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品牌行銷】品牌增長的六道邏輯:戰略規劃到行銷佈局的策略應用
共計 3,662 | 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鐘
品牌定位到行銷,如果只從存量市場的需求來發展,最終都會受到商品、產業的價值網給侷限住。只有從「增量」創造性的視角,才能真正讓定位有創新突破。
因為增量的底層邏輯,來自跳脫市場框架與原有的商業模式來看,但行為的驅動本質不變下,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從有限邊界中,創造連結網絡的機會,讓已有的系統中獲得新增量與新系統邊界。
01行銷戰略的「增長」來源:人性底層需求的「稀缺感」
研究消費者行為的過程,在於從過去與現在的行為數據中,來掌握未來有可能的行為,這種基於過往行為數據的行銷策略來自「預測」的需求。
但是在行銷上除了這一條路徑,還有另一條內部驅動的路徑,那就是以「市場行銷為基本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說,行銷不只是一種戰術性思考,更是以市場為驅動的「戰略」指標。
這種觀點的出發,來自「真實的市場需求」。這回歸到一個本質性問題,企業存在的基礎,只有當企業提供的服務,有市場的真實需求,才會有足夠的「增長」空間。
因為在行銷的過程中,只有從需求的存量轉變到需求的增長量,才能不斷驅動業績的增長,而創造增長的過程,來自找到需求的槓桿點。
找出增長的槓桿點,則是從消費者的需求來看,那就是 一種「慾望」,也就是內心渴望的想要,更深入來探討,喚起真實慾望的本質,則來自「稀缺感」。
理解這層邏輯關係,就能明白,品牌的作用,不只是行銷行為的需求,更是要從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來驅動我們的品牌策略。也就是說,沒有需求,或是需求的偏誤,沒能打造出稀缺感的獨特慾望,最終只能在存量市場上來打轉。
02感性驅動理性:人是想像共同體的合作關係
談論到品牌,第一步驟常會以定位設計,針對獨有的定位,來找出品牌與用戶的之間的關係。
然而擁有定位,並不代表有品牌,兩者之間的差距,是「認知」與「事實」之間的差距。所謂的認知就是第一想到,並在之間所看到的品牌價值。事實則是實際展現出來的效果。
所以真正有效的品牌在於,認知大於事實。而這個認知之處就是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認同。因為人是想像物種,想像的概念化,往往更勝於我們實際擁有的。
例如:小時候的記憶點,最終形成一套我們的認知體系,這種回憶裡的認知,就直接影響我們在選擇上的依據。有時會做出偏離常態的舉動,或者說是不符合事實的事情,也就是因為這種認知體系的感性價值,影響我們實際的行為。
這也就呼應到,擁有定位,不見得會有用戶會買單,因為真正決定用戶「購買」行為的是,我們是否在消費者的心理,發展出一套認知系統,這包含了核心價值與定位下,來雙規驅動內在想要的稀缺感。
03釐清品牌的真實作用
其實會發現,品牌不等於定位,因為定位的目標,是在用戶心中,成為一個標籤,主要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我為用戶創造什麼樣的服務,或者說是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但這個記憶標籤,不代表「我認同」,而品牌的終極使命在於,創造讓客戶認同你。
這也就解釋道,很多短暫的爆品行銷,都是有「時效性」,如同飛上去的豬,如果風停止了,還是會回歸到原本的均值上。
所以品牌的作用,從「認同」的視角出發,就是在用戶內心你,建立一套認知體系,這個認知體系的終極成效,就是一個商品的靈魂所在。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品牌就不是品質與廣告能夠展現出來,而是在認知的過程中,品牌帶給消費者的承諾。
也就是以一個活生生的「人」來思考,這是從理性與感性間的各種特徵,以及差異化與持續性的特性,這四個角度來建立品牌的活動與價值的呈現。接著我們進一步從這個思考邏輯,進一步來分析打造「品牌認同」的特性。
04品牌的核心價值;讓人選擇「我需要」的引領指標
從上面的觀點總結來看,定位所解決的問題在於,是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一個標籤。讓人們在想到某個商品、服務時,能夠「第一時間」的想到你,這就是定位的作用。
對於「品牌」來說,則是從「第一選擇」來看,這牽涉到為什麼要用你,以及帶來什麼樣的效益與價值,才會衍伸出所謂的認同與偏好感。
