生產的過程中,如果你的內容沒有辦法對用戶賦能,讓用戶感覺有價值,這就是對於用戶的不尊重。

即便是碎片化時代,內容的碎片化,不代表邏輯,系統化的認知構建就不存在。而是更該回歸人類大腦,在學習過程中它的基礎認知,也就是結構化、系統化的內容。

然而,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判斷出內容被賦能,就來自於「時間價值感的提升」也就是你在單位時間內,可以感受到更高價值。

為了釐清這些定義,並在團隊內部產生一致的共識,未來內容生產者,都必須對於認知上有共同的定義,才能在這條路上共同努力。


01「賦能」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積累信任


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我們所做的是虛無,沒有實體化產品的服務。所以,要回歸到人本價值,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基礎「信任」。

因為「信任」產生一切商業模式,才能讓合作變得更加確定與衡量,回到內容生產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做內容的創作、生產,更需要關注的是對於用戶生活上的一系列解決方式,而整個交付的過程,就是以「內容」為基礎,「文字、圖像、音頻」為載體。

所以站在用戶的視角,參與到用戶的整段過程,而非只是在單一的一點上。就會呈現出一種現象,那就是用戶畫布的產生。

但是用戶畫布人人都會設定,為什麼還會失靈,最大的關鍵是,人,都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我們所設定的用戶群體,是定位在,想要追求更好的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一群人,他們以學習為主導,這種學習的結果,必然會讓人不斷成長,成長的背後,用戶的畫布也就會與當初的模樣逐漸的不同。

換言之,用戶與我們的交集點,只是設定在學習本身,那麼當用戶沒有需求後,就段成長關係也就伴隨到此。所以,當把定位設定在「終身學習的大學」後,用戶畫布的功效不是說完全無效,而是針對「大眾化產品」它需要更大的認知框架才能更符合到整個需求。

這不表示說,用戶定位就沒有效果,而是需要不斷的進化、升級。對於現在學習者的主要標籤,大致可分為這幾項:戰士、知識飢渴者、泛創業者、自我跌代者等。

一但當用戶的基本想要確立後,還需要從,組織內部的價值觀來檢視,是否對應到需求,只有完成這一塊拼圖,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與用戶創造信任感的聯盟關係。


02為時間賦能:提升知識內容的交付力


時間是所有人的一生中,真珍貴,也是現在不可逆的資產。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怎麼抓住用戶的「注意力」,就是用戶為你駐足的時間裡,你怎麼創造最大的價值。

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能夠創造的最大價值,那就是以「學習」為解決方案,它展現的方式,來自三種特性:

終身化:以十年為單位的長期價值展現
碎片化:系統化解構各領域的認知模塊
跨界化:建構多維度的思想融合體

這三種分別是讓知識走向「深度化」、「廣度化」與「交融化」的知識大遷移。讓知識除了突破各領域的制高點,也是在交流、碰撞知識創新的新可能。

為了落地到實踐的應用層面,從賦能的角度以信認為基礎,所創造的「知識賦能價值鏈」就包含了三種階段:

階段一:問題導向,引出對的用戶、真對各自場景需求的議題探討
階段二;人格服務,透過人格化的知識傳遞,讓知識不只是冰冷,更是一種關係上的連結。
階段三:強交付:讓人聽得懂、可以用,才叫做真正的賦能,也就是在學習後,能夠產生「認知」或「行為」上的轉變,這種方式,就是在為用戶提升自我能力,並且認同,支持這項服務所帶來的價值,從而產生信任度的積累。

這三階段後,就是檢視知識服務者的功力,亦即,這也是為什麼在選擇各領域的交付者時,要選擇是「頭部牛人」因為只有他們所產生的內容,才是真正的有價值、有邏輯,以及系統化的內容結構。

另一方面,回到組織運營的角度來看,過去的線上獲利模式是以「用戶停留時間愈長」你所能獲得的收益相對提高。但是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我們更是要追求時間停留的精準,亦即有價值,因為這一切都是對於用戶尊重,只有具備這樣心境,才是真正做成一家終身大學的選擇。


03日更知識需求的核心邏輯


得到的產品線中,目前有兩大核心主軸:

第一類:日更產品,例如年度訂閱專欄與30堂50堂的大師課。
第二類:每天聽本書,分別挑選經典、知識性、出版推薦、新出書籍來作為推送。

這邊先以,日更類別的產品來解析,產品的種類與型態,取決於知識的定位。從這個角度大致可將知識分為兩類:

存量:既有的通識課程:商業經典、人文藝術、自然科技、經濟思想、社會政治、哲學等,人類迄今為止的一切基礎知識存量。

增量:包含了全球前沿科技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突破創舉,以及新商業領域上的模式創新等,不同於以往的知識,透過知識創新、融合所產生的新領域。

當知識類別確認後,針對不同的知識服務者的定位,來找出適合的人來做為分享,這就是各領域的頭部效應,只找頂級人才。

除此之外,能否讓用戶感到有價值,就在於把艱澀難懂的內容,轉化為聽得懂的知識點,這種解讀,就是在幫用戶指引出思考路徑,排除掉不必要的認知碰壁。


04找回定位,突破日更產品的障礙點


對於日更產品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變成資訊過載,讓這份學習,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成為一種負擔,進而加深用戶放棄的可能。

所以,回到用戶賦能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提供單位時間的價值提高,但卻因為碎片化的增多成為一種障礙,這時就需要為用戶提供學習地圖,讓人們知道,係在的學習是在什麼位置,讓舊有的用戶知道現在在哪裡,也是幫助新進來的用戶知道我們所處的位置,與未來開向哪邊走。

如同哲學上的三大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去哪裡?

同樣在日更產品中,怎麼確保學習者知道現在的位置,這不只需要知識位置,還需要價值位置,就可以化分成兩類:

知識位置:知識現在與未來
知識價值:為何要學與知識領域的地位

所謂的知識位置,就是在這份知識點上的位置趨向,以及六大知識關係,這就可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點到面:從單一知識點,擴張到整個知識系統的位置,讓你知道這個知識點位於人類知識中的哪一個環節,幫助你知道它可以連結到哪一的領域,以及延伸,讓知識碰撞不再是單一領域的認知,而是宏觀知識系統下的位置在重組。

其二,面到點:講述現在這這知識,是在模塊中的的幾章節,先從整個宏寬視角,聚焦在單一的點上,如同非線性化的解構,回歸單一粒子的拆解,從而回理解本質事務的關聯性。


05知識六關係


前面提到兩種知識位置的類型,第三種類型,則是當你從不同格局遊走,怎麼確定你與知識的關係。

其三,六大知識關係:所謂的六大分別為:並行、進階、升級、維度、時間、空間,個別解釋來說:

1.並行:這份知識它所對應的有哪些相似處,亦即延伸的可能,讓跨界知識成為不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跳躍式的跨界。

2.進階:它是屬於單一知識領域上的再一次突破,例如,原子為最小粒子組成,但後來發現,原子是由中子、質子、電子的組成,又更進一步發現最小單位是夸克。這就是在單一知識點下的持續專研的進階。

3.升級:它代表著,在同樣的範圍中,進升級到另一種高度,例如,當等級上的提升,會開放不同的能力,這種突破,好比是,你原本只知道加減法,突然之間學會了乘除法,你的運算能力進一步的躍升。

4.維度:三維空間下,無法解釋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衝突點,直到十一維度的空間後,這兩種理論得到一的完美的結果。所以,單一維度下的看不見,造成解決問題的阻礙,就如同一切的負面情緒,都只因為你站得不夠高。知識維度上的增加,就是認知模型的數量,決定了你用什麼樣的維度看這世界。

5.時間:經典知識隨著時間的增加,反而會愈有價值,因為他所具備的知識半衰期相對長。所以在學習知識上,更專注經典,以及那些歷久不衰的核心知識。

6.空間:有些知識在不同的空間下,就無法有效的使用,例如當你處在沙漠與你活在城市哩,兩種所需要的知識儲備完全不同,所以對應在不同空間下,你該怎麼有效提取知識,就會是場景化學習是否能對應到,以及有效的交付。

這六種關係與位置的層次之間,讓用戶知道,所處的位置在哪裡,以及之後這項知識點又該往哪裡去。

06知識價值


知識價值的核心,就是讓用戶知道,感覺到這份知識是有價值,而最有效的證明方式就是交付後的行為轉變。換言之,這個知識價值的座標位置,它是一個時間流程的展現,其中包含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什麼要學這個,它所包含的是知識、概念,方法或是一套理論的展現。

第二階段:對比效應,其中包含了大領域下的對比,也就是這個知識點,對於時整個學科代表的含意是什麼?另一種對比則是對於個人,這個模塊對用戶來說,提供了什麼個人化的價值。

第三階段:對交連結,個人學習到這項知識後,到這整個學科領域間,又是處在什麼樣的價值點上。這與前者的差別在於,前階段是兩種價值的拓展,這裡是聚焦在核心點上。

第四階段:落地實踐,當你得到這知識點後,你將產生的變化以及結果又會有哪些,沒有它又會失去什麼?

