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2020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運氣,也是一種實力


2020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以及吳曉波的跨年演幾這兩場演講中,都有提到一個相同的見解「國貨崛起」。00、10後的人,不僅對於國家認同感更強,更對傳統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心,讓「中華文化」,將有機會發展出新一代的國際級企業。

對於講解消費市場的新機會中,主要的思路還是借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提到「專業分工」帶來的效益,每個人的專業分鐘,逐步做到最頂尖的強項。

除了「單一」專業細分,還要能夠深入連結在生態鏈中。當整個社會、系統,都成熟,達到最高效率時,這這種專業分工下的成就,會比全部寡占來的靈活。

如同十九世紀大英帝國能夠眾縱橫四海,也是借鏡此思路,不用佔有來發展,而是以「合作」的商業行為,來連結彼此的關係。

面對整體社會的變遷,消費行為與習慣逐漸轉變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去了解在消費升級的環境中,該以什麼樣的認知,來做為我們策略的選擇。



【01】第一大消費市場的「多點」機會


我們一直以為「機會」會出現在新領域,像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但其實是因為「稀缺」的心理,導致我們內心的恐懼,擔心這個不理解,就會落伍。

但是,我們回歸市場的本質來思考,人們追求科技的進步,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這種生活就來自「消費市場」的機會。

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與此同時,也是最大的供應者,這就有三種「第一」的身分:

其一,最大供給者
其二,最大需求者
其三,最快應用人工智慧來提市場效率

這三大利基的經濟體,創造出「多點」機會的爆發。這意味著,分析消費市場時,我們不能只看某一個趨勢,還有年輕人的市場、老年人的市場。

以及同領域中,各市場的關係網路,相對於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等,各層級的需求與爆發點,各個不盡相同。也造就我們在消費市場的嘗試與挖掘,可以有更多的新契機。



【02】機會點背後的系統條件


回到個人的層面,這些熱鬧的現象,跟自己又有什麼關係。

答案就在於,機會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用什麼樣的視野與格局在解讀。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中國市場能成為世界第一的地位,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分別有三種趨勢,造就這一波的發展:新基礎設施、中國紅利、世界級品牌

第一機會:新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完備,造就製造端、平台端、物流端的串聯,以至於能以更有效率,更便宜的成本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製造端:中國背後的龐大產能,來自產業生態鏈的精細化。
平台端:店商平台,觸達八億用戶,還圍繞支付等基礎設施,讓商品推廣的效率更廣。
物流端:物流能力的高效益,只需要一美金,你就可以把一箱貨,送達全國。

為此,我們能夠操作的點,就在於從生態網絡中,找出自己的「節點」。

例如:「完美日記」,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在天貓銷量贏過西方知名品牌。可是,相較於五十幾年以上的經典品牌,如何用兩年的時間,達成這樣的成就,這意味著,背後一定有新東西。



【03】成為新基礎設施「結構洞」


這就是所謂「新基礎設施」,他不再只我們認為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而是我們能夠「放心交給別人做」,自己則負責專精在其中一個環節上。

「完美日記」就是選擇產品研發」,把物流、營銷品牌,交給別人來做。同樣的,對於個人來講,我們只需要找出自己的「核心能力」,洞察消費者,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了解真實世界的需求,就可以利用後面的基礎設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這就是為什麼,這是說人人都有的機會,因為放眼到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的生產、平台、物流能夠達到這種效率,成為生態中的不可或缺的「結構洞」為整個生態,不斷創造新生價值。

這也呼應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專業分工帶來效益,通過架構生態系,把專業分工到各個載體裡。



【04】第二機會:「中國紅利」的消費市場


不理解年輕人的生長環境,所演化出的行為習慣,就會看不懂這波新的消費脈絡。

「漢服」品牌還未見知名品牌,但是市場需求卻有著逐漸增長,其購賣者,都是20幾歲的新生代。相對比,前幾代人,這群人出生在繁榮向上的環境中,去過國外後,會發現沒網路不方便,出門還需要帶錢,沒有原本的環境便利。這也間接影響著,對於國家的自豪感。

這就是為什麼,「國貨」會逐漸崛起,因為些新興的消費文化,會造就由「中國紅利」帶來的消費市場。

通過「中國符號」,造出一系列的文創產品,對比前幾個世代,總感覺法國、義大利,日本等文化能夠襯托自己,但我們卻逐漸忽略了,「中華文化」的歷史積累,就足夠讓我們創造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05】第三機會:打造世界級品牌


上個世紀,美國巨富誕生,創造影響世界的企業,是個社會變遷下的產物。這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也同樣體現在此刻。

我們來思考,未來崛起全球性的品牌,是否還有機會。首先要理解,哪個領域的發展,最有機會創造一千億級別的市場規模。

大家一直追求新機會,但是中國有新機會的企業,市值超過一千億也只有兩家,真正要夠發展出世界級企業,還是得從消費領域。因為消費領域,是最夠直接跟消費這產生「連結」的地方。