第五階段:測驗,測驗的方式從學習的一開始,到每階段的學習後,以及整體學習結束,你個人認知上的轉變產生了什麼樣的升級。

這五階段的檢視,是幫助知識服務者來釐清,價值層面的賦予,因為人是意義化的物種,我們必須讓用戶知道,這份知識價值點在哪裡,可以說,提供的價值,不只是客觀上的意義,還要更深入到用戶的主觀上的認同。


07知識服務者的潛在阻礙


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用戶能否被賦能,將會絕對知識服務者的價值衡量,在注意力被教育到難以在專注時,能否捉住用戶的注意力,並且讓用戶願意,以及持續的學習,是現階段的挑戰。

然而,後面也將面臨,另一個嚴峻挑戰,當專業知識體系不斷的專精化,如何打破知識建的壁壘,創造知識大融合,又會是另一個關鍵議題。

所以,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講,只專注寫同一個知識領域的內容時,認知框架將會步逐步的縮減,最終陷入到已有的認知模式下,此時的創新也就成為歷史名詞,因為持續專注在同領域的撰寫,只會讓人走到舒適圈中。

要突破既有的寫作思路,跨領域的學科交流,從不同領域來撰寫,將會必知識服務者必備,以及持續創新的唯一出路。

因為當撰寫不同領域的知識時,會發現到原來這是一個「盲維」的世界觀,與此同時,也開啟你對另一個新世界的探索。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456|《世界觀》(1)空,萬物根本:探詢人類生存度的遞增價值


共計 2,48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人一但確認了某種事實為絕對真理時,就會一條道的走到底,即便過程中出現論證,證明這件事實是相反的。還是難以跳脫出個人認知所設定的框架。

突破這種邏輯循環的方式,就必須要意識到,任何以經驗所得出的「知識」都只是個人主觀上的相信,亦即「真理符應論」。

任何與你所理解的事實,產生絕對的不同時,本能的反應就是反抗,推究這一切的可能性。然而,這種自我真理的認同,如果不能持續擴大,或是打破認知框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生物演化的剪刀給淘汰掉。

這好比,一個人在監獄生活了四十幾年後,離開監獄時,他發現原本街上的車只有一兩輛,但現在隨處可見車子,以及在溝通方式,產生的天翻地覆的轉變,這時的現實生活,跟你過往的想像世界產生的絕大的衝突。

如同你掉進了另一個平時空中,這個時空下的任何規律與型態,跟你過往的認知產生極大的不同,這時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接受此時的現況,從新建構屬於你的世界觀;另一種則是退回到自我的假想世界中,這種選擇如同你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下,選擇回到2萬年前人類的生活模式,此時,生存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01分工,是生存的必然選擇


隨著人類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是不斷趨向細分化的分工,專精化的功能性,才能讓結果更加效率化。

雖然《穀倉效應》書中提及到分工會導致效率的下降,但整體的邏輯性欠,只是從單一的表象性質來總結整體的結果。換言之,分工是功能性的解構,而不是單位性質的劃分。因為任何一項功能性分工,都是在為整體的生產效率,做出最高效的結果。

王東岳在《物演通論》中提到「遞弱代償」這一理論中提到,當人類不斷進化時,部分功能性會逐步外包給其他單位,已達成持續生存下去。

換言之,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已脫離不開這一種合作生態,任何一切,都是共同分工下所產生的結果。只有把你一部分的生存度交給其他單位,你才能持續的在進化。

這就得出一項事實,要想不斷進化,持續細分化分工,或者是開創新領域的發展,才能夠持續生存下去。任何想要達成全面化的發展,必然會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的阻礙,而侷限住自我的進化速度。


02多維時空的生存度釋放


所以,你會感覺到時間不夠用,要去的地方總是遠不及你想的,事實總與想像產生極大的差距,如果當時間與空間也可以被分工,從絕對的不可變動性,變成相對可控的時候,就會產生另一種進化,這就是多維時空論。

當多維時空的理論被持續驗證,在單一選擇下,能夠確定各種可能結果,必然會選擇更有利的結果來選擇,這時,人類生存的能力,就會進入到一輪的世界觀,亦即多重生命的結果,會被收斂到單一。

過往的選擇判斷,是由於個人自我世界的認知框下所決定,你所見,所知的世界,會決定你想像世界中的最好選擇。

可這種選擇,未必是絕對真實,而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從多維世界觀的角度,從新給出新一種結論。這種結論,將會是超越個人認知框下的選擇,也就是你將進入多維時空後,生存度必然將遭到毀面性的破壞,因為這是從新打破你現在認知世界的所有一切。


03共同想像的認知偏差


脫離生存的視角,從存在的角度,再一次檢視人類的價值時,此時,就會出現一個難題,人最終生存的意義,將會是什麼。因為現在我們所認為的,一切任何目標,都離不開社會群體的共同想像結果。換言之,我們所認為的絕對真理,都是共識下的共同認同,這就使所謂的「真理融貫論」。

所謂的「真理融貫論」是由於一個又一個人所相信「真理符應論」中所得出的共同相信。一但你的想法與彼此相符,就代表你屬於這一群體;同樣的,當你想法與其他人不同時,所得到的就是被整體給排斥。

可是,這會出現一種重大疑點,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事實,真的就是真實的事實嗎?

你跟兩千年前古希臘人說:「我們活在,太陽繞著地球轉的世界裡。」這時每個人都會認為,你所說的是正確的事實,因為人們所見到的現象,也就符合這樣的結果。直到你提出「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時候。」即便你是正確,但卻跟當時人們所相信,所看到的認知有所衝突,就會被視為異端。

這也就說明,人類一次又一次的知識邊界擴張,都是在對既有世界觀的衝突。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認知模式下,重新檢視現有的認知模式的正確性。

換言之,真實世界絕對不是來自我們五感所得到的結果,因為這世上的一切萬物,本質都是「空」。亦即不存在初始,也不存在終點,一切都是我們主觀認知下的想像世界。


04實踐,並非是檢驗真理


當世界萬物都是「空」,回歸到人類一切的生存度,都是為了求「存」,而非追求「真」,因為人類本身的能力就無法觸及到「真」的境界。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到,人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都是我們在構造這世界,因為人比一切事物都來得重要。所以,我們也就無從得知事物的真實性,也就只能看到表象。

這句話的推論,就是從人類接受訊息的方式來出發,一般人類有兩種接收訊號的方式:

其一,經驗結果下的知識
其二,邏輯思考的認知模型

前者是我們接受訊息的一切,佔了99%的認知比例,只有1%的接受是來自邏輯推論的結果。

然而,我們常會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式」。這句話本身就是在,經驗結果下的推論,只為了把我們想像的,透過實際現實來證明我們所說的是正確的。

但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要能夠不斷進化突破現有的成長終局,就必須要從邏輯思考模型來驗證,或是說,更接近真實世界的假設,這就前沿科學至今在不斷擴大人類知識邊界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到的最大障礙,因為一切推論都已經不是我們人類感官,或者經驗所得推論的結果。

例如,萬物的基本粒子「夸克」,一般人用肉眼無法觀測到,又或者DNA與苯模型的誕生,也是在不經意下的想像到。

達成樣的推論的過程,就是演繹法的核心思路,怎麼推論出未來,反映到現在的生存,以不再是透過實踐的方式,更多事聚焦在邏輯思考的推論中,讓這一切被驗證。

回歸人類的生存度來看,怎麼求「存」,是人類生存的要,這個存的未來性,也就要打破經驗所得出的認知框架,從新以「認知邏輯模型」來推論未來的可能,這就牽涉到一件事實,也就是,人類在追求「存」本身,將會面臨到萬物根本,亦即「空」。

一但理解這一邏輯循環,你就會得出一項事實,突破認知邊界,都是為了回歸到初始。「意義」則是真理融貫在其中的價值,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眾人想像的終局。

455|《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1)啟動漫遊大腦:既有行為認知的再突破


共計 2,35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創造高績效,讓業績翻十倍,這時團隊需要幾個關鍵:第一團隊的狼性文化,對於目標的達成有著高度渴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並且每個人對於追求目標的熱情動力。

另外,還需要有創新,要達到十倍成長,沒有創新式的突破,以現有的行為來繼續,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是更差,就是進步一小點,就很難有高成績的表現。

然而,在這些關鍵因素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創新」。既容易懂,卻也是最難以實踐,因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中。


01開展創新的兩大難點


所有人一切的認知,都取決於過往的經驗與知識,從而建構出我們心中的想像世界。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你與同一群人接觸久了之後,你所知,所想,所見到的一切選擇,自然而然的會被逐漸同化。

即便,你會有不同的想法,但就因為大多數人都這麼想,這種差異化的想法,就會被「絕對共識」給逐漸消磨殆盡。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整個團隊在一起創意發想,所做出的成果,頂多是更好,而不是破壞式創新。因為這時在發想創新的人,都是用同樣、或類似的認知模式在思考。

這就是創新怎麼選人的問題,它包含了兩個層面:

第一認知維度的多元,亦即是否擁有多元化的認知模型,還是只有單一認知。
檢驗一個人認知模型多寡,可以從「確定性」視角來看,當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愈確定,愈覺得這就是真理時,這就是單一認知下,所產生的自我世界的投影。

相反的,當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沒有絕對的確定框架時,這就是代表,出發的視角,絕非只是五感得到的資訊,更是多元認知下的邏輯結果。

第二種決定因素在於認知層次,這裡所代表的是,同樣都是學習,為什麼有的牛人能夠快速開展,延伸到各種領域的應用,關鍵就在於「認知層次」的不同。

延伸前一個「認知確定性」,當你認為一件事情就是絕對正確時,從多維認知世界觀的解釋,它就屬於一種絕對主觀的結果,因為這與事實無關,只跟想像有關。


02創新的另一種思路


同樣,在高層次的認知下,你所看到的不僅是表面上的結果,更多的是它底層邏輯的展現。所以對於邏輯層次的展現,就是維度層次的結果。

換言之,當你要一群人思考創新,如果都是同一群同溫層的人,所出發的視角,層次都是在同樣的高度,就難以展現出層次上的差異。

這兩者關係環環相扣,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要創新,就必須先放下個人的認知邊框,因為以既有認知,所推論出來的認知結果,是被你過往的認知總和下所產生邊界的結果。

所以,你會發現,即便是多元化的認知模型,也會被自我認知的極限給阻礙到。這也是為什麼在未來能否持續生存,往往不是你會什麼就好,更多的是你能否想像得到那未來。

如果憑藉現有的世界框架,最多的創新,也只是採集前人創新的果實,而不是真正的跨解突破式創新。

如果以這樣的邏輯推導,我們人類的創新,是否就被認知邊框給鎖死。這就不一定,因為還有另外一種解法,那就是交給大腦。

大腦本身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基礎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專注腦
第二:漫遊腦

專注腦就出現在我們執行專案,做事情的時候,你會專注在當下,只為了解決眼前的疑惑,困境。為了解決問題,你就會調動過往的知識與經驗,從而思考可能的解決方式。這些解決方式,又會因為個人的認知維度,有著決定性的關聯。

第二種漫遊腦,如同你在剛睡醒的時候,或是你快要入睡前的感覺,那時大腦會全面性的啟動,跨界,連結到你不曾認為的可能上。

可以說,如果要做真正突破式的創新,最好的方式不是先準備一個創意發想的討論空間,而是先讓這一群人睡覺。


03偉大創新的突破,都來自不經意間


很多靈感的誕生,都是在半睡半醒的過程中,突然想到那一剎那。或是說,這種非專注腦下,你會把專注點給投注在你未曾注意到的觀點上,曾以為必然結果,因為突然的破壞,反而讓你看見新的契機。這就是盤尼西林,之所以會被察覺到的結果。

但怎麼睡,才會有突破性的結果出現,只需要一個行為上的賦予:「把問題帶入到睡眠中。」

你的大腦裡,如同有一個房間,裡面有你的創意發想者,來自各個不同的領域觀點。睡覺前,不斷思考這問題,並且交給這房間內的人後,你離開這房間,他們在裡面挑燈夜戰,不斷思考,研究這問題的可能。

當你醒來之際,這些問題的突破性解答,就會逐步浮現在你睡醒的之時,那時的想法既短暫,也是最珍貴的智慧結晶。

為什麼在睡覺前與睡醒時會有這種想法的誕生,原因就在於,你在昏暗中,可以更專注在大腦的漫遊中,也就是當問題,不再是問題時,你才能夠真正的釋放大腦的所有連結網絡。


04清醒下的漫遊模式


另一種開啟漫遊腦的方式,「散步」。一項好的學習,不只是聽,更多是結合三種動法,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讓全身都動起來,透過身體來感知學習到的事物。

散步,也就是同樣的概念,這種散步更是一種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想到哪,就到哪的漫遊,你所見到的每一花、每一樹,或是身處在不同的環境中,都是對大腦的刺激,從而喚起不曾想像的連結。

從前面的睡覺與散步,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大腦跳脫既有的專注力,釋放到各種可能的想像中。

但對於創新,找出突破方法,真正的落實改變,還不只是我們怎麼想,它還包含了:

願不願意
有沒有能力
制度支持

換言之,創意的想法人人都會有,但真正落實到實際做法,還牽涉到三大層面,更重要的是文化上是否支持。

這就回到最初的議題,團隊文化本身認為變動是一種恐懼,亦或者被「絕對共識」、「絕對應該」等認知框架給鎖死,發想到的創意也只是過眼雲煙,無法真正的留住它。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睡覺、散步,也都是讓人開啟漫遊模式的觸發點,怎麼把這時的想法給紀錄下來,就是你是否在身旁準備紙筆紀錄,如果用螢幕紀錄,會讓光感的刺激到大腦,使得資訊轉化上耗損更多的創新。

創新行為,本質上就是在對「共識認知」的挑戰,過程需要有緩衝,但絕大多數都陣亡於緩衝階段,而沒能看到真正的引爆點。所以創新能否持續下去,還必須是你對於未來想像的篤定,以及背後多維認知下的邏輯支持。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454|《左手指尖的微光》伍:說出口的心情


 共計 2,09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男人在愛情裡,所能展現的最高體現,就是讓女人覺得,跟對人。
每個人都想追求高嶺之花,但是忘了,高嶺永遠是孤獨,卻也最希望被珍惜。

01匿名信


當天傍晚,小芝眼框腫腫的回到了女宿,小蓮看到此況,經過一番詢問後,總算知道整個事情的經過。但此時,小蓮卻跟小芝說。

「我這有一封信要交給妳。」小蓮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怎麼會有信,誰給的?」小蓮眼睛突然睜大起來。

「給信的人不說,但如果你想知道,信里會有指引,他還說只限今晚。」

小芝迅速的從小蓮手上奪走信件,迫不及待的撕開後,信上寫著:

「小芝,今天晚上21:00,緣咖啡店,在已經預約的故事椅上見」

小芝腦海中不斷浮現小皓身影,「怎麼什麼都沒寫,不會是他吧。」

「妳會去嗎?」小蓮一臉猶豫的問到

「當然,我想看他會用什麼樣方式來跟我道歉。」

小蓮心中有話,卻也怎麼也不能講。


02緣咖啡


「妳知道家咖啡店嗎?」小蓮問到

「恩。」

緣咖啡店,這家點的開店時間只限從下午六點到凌晨六點,十二小時,就只提供給這裡的學生在夜晚沒地方讀書時,有個奮鬥的地方。

開店者名為棠緣一位知名女性作家開的店,單身一個人,店裡還養了一隻貓,名叫小棠,以前是小芝們這所學校的學生,白天就寫作賺稿費,晚上則是經營這家咖啡店,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家咖啡店的老闆娘,是為了蒐集故事。

「你怎麼在這?」小芝和小蓮來到咖啡店門前時,遇到小皓室友阿偉。

「阿哈哈哈,我是來找人的。」阿偉一臉心虛模樣,卻也讓小芝心中更加確信,這就是小皓設計的活動。

「妳要進去嗎?」小蓮沉重的問小芝說。

「當然,我要讓他知道,我才沒這麼好被原諒。」說完就直接走了近咖啡店。

咖啡店的右邊,是一整個L型吧檯,總共有六張吧檯椅,左邊則是擺放兩張雙人桌,後面有往樓上走的樓梯,二樓的擺放了七張桌椅呈現非對稱性的排列。音樂總是撥放著英國鄉村民謠,整間色調昏暗,卻又讓人可以閱讀的舒適感。

這時已經五月了,有些系上還正在考試中,所以咖啡店裡基本坐滿了,但唯獨有一張椅子沒有,那就是吧台前的第一張座位。

因為那個座位是老闆娘特別空下來,只為了能夠說出好故事的人空下的位置。而這次的空位,正是留給小芝。

「妳準備好了嗎?」小蓮問到說。

此時,棠緣走了過來問:「你們的故事,別讓我失望。」

小芝做到了那個空椅上,靜靜的等待著他的到來。

03另一影子


突然整個咖啡店暗了下來,聲音也都全部停止,頓時間,其他學生見到此狀,也都出現一致反應,那就是故事要開始了。

吧檯前突然閃爍出投影片,投影出一段又一段的文字,但卻沒有任何的聲音,棠緣才發現聲音撥放不出來,卻也讓無法停下文字的出現。

小芝一段一段的讀著:

「與妳相遇的那一瞬間」

「心裡就已經有妳的身影。」

「曾經向星宿祈禱。」

「但我許的願望根本沒有實現。」

「當我愈想消除這份情感,想要變得更堅強」

「到頭來卻發現,無論怎麼做。」

「我還是喜歡你。」

一個身影,漸漸在小芝身後出現。一旁的阿偉臉上露出經驚訝不的表情。

小芝面對的投影,眼眶紅紅的對身後身影說:「你曾問我,對螢火蟲許了什麼願。我現在就告訴。」

「如果那時,有人願意從背後抱我,我就跟他在一起。」小芝哽咽了一下「直到現在也是。」

此時小芝突然轉向身後,直接包住對方說:「我也喜歡你。」但就在說出這句話後,小芝才驚覺,這不是小皓,而是開學時幫小芝設電腦的學長。

咖啡店中的眾人聽到這段話後,無不起給予掌聲與喝采,在一旁的小蓮與阿偉卻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04代筆


時間回到6小時前,學長來到女宿前,找了小蓮問,今天有一件事情要拜託妳。當下小蓮光是見到學長就已經很開心,卻什麼也沒多想的就答應。

但學長卻在之後說,請他幫忙轉交一封信給小芝,這時,小芝才知道,這不是一般信,為了確認裡面所寫著跟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就跟學長開了玩笑說,要我幫你可以,可是要讓我看信裡面的內容,不然我是不會輕易轉交給小芝的。

學長在萬般無奈下,選擇讓小蓮之到,此封信卻跟投影片上的字幕一樣一樣的,但小蓮愈看心中如同被畫了一道傷痕。

其實,小蓮心裡也明白,小芝已經有小皓,但學長卻還不知道,為了給他最後的溫柔,選擇幫他寫一封信給小芝。

「你寫的字太潦草了,我來幫你寫一封,但有一個條件。」

「真的嗎,你願意幫我要做什麼。」

「如果你被拒絕了,就跟我在一起。」

此時,空氣中寧曼的一股寧靜。

「那如果我成功的話。」

「也要等你成功在說,你搭不答應。」

學長在半脅迫下,改了這次的計畫,將告白的地點轉移到咖啡店,讓小蓮有機會與學長單獨在一塊,以為一切都安排的天衣無縫,卻沒想到,會是現在這樣的結果。


05孤獨,只為與妳相遇


凌晨六點的緣咖啡店,「你還在等阿健學長嗎?」阿偉默默地問了一句話。「咖啡廳的吧檯上,是妳唯一放的照片。」

「現在的學弟,都喜歡這麼窺視學姊們的祕密嗎?」棠緣一臉低著頭的說。

「那也一定是很美的秘密,因為照片上學姊的笑容比現在燦爛許多。」

阿偉繼續說「如果要比喻的話,過去的妳,好比是花園裡的紅玫瑰,現在則是在高嶺上的一朵花。」

棠緣低聲地說道:「如果花園只有紅玫瑰就好了。」

「什麼?你剛才說什麼?」阿偉一臉睡著的模樣。

「要是成了高嶺之花,那也是在等待,會珍惜她的人出現。」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453|HR邁向CHO之道:首席人力資源的第一堂課


共計 2,18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經營一家企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人」。管理中,最核心的本質又是什麼,這是「通過一群人,拿到結果。」的定義。從這兩個視角來看,能夠成為CEO都是「能力很強」的一群人。但是,這並不代表能力強,能夠被複製到一群人的身上,這就是「組織發展」(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存在的關鍵。

在理解組織發展前,需要先釐清,組織的成長是由什麼來驅動的。從「蓋洛普路徑」(The Gallup Path)利潤驅動實際增長,這種利潤的來源就是「業務」。換言之,業務戰略的制定會影響HR戰略,再影響到財務戰略。