在「中國紅利」下的國貨崛起,我們還要思考,有沒有機會,讓這股勢能,創造出「國際級」的企業。

這時,「品牌」就成為不可或缺的認知。



【06】品牌:人們願意跟你自拍


那麼,「品牌」又該如何定義,這次演講中,提出另一種新解釋:

什麼是,品牌「就是你願意跟他拍照,這就是品牌。」好比你在網路上訂一杯咖啡來喝,這是你的需求。你帶朋友去咖啡店喝咖啡,這就是品牌。

除品牌定義,建設品牌的過程,是一件真實的社會關係,品牌不是一種虛無飄渺,而是需要一步一步的建設自己真實的「社會關係」。

如果還再把流量看成品牌,那不是真實關係。

因為追逐流量,或是透過補貼行為來創造高流量,這些關係,本質上沒辦法讓你在對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好比用些刺激人們內心的手法創造高流量,但是在消費者的眼裡,會知道,哪些關係,才是真正有效的關係,願意跟你來自拍。

真正關係的建立,不在於我們夠什麼樣的硬技巧,而是品牌與人之間的關係,盟否成為一種生命中的夥伴。



【07】錢,從哪裡來


錢,到底從哪裡來,73%是靠勞動力所轉取,27%,則是所謂理財、投資所獲得的收益。

儘管這個比例放到美國,還是高收入者,也都有50%的勞動收入。

這意味著,賺錢,仍然有所謂的公平性,只是比例不同。

這也看得出,我們該把注意力方在哪。

如果認知不到位,即使給一個人再多的錢,也會很快會被花光。因為自身的認知,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行為的選擇,最終讓自己回歸到原有認知水平的生活中。

如同《社會契約論》的作者盧梭提到:「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牢籠之中。」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認知給框架在我們認為的世界裡。只有不斷突破,才能讓扭轉,原有認知下的命運。



【08】連接,人和人的力量


如果財富增加主要的來源,是靠著自己的勞動力,這個勞動力,又可進一步細分成「自己的本事」,以及「連接他人的本事」。

人的財富,往往是後者能夠有效。

在《成功竟然有公式》裡面也提到,成功其實隱含了「你的人網絡」的影響力。

這不僅體現在錢的方面,而是你連接其他人的能力與現實目標,共同合作創造出一個人完成不了的事情。

然而,同樣是與人連結,並不是要跟人花言巧語,討好他人。而是在人和人的連節上,把自成為「節點」,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且是深度連接到社會上。


【09】連結自我的五層清單


《思想史的基本問題》書中,提到人和人的連結,會因為我們處在不同的認知階段,影響著你與人的連結程度。

我們就可用這五個問題,想清楚自己的意義,以及檢視自己與他人的連結程度。

第一層:你是誰?

第二層:你做什麼?這問題很多人就不會了。只有當你和這世界,產生人和人的連結,你才會知道你做什麼?

第三層:你為誰做?當你清楚知道,你做的這件事情為誰做時,你和世界,就近一度的深度連結。

第四層:別人需要你嗎?這問題的回答了,你和世界連結的深度更強烈,對方還需要你為他做。但是,真正組攔我們的,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第五層:社會更好了嗎?你做的這件事,整個世界因此更好嗎?只有回答這問題,我們連結世界的深度才足夠緩起你,內在的內驅動力。

通過這清單的自我檢視,你會不斷理解你自己,當你的答案愈清楚的時候,你才會愈強,也就更與世界連結。


【10】每個人都是別人的一盞燈


人類處在農業社會的時間長達三千多年,歷經工業時代,則有兩百多年,如今,我們要進入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時代,這些從工業時代發展出來思維、社會制度、等系統,將面臨新一輪的轉型。

從「教育」來看,也是需要重新再檢視。過去工業時代的教育,以「專業分工」為主,讓每個人朝著一門專業領域來學習,當學習完這門領域後,就直接進入到組織裡,負責這些專業問題。

但是現在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升學壓力,而是,世界需要的教育,是要能解決問題,是以「挑戰」來組織起的學習。

像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面對這些新挑戰,對於人才的能力還用先前的條件來篩選,就容易出現不適應,或是沒有效果。也就會出現,哪個知識有用,連我們自己也不清楚。

所以並不是學校教的沒用,而是過去的知識保存期出現變化,與此同時,整個世界又要面對新的挑戰組織。

所以終身的持續學習,就成為未來生存的基本能力,相反的,每個人自己也能夠成為他人的指導者。因為,你所擁有的,可能是他人的需要,可能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地方,啟發了他人,讓對方的生命出現轉變,就好比替對方點亮一盞燈。

我們很幸運能身處在這變化的時代,這種運氣,本身就是一種實力。

雖然人生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沒有人能夠準確知道,該怎麼做出真正好的選擇,因為每個選擇背後,都是價值的取捨,

我們能做的,就是跟上這個時代,跟上這群人。

一個人的夢想,只是夢想
一群人的夢想,就能成真
讓我們為彼此,成為點亮他人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