然而,如果僅從業務的角度出發,那只代表看到組織發展的一層,也就是「術」的理解。因為不管是制定業務戰略、HR戰略或是財務戰略,都還須回歸到「道」的層面來解析。只有理解了我們所謂的道,在之後發展的路途上,所產生的結果,才會知道一家企業是否能夠持續走下去。

01組織規模化下的訊息遞減


一般企業生存到第三年,會是一個分水嶺,因為這時驅動組織持續前進的動力,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基礎,則來自於創辦人的基因,以及不同發展階段所需要的價值。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所謂的「道」就是我們常說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很多企業都會有屬於它的願景、使命與價值觀,但能否落地道每個人的心中,又會是另一個事情。

例如,當今天十個人、二十個人的組織中,你只要大喊一聲,每個人都聽得到,如果今天是一百個人,五百的人,或是一、兩萬人的組織裡,創辦人所傳遞的訊息,必然會因為人數的量,給稀釋掉訊息的精準度。

因為這種訊息傳播的過程中,訊息會被層層削弱與遞減,最後變成一段文字,卻無法感受到最初的溫度。

這時,就是我們HR展現價值的時刻,你會知道,該怎麼在組織中建立一個系統,協助創辦人,把他說的文化價值感,給準確傳達到每個人的腦海中。這就是所謂從「道」的角度出發,理解文化價值的基底。

02「道」的三層次


從「道」的角度來看,可以解析出以下三種核心:

願景:我們要做成什麼事情
使命:為什麼是我們
價值觀:什麼樣的行為能夠展現

以具體化的概念來呈現就是,願景,如同河的對岸,是我們向望所追求的伊甸園。你可以問自己說,你今天為什麼要創辦這家公司,而且我們是為了成什麼樣的事情。任何企業都誕生,都會對應到某部分的商業需求,這也是企業存在的初始價值。

對於使命的具體描述,好比是一個唐憎團隊,因為只有我們這一群人可以做,這是我們的發心,是我們這一幫人要來做。

價值觀則是我們前進的行為,也是過程,幫助我們在行徑的途中,知道什麼樣的行為被鼓勵、支持,以及什麼樣的行為價值,不符合我們的文化價值。

從「道」的角度,是為了讓我們明白,在各項業務開展,與HR策略上,都該怎麼選擇與判斷,一但理解後,就會開展到「術」的層面,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業務展略的制定與人力發展。

03業務戰略到人才戰略的組織效益再重配


從業務展略來看分為兩類別,長期的業務戰略,以及短期的BP亦即工作計畫或是運營目標。

一但確認這些戰略與目標後,就會進入到如何落地實踐的階段,這就是「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上的調整,你需要知道,誰該在第一線業務作戰,誰負責後後勤支援,誰負責運營的達成。

每一項的分配,都是一種人力盤點,這會讓你知道,那些人的能力要提升,哪些人的需要晉升,哪些人需要開掉,以及當組織內部的人力生態沒有相對應的人,又該去哪裡找。

當釐清現有組織的能力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填補這些能力上的空缺,也就是訓練與發展(Training and Development),不同層級所需要的訓練各有所需。這就會牽涉到,從基層、中層與高層領導群,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與素養,會是什麼。

好比阿里巴巴裡「管理三板斧」,從對應不同層,所需要的注重點又會不同,然而,不同產業領域中,各種關注點本身就有所不同,但基礎的核心精神,愈是到愈高階,都會發現是相同。

04好制度的必然性質


當一切就定位後,從最基礎的「道」,理解方向,確認文化價值,再來是落地實踐的業務戰略到人才盤點上,你所關注的點,都會決定組織發展是否穩健。

最後,人性都是不變,你要怎麼讓這個系統有效發揮,它離不開制度的搭配。從績效考核、處罰與獎懲中,讓優秀人才持續留下,普通人才感受到成長壓力,並且淘汰掉不必要的人才。

這也代表,一個好制度,它不會是每個人都說好,或是每個人都不認同。真正決定制度好壞的,是會帶給優秀人才一種激勵感,對於一般人來說會有壓力。


05存活的時間,取決於團隊共同的高度


最後,一位HR如何成為好的CHO你需要知道,戰略能力、資源整合,或是制度上的精進,都是在追求「人」的穩定。

然而,人心是變動的,因為,只要哪裡對人才有利。但這不意味著,所做的一切留不住人才,因為真正人才是該隨著企業成長周期有所不同。

初創企業所找的人,跟快速成長時期絕對會不同。過去阿里巴巴曾提出「平凡人做非凡的事情。」現在則變成了「不平凡者做不平凡的事情。」這種價值觀的轉變,就是因為企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它已經是一種責任。

換言之,今天要經營千億平台,你就需要找價值千億的人,才能符合那樣的強度。

但還是有一些關鍵指標,仍保持不變:格局、胸懷,眼光,這些人格特質,不管企業處於什麼樣的週期,都是絕對重要的價值點。

因為既有戰略格局,又有落地做事的人,是一家企業發展的基石,在這種團隊裡,每個人耳濡目染中,不僅會知道什麼叫做高度,還有持續成長的文化價值觀。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452|《原則:生活和工作》(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共計 2,56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你知道的世界,跟伊隆·馬斯克、查理·芒格、尼古拉·特斯拉知道的世界,有著不同的解讀,差別就在於,你知道的是「盲維」還是只知道「盲點」。

你怎麼看待自身的缺失,會決定你怎麼達成你的想要。追求想要的路上,出現的種種阻礙,都是自身的缺失所產生的感受。

也就說,追求的路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存在著絕對的正確,或是絕對的錯誤,而是我們心中怎麼看待。

同樣是看待一件事情,這種出發觀點,會由於兩種視角的影響,最終使我們感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包含:

原始腦的潛意識「情緒」
個人思維模式的「認知維度」

這兩種牽制因子,會決定一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01一切差異,源自於人


今天要達成一項成果,你交給A,最後做失敗了。同樣一件事情,你交給B,最後做成功。

同樣一件事情,交辦給不同人,必然會出現不同結果,對應到一群人時,也就是組織能力的基礎,組織是否能夠持續性成長,就是源自文化的牽引,加上組織內部的人,這也是《組織能力的楊三角》所提到的核心。

但這有兩個基礎假設:
其一,所有人明確知道,個人乃至組織所追求目標
其二,有能力達成這樣的成就

換言之,如果所有人對於「真理」的定義有所差異,每個人腦中的原始腦就會激起自我防衛機制,最基本的反應,也就是「情緒」上的呈現。

另一種無法達成預設結果的原因,也就是能力無法達到。例如說,當我們追求心中的「真理」時,如果沒有能力達到,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只會是隔著一條河,看著目標,卻永遠也無法達到岸的彼端。

要能夠覺察出,是否有能力達到真理。就取決於第二視角的牽引,亦即「認知維度」。

這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有些組織能夠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成長瓶頸,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連續性發展,就是「人」的差異,這種差異,又來自對「真理」共同認識,以及組織的綜合覺察力。


02人之差異是「情緒」的反應


要解決上述的兩個議題,就需求從兩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對於「真理」追求的理解
第二階段:決定過程的「影響因子」

這兩階段,都包含了情緒牽引,以及認知維度上的覺察,當這些階段從新體驗後,就會理解到,要達成「正確的失敗」,都只是心態上的一種選擇,也就是「開放」。

決策的過程中,人與電腦之間的差別就是,人會有「情緒」。正是這種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判斷,更是一種非理性的決定。往往很多決策,也就是因為情緒所影響,但不是說情緒就不好,而是在情緒背後,你是否知道「情緒」的效果。

它可以是一種助力,也可以成為阻力。能否辨識出力量的正向與否,就是你對於追求「真理」的三個提問:

你想要什麼
事實是什麼
你該怎麼做

這三問題,第一,是找出你的核心動能,以及確認自己現有的能力狀態,另一方面怎麼達成。但是,對於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你會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該做。

這是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有限,而達到目標,卻不會只有一條路徑。換言之,你能否正視自己,就成了你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正視自己的關鍵指標,在於你怎麼看待你的「弱項」。


03一切都是最好安排


如果你請愛因斯坦去打籃球,這時你發現怎麼打,就是沒辦法做得好,這時你可以再弱項上持續加強,或者是換個位置,但你會知道,如果在另外一個領域上,反而能夠成就他。

對於「弱項」的判斷,通常性的反應就是,否認事實,這是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因為這直接衝突到對方的真理世界,從而喚起原始腦的情緒,即便你說什麼,也都無法讓對方接受到,因為這時的溝通,只是過眼雲煙。

第二種層次的面對,是接受「弱項」並把它轉換成「強項」,然而,這也是追求平均數,最大的盲區。

《終結平庸》書中就探討到一件事實,追求樣樣都及格的結果,就是把社會打造成你我都相同的世界,就難以看到突破性的契機。

人類的強項,也就在於,每個人都擁有它獨特的特質所在,激發這種內在潛能,就是在協助人們認知到,「弱項」並不是絕對指標,而是「方向」。

只有在對的領域上發光,才能真正展現個人間的差異。但在從,知道自己的「弱項」上,有一個非常難跨越的鴻溝,也就是「接受」。

如果沒有辦法突破這一層心理,即便知道可以在哪個方向做,還是會在「弱項」展現時,心中自我防衛機制,喚起內在情緒的反抗。

面對潛意識的反抗,回歸到自身的視角,當一項「弱項」不再被定義為「弱項」時,才是生物持續進化的動力來源。因為各種基因上的突變,都是賦予生命面對不同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換言之,當「弱項」不再認為是「弱項」時,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追求「真理」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完美只是達成目標的助力。


04差距,來自維度世界


第一階段重視的,是個人對於「真理」的解讀中,如何面對過程中的「情緒化」事件的選擇。

第二階段,則是當你從,接受情緒化後,就是在理性化的選擇下,決定人與人差異的第二制約因素,也就是「思維認知。」

人會有盲點,不知道都還只是一個點,但真正決定成功與否,更大的差距來自於,你具備多少的「思維認知」,這種思維認知的基礎是「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決定你在做選擇時,你會用什麼樣的視角來決定。《窮查理寶典》就提到,查理‧芒格之所以能成為巴菲特的合夥,就在於他知道各種「思維模式」在這種領域中,都會有他的底層認知,例如,經濟學,是從「看不見的手」;數學的基底來自「幾何學」;生物學則是從「自然選擇」。

每一領域中的底層認知,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找出第一性原理,就是幫助我們在選擇中,增加一個世界觀。

往往決策失誤,就是因為「認知世界」的缺乏,在選擇的過程中,讓選擇成本與效率的損失高於多為認知的選擇下。

另一種基礎假設是,當一個人選擇上,都是源自出發視角,也就個人過往的經驗來看,但這種侷限性非常大,因為個人認知來源,是由感官來取得,也就是五感來理解,從而獲得經驗。

這也就會陷入以經驗為事實的選擇,在這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就會因你選擇時,所牽涉到的連結,所產生偏誤。換言之,經驗下,選擇的準確性,會由於選擇聯結網的大小,影響到它的真實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傳記經歷的時候,往往更看重大企業、大政府,大歷史。因為他所牽涉的網絡更高,決策準確度也相對提高。

然而,更高效率的認知選擇,則會聚焦於「認知模式」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持續失敗的原因,就是從只從經驗獲取的認知模式,來做為決策依據;相對於,一個人用多維度的思維模組,所做出的成功度,是兩種世界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失敗,也就體現在,是否知道他的「盲維」,而不會只知道「盲點」。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451|《左手指尖的微光》肆:誤會,總是在不經意間


 共計 2,10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我愛你,是在妳賭氣說分手的時候,我說什麼也不能答應。」

你知道為什麼女生會一直想聽到你對她說「我愛你」嗎?起初我不明阿健說的話,直到那天運動會晚上,我才明白,這是真理。


01心中的位置


「今天為什麼不跟我說話?」小皓一臉疑惑的問著

「嗯,沒什麼。」

「但是妳的表情,看起來就是在生氣,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ㄣ…,你為什麼不牽我的手。為什麼卻肯跟小莉牽手。」

「什麼啊,只要妳跌倒,我也會拉著妳的手阿!」

「才不是,我又不希望跌倒,也不想看到你跟……,ㄣ,算了,就算我說了,也只會讓你討厭。」

此時小皓用專注的眼神看著小芝說:「我怎麼會討厭妳,我們已經是戀人了,只要妳說想法,我都會接受。」

「真的嗎,那你不准說不喔。」

「嗯……」這時小皓內心裡感受到一股涼意。

「從今以後,不准你對其他的女孩子好,還有不能牽其他女生的手。你只能和我牽手,也只有我能牽你的手。如果你要幫其別人用一分的溫柔,對我就要用十分的溫柔來對待,不管其他女生怎麼要求你,你都要先問過我,讓我知道ㄚㄚㄚ,這樣你是不是討厭這樣的我。」

「我……只是被嚇到。」

「我也覺得自己很蠢,但就是想要妳這樣對我。」

小皓的心理突然湧現出阿健跟他說過的話「女孩們總是想知道,她在你心中的位置。一點小小的舉動,都有可能讓愛你的人被放大解讀。」


02錯頻


我以為有能力,在想拉住你的手時,我的腳卻不聽使喚,看這妳的背影逐漸消失在轉角的那一刻。

「我們別再這樣了吧」小皓在聽完這些話時,莫名地吐出這話,小芝臉上頓時消沉些許。

「什麼……」小芝一臉不敢相信,眼眶中不自覺的模糊了起來。

「抱歉,我想我也應該早點跟你說。因為這也是我第一次跟女生交往。」

此時,小芝用雙手摀住自己不斷顫抖的嘴唇,內心也已感受到沉重的失落感。

「我還以為就是跟我們往常一樣,但我也想過了,再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對不起…」小芝摀住口,強忍淚水的說「抱歉,我不應該這樣說的。」

「不,謝謝你肯跟我交往」小芝內心不斷地喊著「對不起、對不起」這些話如同一次又一次的重捶敲打的內心。

正當小皓說出「我們就先…」話時,此時,小芝轉身,向著操場外的門口過去。

這時的小皓正準備追上去,卻在此刻,在運動會上所受的腳傷,突然劇烈的痛起來,讓小皓跌倒在地上,即使想追上,腳卻怎麼也不聽使喚的,看著小芝背影逐漸消失在門口的轉角處,直到身影消失。


03誤會


「笨,蛋」小皓身後突然傳出一個聲音,這就是小莉,小莉與小皓同樣都是學生會的人,而且小莉還是會長,但卻擁有迷人稚嫩的容貌,以及那身型好到讓人忌妒的可怕,這大概就是小芝會因為我牽小莉手時,出現那麼大的反應吧。

「妳什麼時候在的。」

「我剛好分配好器材的事情,經過時聽到你說『我們別再這樣了吧』的時候。」

「啊,會長大人我的腳!」小皓一臉無助地望向小莉。

「你就這們忍心的跟你女朋友分手?」小莉一臉嚴肅的審問。

「哪有,我來沒來的及說,我們就先牽手吧,她就跑走了。」小皓一臉茫然樣。

「哪有人這樣說啊,你不知道,你剛說的話就像是要分手。」

「我怎麼會知道嗎!對了,妳能不能先扶我起來,現在我的腳還在陣痛。」

「是…是…。明明就受了傷,還強忍著,真是讓人擔心你耶。」

「還不是會長大人說,這場比賽要是沒贏,我們就要開檢討會到凌晨三點。我們能不拚嗎。」

「這是對我對你們愛的教育。」小莉一臉笑咪咪的說著。

說著,小莉蹲下身牽起右手,讓小皓的左手搭在小莉的左肩上,正當兩人起身,轉向門口時,看到一個身影早已駐足在那,這也正是小芝。

空氣頓時凝結成冰,彼此看著雙眼,卻發現小芝眼眶中的淚水不斷流下。

正當小皓要說話時,小芝右手打在了小皓的右臉頰上,低頭含著淚說「渾蛋…我們解除戀人關係吧。」說完轉身再次跑走了。

「這次,是真的完蛋了喔!好想被誤會了。」小莉一臉幸災樂禍地說著。

小皓卻也已經陷入全身無助的感覺。


04彌補


醫護室裡,小莉正用冰敷袋冰敷小皓的右腳。

「對了,接下來,輪到你行動了。」小莉如同戲弄般的說著。

「啊!好痛啊。你就不能溫柔一點嗎?」

「這已經是我最溫柔的模樣了。」

「哪有,妳跟阿健在一起時,他還跟我說…」

小莉的眼神頓時消沉了起來「不是說好不提他的名字嗎…」

「對不起…我…只想說,他從來都沒忘過你…。」

「夠了,不要再說了。如果再說,我就不幫你挽回女友。…」

小莉低著頭,好似不想再提到他了。但在我心中,還是感覺得到,小莉仍然在乎著他。

沉寂一陣子後,校園鐘聲突然想起。

「對了,這次畢業活動,妳想好怎麼辦了嗎?」小皓打破沉默的說著。

「當然,我可是這次跨校面具舞會活動策畫負責,整個活動設計好久,花了我一個禮拜的晚上左思右想,才終於浮出了一倒數光。」

「還不是我提的案。」

「哼,有你的腳本,還要加上我的設計,才是完美的。對了,我想到可以在活動中穿插給以一個挽回的機會。」

「哪有可能,不是活動中都看不見對方。」

「這不是你設計的初衷嗎?還是你根本不想挽回她。」

「哪有!」

「那就對了,你要記住,當女孩賭氣跟妳說分手時,你說什麼也要挽留。」

「為什麼。」

「因為我們說的話,就如同告白的機率一樣都是二分之一。」小莉的聲音突然低下,用唇語說著。因為當我很想見你時,卻怎麼連一句話都說不出口。

小莉望向窗外的夜空,內心想著。你是不是也在世界的一頭,和我望著同樣的天空呢。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450|《衝到最後一刻》(1)衝刺,從來不需抱怨:「過去式」只是被拋棄的理由,「現在進行式」才是持續生存的展現


共計 2,68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商業領域與其他領域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他領域你只要有一次的成就,你這一生,就可以躺在那上面過活。然而,對於商業領域的事實是,即便你過去很成功,也不代表你未來也會持續的成功。

無數的企業在這條路上,用它們的例子,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這個現實。即便你知道《創新者的窘境》裡提到,企業愈成功,愈需要拋開原有的核心業務,愈需要找第二事業的成長。這也就會變成領導層的兩難,你是要繼續在核心業務上開展,還是延伸另一領域做跨界打劫。

這也就反映出,為什麼從Google、Facebook、Amazon、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都在不斷的收購新創事業,就是為了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發展,而誰也無法預料到哪一個會是成功的關鍵。

因為商業的本質,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這隻手,是人性的根本,你無法知道未來的準確性。因為佛洛伊德在《夢的解釋》就提出了人都是非理性的物種,即便有理性科學上的支持,都離不開人本的慾望。

所以,為了卻保下一次性的成功,併購就成了新一代企業生存的路徑,除非領導者抗拒,但這種成功,也只會侷限在某些特定的區域。

然而,在商業上要想成功的「活著」,還有另一條路徑,那就是「快」。你能夠愈快的把想法付諸於實踐的行為,就會是另一個企業生存的指標。


01速度,決定成長高度


《衝到最後一刻》的作者也就分享,「身為企業家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活著」能夠活著的本質,也就是企業家本身,把想法落實到實際行為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在瞬間的完成,即是從分分鐘的競爭中,提升到秒秒鐘的升級上。

這也是所有成功企業家共同的特質,「快」這裡指的快,是能夠把想法,快速的做出實際的成果。

換言之,一個人可以用同樣時間,產出比一般人高十倍的成果時,跌代升級的次數也就相對增高,如同《刻意練習》裡提到的次數上的增長,並不會增加成熟度,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改變中,達到近乎完美的結果。

這也必須滿足一個前提,速度上的快速,必須是在前一次的成果之上。才能讓每次的成功,成為下一次成就的基礎,在高度競爭、無邊界的跨界中,你所能想像到的都已經成為基礎競爭門檻時,成長速度就成為拉開彼此之間的決勝點。

但是,為什麼會追求快,那是因為內心裡,還追求著更大的夢想,這種對於夢想的想像,更是為了要填補心中的匱乏感。因為一無所有,才更知道我們存在的價值。

02匱乏,即是動力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用自己的力量去證明你存在的價值。而這種一無所有,就是你走向絕境之時。

如果沒有感覺到累,這代表你離成功還非常的遙遠,這種累感,絕對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全身心的無力感。

但同樣是累,也有它的區別,一種是為了生存,一種是為了生命。兩種驅動力,決定了你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是以何種速度在前進。

前者是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把全身的力量投入在當下的成就感;
後者的一無所有,則是是知道理想遠比現實重要,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走過這道門檻。

然而,如果有人說理想,根本無法對抗現實,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是為生存,還是生活。

因為這只是看到眼前的結果,而非未來的想像。人類之所以能與其他物種有所別,正也是有著一群想像,才造就了如今的世界。

從特斯拉的民用交流電設計構想,到萊特兄弟把人描繪到空中,又或者馬斯克說出送人類到火星上居住。你就會發現,引領者的路上,永遠不缺現實的阻礙。

因為這世界從來不缺抱怨,缺的永遠是一群願意接受現實,並且仍持續在未來的想像上,用一生傾注於此,這也就是生命的意義。

貧乏,從來都不會是「藉口」。

這之間的差別只是在於,你是否真的相信。

03生命,從來不是來自KPI


相信這件事,每個人都會,也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屬於各自的伊甸園。可是,為什麼又會有人停留在想像。

在學習成效上,能否判定一個學習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今天你學到的東西,是否在你的生命中,產生了改變。」亦即,「知道」到「做到」的過程。

更廣泛來講,即便是一句話、一個行為、一個認知上的跌代與轉變,都會對一個人後續的生命產生截然不同的轉變。

這中間的過程,往往會因為三種情況所遏制:

內心選擇:行動與駐足
外部歸因:責任歸屬
線性觀點:付出與回報

其中最大的阻礙,就來自過往經驗突破,即是「線性觀點」。這種經驗是源自校園時期的數字化指標,也就是「成績」。你只要認真讀,理解其中概念,付出一定的時間在這上面,你的成績必然會成線性化的指標發展。

直到進入企業後,為了真實確定每個人的效能與產出,更也是透過數據化的關鍵指標,來衡量一個人的貢獻程度。

但這種「付出及回報」的觀點,對應到人生的格局上時,就絕非是等比發展,而是非線性。

這代表,過往付出及得到回到的認知,必須突破,因為這是另一種衡量指標,也就是你對於自己的認識。

04為何而活


如同沒有經歷過冬天的寒冷,怎麼會知道春天的溫暖。活著,不經歷一些苦,就不會知道你真正所要的是什麼。

書中的「你愈累,你離成功就愈近。」這一句話,非常觸動人心,也是真正在路上堅持的人,才會體會到的感動。

一個人是否認識自己,可以從他遇到困境時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亦即:

接受
歸咎

所謂的歸咎,就是在面臨任何阻礙時,把碰到的問題,放在外部事物上,就比好一位年邁的長者,在人行道上行走時,不小心跌倒,這時你好心去扶起他,長者立即把這個跌倒的原因歸咎於你。因為對方從來不認為,會有這種行為,都是外部的責任。

相對於,接受的角度,更是一種承擔,一種負責,即便是在過程中遇到任何阻礙,最終都回歸反思自身。

《原則》書中就提到一組公式:進化=痛苦+反思。一個人即便經歷許多痛苦,如果在這些痛苦下,沒有選擇反思。就還是回歸到原點,也就是想法、夢想、理想從來都只會是停留在原地,而沒有實際進步。

書中提到作者在三十初頭,就已經成功創造了兩個品牌,但卻沒有滿足於現況,因為對於錢匱乏的慾望,轉而在股市上投資,最後讓自己的存款直接見底。

這時作者也才意識到,他所做的是即便科學與縝密思考後,也不一定會照著自己的想法前進。在面臨與資金上不足以支付其他業者時,他可以選擇逃跑,亦或是選擇面對,面對自己的失誤,並且告知所有人。

最終作者選擇後者,讓一切問題的起因,全部承擔,負責把事情解決,回歸第一線業務,再一次從新開始。

05持續、堅持,一直跑下去


危機、痛苦,從來都不是失敗的藉口,理想與現實必然存在著差距,為什麼有些企業能夠持續生存下去,為什麼有些則否。

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根本,那就是堅持。堅持對自己的行動負責,並且絕不後悔。

生命這一條路上,從來不缺跑得最快的人,更缺的是持續再跑的人。但是,當跑得快的人,還持續再跑,就絕非為了自己再跑。

因為在競爭氾濫的社會裡,你要不被別人甩在身後,變成「過去式」,就需要能與大家肩並肩,一起生存在「現在進行時」裡。





449|《同步:秩序如何從混沌中湧現》(1)同步的第一因:渾沌中找到規律化因子


共計 2,35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2018亞馬遜股東致詞上,執行長貝佐斯分享了這一路走來,亞馬遜的經營心法,其中就講到「高標準」。是亞馬遜的核心文化,組織中,一但樹立了這樣的文化,起初會覺得難以達到,但卻是保持優勢,並持續生存下去的唯一心法。

因為你一但你的要求,只有到「標準」,那麼最高成果,也就只有標準的程度,要想突破現有的情況,「高標準」就成為必然的條件。

這種文化上驅動行為的過程,是一種「可教導」的行為範本。相對於,一般人對於企業文化的理解,文化,不只是用於講到行為一致,它更包含了萬物演進的過程。

這種過程就是無指揮下,仍保持著同樣的行為標準,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即便當領導者不在時,組織仍可以創造高績效,或是比領導者在時更好。但這並不是說無領導會創造高績效,而是行為驅動的過程中,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

這種現象,是一群人,對於共同信念的「同步」,當一個組織中,如何讓每個人行為同步、對於同一件事情的反應,與想法上在「時間」上擁有共同的共識,也就是「同步」性質基礎。


01初始的同步效應


一群鴿子聽到槍聲那瞬間,你會看到所有鴿子同步起飛。一群人聽到下課鐘聲,不自覺地想起下課時的下一步;當號誌燈亮起綠燈時,所有駕駛開始催進油門。從螢火蟲到人類細胞中,都有著某種同步的規律,這種規律是讓協作,更加效率化。

同步,是在短時間內,達到相同的共識,而持續性的同步,又會是另一種驅動因子。

當理解同步的型態,對於個人,乃至組織議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在前緣學科的領域中,除了研究混沌狀態下的複雜性變因,還有另一個研究角度,那就是「同步」效應。

這種同步效益,更是一種萬物間的一種規律,萬物複雜化的過程,在走向同步時,會把周遭的連結給消弭,最終形成一種穩定狀態。

例如,當一群人圍繞著圓圈跑步時,起初每個人會因為各自的速度,產生些微的差異,這個時候,你看不到同步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拉長,你會逐步看出整的規律,也就是在混亂中,有它一定恆穩的速度,每個人都案各自速度跑,最終達成一種相互影響的同步效應。


02規律下的同步


當同步效應放到大組織,就會是另一種規模加成的效應。換言之,組織型態的多樣性,會增加組織的多元,同時,一但越過某個關卡,這種多樣性就會趨向複雜化,即便組織內部已有一定的認同圈,還是無法感染到整個群體之中。

在《規模的規律和祕密》書中就提到一個核心概念,當群體中的規模,隨著數量上的不同,其特性與性質也。

舉例來說,生物體積愈龐大,支撐他的力量也就相對放大,但這種放大不是線性化的成長,而是指數化的增幅。

也就是當一頭大象等比例放大十倍,這時大象的腳,不會是成比例關係,而是高於比例的放大,才有辦法負荷重量。可以說,當你看到酷斯拉出現時,你應該想的這生物能存在本身就是疑問,因為他的腳無法支撐起這樣的負荷。

呼應到同步這件事情,同步這件事情,它包含了基本因素,也就是「振子」,當兩個振子產生耦合效應時,就逐步達到一種同步效果。

如同兩個人走在一起,你會注意到自己的步伐,與此同時,對方也會依據你的速度來做相互調整,最後達到同步下走在一起。


03線性化組織的同步效應


走向同步的研究,在極小單位裡,他能夠產生「線性化」同步規律,也就是你所傳遞的訊息,都能夠有效的達到對方身上,但這種現象只符合「線性化」。

換言之,及少量的模型中,才能夠達到同步化的效果。從個人關係的角度來看,這種線性化的極限數字,也就是所謂「鄧巴數」(Dunbar's number),也被稱150定律。

他所指的是每一個人與其他人維持緊密關係的人數上限,就是150人,超過這個數字你所認識的人,就逐步的脫離你的同步效應圈,這也是影響力的侷限就在於此。

如果同步化,對於線性數字有所侷限,那麼當數量上出現非線性化的發展時,又該如何達成同步效應。

這就牽涉到微分方程組,在線性化微分方程中,你可以拆分成一個又一個的模塊,從最小單位來檢視每一個問題,在單一問題的解答後,每一小塊的解,最終會成為整個線性化微分方程的解。

而這個基礎,是在單一,或是複雜度不高的情況下可以。一但牽涉到複雜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就會出現部分之和,不等於整體之和。

換言之,在同步化中,數量上的多樣性愈高,同步化的可能性也就愈低。

這也意味著,創新組織中,在找尋不一樣的人才時,往往會專注於不一樣的特點,但容易忽略一件事實,當所有的不一樣聚在一起,這時的多樣性就會讓同步難以展開。


04非線性化的難題


這也就可以理解,上世紀追求單一、穩定的職涯路徑可以成功,因為那時你能夠認知到的世界資訊,就來自於那幾家傳播媒體。

所以,只要按著規律走,就能夠達成個人的想要。此時接受同步,就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隨著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時代,多樣化的訊息,早已超過原有線性化的同步效果。

這也就代表,組織找人以及團隊運營上,都不再能用過往的線性化思維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時的問題就如同「非線性化微分方程組」你解決的個體問題,未必就能夠解決總體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更進一步探討,究竟是什麼,讓人們走向同步,以及不同步的關鍵。

撇除掉各種生物個體的差異來看,其實都包含了兩個共同功能;

接收
釋放

同步的基礎假設也就在於此,當一個人能夠有效的接受訊息時,他會知道現在哪裡,同時,做出行為來達到該達成的目標。


05同步效應的源頭


在150人以下的團隊,你所認識到的管理工具,都還能解決個體化差異下的偏差。這時你要讓同步產生,產生共同的文化價值,都還是有一定的力度在。

然而,一但超過成為非線性化的多元時,基礎的工具就必然要再從新升級。因為管理複雜,本質上就是在渾沌中找尋到規律,而這種規律就來自於我們是否認識到多樣性來源。

這包含了組織文化的多樣,個人差異的多樣、創造價值的多樣,各種複雜最終都會回歸於穩定狀態,但如果這過程中,看不到那同步的關鍵因子,你就只會看到混亂的局面。

要找到其中的穩定性規律,也就是發揮同步效應的開始。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448|《原則:生活和工作》(2)痛苦+反省=進步



共計 2,18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一代宗師》裡有一句話說到:「習武之人有三階段:見自己、見他人、見眾生。」這條路,就是一個人,能否承擔起多少的世間。世間本無對錯,一切起源與我,當我放下,才能見他人,見眾生,也就是萬物之苦,也是自己之苦。人存在使命,也就在於第三階段的無我中。

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中,提到人類有三種意識形態,分別為:本我、自我、超我。各自解釋:本我,亦即無意識形態下的原始思想,它是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自我,則是個人已有意識的部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

一個人在面對痛苦時,也會對應到這三種人本特質。第一層者,會在面對痛苦時,本能性的抗拒,反抗這行為所產生的情緒。第二層者,當面對痛苦時,會不以理性認知到痛苦,然而,接不接受,就是自我對於極限的認知,也就是理性認知的極限。

當達到第三層次的超我者,對於痛苦來說,它已不再是外來物,而是我本身的一部分,也就是選擇接納、包容。只有當走到這一層次時,你才會知道,世間萬物本無情緒的存在,一切都始於我們怎麼看待。

痛苦,雖會讓人的心中產生疼痛、不舒服感,但那都是本我的感知,自我的意識定義,與個人經歷的過程中意義賦予,但那還是一種無極。

因為痛苦是所有生物進化的原動力,如同當一個嬰兒出生之時,也是在血泊之中。然而,在痛苦之中,少了省思,就只會成為一種行為慣性,那種行為慣性也就成為制約人格的成長。

其實從制約角度來看,來自兩種力量,一種是內在制約,另一種則是外在制約。

所謂內在制約,則是由我們內心對極限的定義,以及對於痛苦這件事情的看法。這兩個內部制約因素,影響了你在面對痛苦時,會怎麼面對。


01內部因素:意識制約


意識痛苦,與定義痛苦這兩件事情,意識痛苦,是隨著個人成長經歷有關,在你的生命中,多少都會碰到難過、挫折,等不愉悅的感受。

然而,事情本身本無情緒的存在,會有情緒,都是我們後面認知下的定義,最終從定義認知的判斷來決定這件事情的情緒。

例如,你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一群土狼在圍剿狩獵瞪羚,說時遲那時快,其中一隻蹬羚被土狼給追上,在撲倒的瞬間,其他土狼也蜂擁而至。

這對於生物的生存是一種日常現象,但對於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的人來說,心理會同情那隻蹬羚,又或是把這一切的過錯歸咎於土狼。但最終這些情緒性的想法,都只是我們賦予上去的意義。

事實上,這件事情的發生,本生就是一場無極。做任何評斷,都會有失其意義。

回過頭來意識痛股,或者說,定義痛苦這件事情,是由你的眼界有關,雖然人生經歷,會影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認為痛苦是不好的。但還是可以藉由後天的認識,理解,接納並包容它。

因為只有當意識到「痛苦」,是人生必備的感受時,你才會用正確的感知,接納痛苦。換言之,我們會於高興、快樂的事情總是非常樂意接受,那為什麼又要一直排斥「痛苦」。

「痛苦」本身並不對或錯,而是我們認知的世界裡,願不願意接受的選擇題。


02內部因素:理性認知的極限


意識對於痛苦的感受,如果認為痛苦這件事情是有害的,每當感受到痛苦的感覺時,就會自然而然的避開它。

相反的,當有人會願意承受痛苦,把這份痛苦轉化為力量時,這種壓力的成長下,會急速升高。

因為只有在痛苦的壓力下,你才會不斷的突破自我,打破自我認知的邊界,看到你從未感受的新體驗。

例如,當你跑了一百公里後,你已經覺得快要不行,身體飛的難受,腳非常的痠痛,你已感覺到這痛苦承受不住時,這時你選擇在繼續,繼續把這份痛苦轉化為動力,找出內在更多的動能來,此時,接下來的路程,每一步都是在突破自我認知上的極限。

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極限在哪,然而,人的極限,從來都不會是我們理性上的認為。

因為在極限的邊界中,都是我們自我設限的結果。換言之,只要你想要,沒有達不到,但這也會受限於個人的體力、精力。


03認知極限下的三要素


這也代表,一個人在承受痛苦的同時,如果要加速成長,就需要從「體力」、「精力」、「意識」上來同步成長。

如果只有意識上的無極限,這時體力跟精力跟不上時,就會變成一種理想;同樣對於,精力與意識上的無極限時,沒有了體力的支持,就容易走到一半沒了續航力,

所以,一個人承受痛苦的能耐,多少可從一個人的體力上來看,也就是是否有持續運動的習慣。因為在高強度的壓力下,沒有一定的體力支撐,如同是在泥沙中建立萬丈高樓,地基的不穩就會直接顯現在未來持續性上。

另一種可能是即便有體力,但即便有精力,沒有意識上的認知,還是會對於痛苦這件事情的定義,產生抗拒行為,因為認知沒有到相對應的程度,即便給在大的壓力與挑戰,也會很容易就放棄。

所以,對於承受痛苦這件事情,它的極限本也是無極無邊,卻會受到體力、精力與意識三者的交集,進而產生極限邊界。

這也就意味著,看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少的痛苦,取決於意識上對於痛苦的接受與否,才會在接下來的,體力、精力與意識上進一步的擴大痛苦所帶來的成長性。


04痛苦+反省=進步


香港首富李嘉誠曾說到:「成功者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於面對不好的情況時,成功者往往更快速回復到原本的狀態。」

面對痛苦時,那些能夠快速回到原有狀態,不被情緒所影響者,也都不是一次就知道怎麼做,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找尋怎麼面對,怎麼解決,這種反思的過程,就是自我進步的最大關鍵,因為只有痛苦,少了反思,還是會在感受到痛苦時,感受到相同感覺。

所有的進步,都是甘願承受痛苦,並且甘之如飴的沉浸在其中。天才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也就在於此。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447|《左手指尖的微光》參:怦然,只是情不知所起,直到意識時,心早已是妳


共計 2,04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我真的喜歡你,你還會高興嗎。」說出口的當下,你的神情,卻讓我無所適從,你會高興嗎,還是不願意聽到我這麼說。

這是什麼氣氛,為什麼你沒有回應,我是不是又闖禍了,不會吧,不是吧。

「小芝」

「哈哈,我剛才說的都是玩笑,你當真了?」外表強掩著內心失落,一直不斷跟自己說「我又闖禍了,再也不能說喜歡他了。」「說的話也不會再相信了。」

在這八個月裡,不經意間的說喜歡你,卻也沒有像現在這麼認真。明明就在身手可觸及的距離,但我卻怎麼想抓也抓不住,那天夜裡,也許就是最後一次,這,也就是最後一次說喜歡你。

好難受,明明不想,內心卻一股難受感,不要,不要,我不想在你面前哭。

不想讓他擔心,不想讓他尷尬,一直回想之前對話間的歡笑,卻發現愈陷愈深。

此刻的我,一直想著不要哭,不要哭,不要哭,淚水,卻早已不爭氣的落下,一滴,兩滴,伴隨著鼻子吸氣聲,強忍淚水閉上眼朝著天空。

「你說的我喜歡你,我早就聽膩了。」小皓望著星空,一臉堅定的說

「不過,今天也就是螢火的最後一晚。」

「我還想再聽一次。」

「如果你不說,那就我來說。」

此刻我的淚水就如同水龍頭般,只流不住「我最喜歡你了。」

小皓雙手,從後面抱住我,輕輕地跟我說「別哭了,笨蛋。」

「下一次換我來說」我也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01翻牆


晚上十一點,夜裡,兩人坐在樹下,看著漫天螢火蟲的飛舞。小皓看一下手錶,發現時間已經來到十一點了,兩人仍心有餘悸地離開了山上。

小芝猛然叫了一聲「啊,現在回宿舍一定超過門禁時間。」

「如果被爸媽知道的話,一定會念我的。」

「妳就說是跟網友見面啊。」

「我父母可是嚴厲的很,如果要是知道了,恐怕就沒有出門的機會了。」

「哈哈…妳父母還真夠狠的。好巴那妳就今晚就睡公園吧。」

「你忍心看著我被拋棄在外?」

「對了,我們女生宿舍後面有一道矮圍牆,說不定可以從那裏溜進去。」

「你扶我翻過去,要是我摔下來你可要負責。」

「是…遵命…」

兩人來到女宿舍後牆,面對有兩公尺高的牆,小皓愣了一下說「妳要怎麼翻牆進去?」

「我以前在小的時候得過爬樹王的稱號,哼…快,快扶我過去」

小芝左腳踩著旁邊的空箱,右腳準備跨越,小皓則用雙手扶著小芝腰,同時說道「沒想到你這麼重。」

「把那句話收回去。」小芝一臉羞澀的說

「你難道不知道不能說女孩重嗎?」

「哪有這種道理?我怎麼沒聽說?」小號一臉茫然無措

「那你就快點翻過去。

「好啦」

此時小芝反到牆上,正準備跳下去時,兩人的雙眼注視的彼此,

「對了,你今天許願了嗎?」

「嗯,有我許了一個願說,我應該會喜歡你吧,只要你體重在輕一點。」

「去死吧。」


02另一彼端


小蓮一臉驚訝說著:「第一次跟陌生人到深山裡,而且還只有兩個人!」

「怎麼了?不可以嗎?」

「喝,真佩服妳有這勇氣。」

「之前已經聊了很多,也沒有想過什麼的嗎。」

「吶,妳相信世界上有所謂的緣分嗎?」

「妳怎麼突然問這個?」

「該不會妳已經愛上人家了嗎?」

小芝竊竊微笑「只是回想起來,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嘻……這就說明妳喜歡他,找個時間我來幫妳審視一下。」

「嗯。」

正當小芝準備拿以換洗衣物時,小蓮突然想起一件事叫住小芝。

「對了…妳不在的時候,有個人一直在等妳。」

「誰?」

「就是教我們申請帳號的學長。」

「學長?他怎麼了?」

「他一直很擔心妳還沒回宿舍,幾乎問遍了整個宿舍。」

「妳跟學長是不是有什麼關係?」

「哪有,是妳想太多了。」

「我也累了先去洗澡了」小芝馬上掉頭走。

小蓮則望著窗外,看著女宿正門,一個身影還在那等候。


03訊息


凌晨一點多小蓮走到女宿舍門前,對著坐在門口旁的學長說:「你回去吧,她已經回來了。」

「什麼!,什麼時候?我怎麼沒看到?」學長一臉疑惑,並感到吃驚的繼續說:「妳怎麼會知道我在等人。」

「呵呵,整個宿舍的人都被你問過,我怎麼會不知道。」小蓮露出一臉無奈樣。

「那她現在還好吧?」學長聽到後,如同洩了氣的氣球,感覺好無力感。

「恩,已經在宿舍準備要睡了,你也快回去睡吧。」

「好那我先回去,掰」

笨蛋學長,難道心裡就只有她一個人嗎,難道就不能多看我一眼嗎,我怎麼像個笨蛋,明明知道你已經有喜歡的人,卻還忘記你曾經帶給我的感覺。

如果我看過你看過的世界,走過你走過的路,是不是就能更靠近你一點。內心一直想著這種可能,但心裡卻還是有股沉重感,壓在胸口,愈想怎麼就愈無力感。

也許,這份心情,還是放在心裡,還是說出口,是不是會比較輕鬆。算了,還是先回去睡覺吧,總有一天會讓學長看到我的好。


04緣定


凌晨一點多,回到房間的小蓮,看到小芝已經換洗好,準備要睡,卻發現她手機裡傳裡訊息,小蓮調侃的說:「又有人想你了?」

「妳知道今晚,我們兩個在山上發生什麼事情嗎?」小芝一臉興奮的說著。

這晚,小芝把整個故事的經過,講給小蓮聽。聽完的當下,小蓮驚呆了「妳竟然會這麼做。」

「我想,這就是緣分」

能在時間的洪流中,能夠相知、相識彼此,本就是一在七十億的星光中,找尋到那一種唯一的可能性。

能夠與你在此刻,此時相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沒有太早,也沒有太晚,而是在對的時間軸上的認識。

怦然的瞬間,則是早已緣定與你的相遇,即便不知情所起,當沉浸時,心早已是你。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446|《原則:生活和工作》(1)人與人之間差距,源自「生存進化」的動力來源


共計 2,59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一趟自我進化的過程。從宇宙奇點大爆炸開啟,萬物的進化,都朝向一種複雜化的進程。從最初基礎原素,演進到氫、氧等複雜性物質,乃至生命誕生。

可以說萬物進化,是生存的根本,不進化,就淘汰。因為當外部環境在不斷演變,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先能夠適應環境。如同人們在設計「船」的這件事情上,並不是由人來設計,而是「海」,適應海上出現的各種挑戰,從獨木舟,雙桅帆船到蒸汽船,就是環境影響生存者進化的結果。

對應到互聯網連結下,知識、資訊的生產與連結,都超越過往的任何一時代,這也代表,現有的認知學習體系,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需要,這也就產生許多時代下的特質,快速、變革、創新這些本質上,都是在追求個人與企業的進化。

那麼,這快速變化時代下,為什麼需要進化,不進化又會怎麼樣,其實,在可想見的未來,只會遇到一件事實,當人不再是現在認知的人時,進化本身,就是為了適應未來。

如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提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能夠生存下去的,往往不是最強,最厲害,而是最能夠快速適應的物種。


01追求適應,是為了延續滿足感


追求目標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成功。從「我愛你」到「我願意」這之間,所有的曲折、愉快、難過都是在邁向目標的結果。

這也就是從「關係」的進化,來延續滿足感的結果。關係的模糊,反而是讓進化有了動能,才會讓故事有精彩。相對的,當一段關係穩定後,反而會因為穩定下,這種滿足感會不斷的消逝,這就是「報酬遞減效應」。

「報酬遞減效應」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給予中,這種激勵感,會隨著次數增加而不斷地遞減。如同你吃一第一個包子會覺得滿足,等到吃了第一百顆包子時,這時的感受,反而會讓你難受。

如同邊際效益的遞減,這種報酬,會隨著你達到某種成就滿足感,激勵變得愈來愈難獲得,所以,會想嘗試用進化,來讓這種滿足感持續的延續下去。

但這就會出現一個議題,為什麼有些會進化,但有些人則否。

原因就是,進化的過程中,「痛苦」就是一種必然的情緒。有些人能走過,有的人則依賴外界的給予。

02物質上的進化,遠不足內在核心的進化


有些人會選擇用「物質」的進化,來彌補內心上的空洞。但這種滿足感,很容易就會消逝。例如,在薪資增幅所帶來的滿足感,最多只會延續到三個月,一旦這種滿足感無法持續,就有可能追求更多,又或者其他領域的滿足。

這種物質上的進化,都是透過外界賦予的新鮮感,讓內在感知認為進入到新階段,從而感生內在好想進化的感覺。

但實際上,這種外部進化,都是表層,因為你所有的寄託都源自於外界的給予。這也是為什麼說,兩個人在一起,婚姻是否幸福,都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人的事。

如果一段關係的昇華,是為了「外部關係」滿足感的延續,反而會把這種幸福感的主控權,交給了對方,因為對方的行為一旦作出你與想要的不同,就會有想改變對方的想法。

這一切想法的開端,則是個人的經歷與環境所影響,如果不能由內探詢自己,就很難在一段關係裡產生穩定,因為你會想把任何的反應,歸咎在外部。

但也不是說關係是不好,而是會有它的遞減效應,要能夠打破外部依賴,由內在來驅動滿足感的延續,就一定會有「進化」,而進化的本質,都是內在系統的升級。

03人與人差距,源自情緒的反射


一個人能夠承擔多少責任,可以從看事情的角度,來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每個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同樣郭台銘與我也都是一樣,但所做出的成果,卻是兩種不同級別。這時就會思考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絕非是表面上的差距,更多的是來自底層的基礎,也就是「情緒」。

《心態致勝》裡提到,人有面對不同事情時,會有兩種心態,一種「成長性」,一種「固定性」。

這種心態模型,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在某些領域上可以嶄露頭角,而些人則否。然而,這只是解釋了心態的區別,還為更深層探討,這些心態的起因。

換句話說,心態的驅動,會由於不同想像所產生的行為。這種想像,是基於內在情緒的想要感。

當你愈想要一件事情,情緒會帶著你進入心流狀態,沉浸在其中,相對於一個人無法有效的成功,就是因為在面對不同情況發生時,往往會因為事務所帶來的情緒,干擾了原有的情緒。

也就是,只有當你真正聚焦在你想要的事情上時,你對於這件事情的情緒會特別專注,這時你所產生出來的都是為了達成目標,因為情緒是為了達成滿足感的過程。

這是不是說,人類情緒是影響人的基礎,而理性的邏輯思考,反而會阻礙人。恰恰相反,因為有這樣的情緒,才能夠讓所有認知、能力,聚焦在達到目標。這也就會得出內在驅動的行為方程:視角→情緒→心態→行為

但還是會有一個驅動障礙,那就是即便有了夢想、有了理想,為什麼有的人還是無法達成,有內情緒的聚焦。

這之間還有它的基礎認知,那就是「超現實主義」。

04成功,都是看清後整體行為邏輯


人與人合作的基礎,來自彼此之間的生存互惠。交易,必須是對方有價值,從英國古典經濟學開創者亞當‧斯密提出的《國富論》中,以「分工效益」能加速生產效率,同時為整體經濟創造更高的價值,這也就對「專業化」分工,提出一個有立論點。

讓專業的來,不只是降低整體生產成本,也是提高生總值的量產,所以在各種細分化領域中,能否為總體創造價值,就成為「交易行為」的開端。

然而,驅動邏輯的先後,必須要真誠,這也是信用體系的價值,如同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總結他成功的八個字:「敬天愛人,利他之心。」利他,永遠是交易的前提,也是信任的基礎。

往往無法接受現實主義的人來說,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卻忽略的這是一整個邏輯練的總結。換言之,現實主義更多的聚焦在實質性,卻也沒有少掉它的基礎假設。

只有當理解了現實,才會更看得清「理想」的真實。然而,沒有現實邏輯為基礎的理想,一切都只是進化的幻影。

因為當你遇到困境、挫折時,因為未曾想到現實邏輯的假設,也就會讓原本聚焦的情緒,被外部事務來牽引住,更有可能陷入在另一種情緒循環中。

對於理解現實,清楚知道每項事物都有「黑天鵝事件」的可能。你才能夠在這些黑天鵝是是事件中,產生反脆弱的力量,亦即過程中的痛苦、難過,都是為了讓你達成目標的必要情緒。

人能否持續進化,讓適應力持續升級,就是對於「情緒」上的認知是否清楚,可以說,當你聚焦在目標時,過程中任何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助力,但這僅限於達成目標的過程,一切干擾目標結果的情緒,反而會是遏制。

怎麼區分兩者間的差異,就是看這是「內部」還是「外部」的關係。藉由外部歸因的情緒,就是失焦的開端,唯有內部情緒牽引,才是驅動進化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