例如:我們談論到全球最著名的遊樂園,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有可能是迪士尼。這就是定位的價值。但為什麼要去,就會有好玩,愉快,獨特的情緒記憶等感覺。
又或者想到咖啡店,第一個聯想可能是星巴克,這個品牌所帶給我們的感受,品質、質感、第三生活空間等。
所以定位帶來了聯想,而品牌的核心價值,則是為我們提供「為什麼要選你?」的指標。
05底層需求與品牌核心價值的連結
如何創造品牌的核心價值,連接到「稀缺感」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在核心價值上展現出稀缺感,以此來創造市場需求的增量,分別從市場環境與團隊等方向來找出三個思考點:獨有性、激勵性、壁壘性。
第一,獨有性
設計品牌的精神上,都是從無到有個過程,反過來說,通過「以終為始」的觀點解釋,先想像未來品牌的成果,也就是最終價值的呈現。
再從反向價值消失的觀點來看,當品牌消失後,所留下的空缺是什麼,這時市場的空缺價值,就不再只是從創造的觀點來看,還從消費者的落差點來衡量。
這就對於我們在設計品牌上,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那就是核心價值是什麼,當這個價值消失了,等同於這個品牌或是公司也就沒有了。
第二,激勵性
所謂的「激勵性」不是對外部消費者的激勵,而是團隊的認同感,是不是能夠激勵我們。
當有了價值後,在來回應到組織裡,我們是否「認同」與「想要」,只有當內部人都相信,與認同這些價值時,傳遞品牌精神時,才能夠真正落實在用戶的思考點上。
第三,壁壘性
這種壁壘的觀點,是當所有人都能夠從「創造什麼價值?」的觀點來出發,市場最終會被同質性的價值給稀釋掉,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要想在細分領域上做到極致,以此來打造出獨有的壁壘價值。
從獨有性的反向思考,以及內部團隊的相信與認同,再到創造價值市場上的差異化壁壘後,要怎麼檢視這三個性特性能夠帶出消費者的「稀缺感」,也就是當你的品牌與公司消失後,那些相關利益者是否會懷念。
06創造增量品牌的三階段:描繪品牌與定位戰略,到認知體系的品牌管理
最後我們從實際從戰略層面,來規劃品牌的核心價值與定位間的連結,來描繪出整個品牌戰略的發展脈絡。主要有三個描繪階段,依序為:定位階段、分析核心價值、發想認知體系。
第一:增量市場的定位階段
實踐的過程中,首先列出品牌定位,也就是我們想要再用戶心理,成為哪個領域的第一位置。定位的過程,除了從領域的角度來看,還要從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的角度來劃分。
當你在存量市場做定位時,除非是創造更精細的細分領域,創造出新個稀缺與解決需求,不然在可見的存量市場中,最終變成一場有限遊戲的紅海市場。
只有從「增量」創造性的視角,才能真正讓定位有創新突破。因為增量的底層邏輯,來自跳脫市場框架與原有的商業模式來看,但行為的驅動本質不變下,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從有限邊界中,創造連結網絡的機會,讓已有的系統中獲得新增量與新系統邊界。
第二:找出核心價值
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核心價值,提供給消費者獨有的理由來認同你,最終產生購買的行為。這個價值點的衡量來自,獨有性、激勵性與壁壘性的三層面來綜合檢視。
第三:發想品牌的認知體系
最後針對我們的定位與選定的核心價值,來描繪出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體系。以此體系來做品牌管理。
然而,不是所有商品都需要有品牌,並找出核心價值,因為在設立品牌時,往往需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需要有品牌。
換言之,品牌的第一層效益,為消費者提供「快速」的篩選機制。這就為品牌的思考,提供檢視的方式。
07識別品牌:品牌的篩選機制
為了找出檢視品牌的指標,我們可以從消費者使用環境、競爭市場程度與個性化需求:
第一,消費者使用環境
什麼情況下需要上網搜尋資訊來確認,更具體來講,需要其他消費者使使用經驗來驗證品牌的真實性。
當某件商品或服務,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狀況。品牌,就成為第一篩選機制,品牌的核心價值除了是篩選出認同核心價值的人,更重要的是,化解資訊不對稱的方式。
第二,市場競爭程度
當一個市場競爭者愈多,消費者在選擇時,往往只會看到頭部的大品牌,卻很難發現其他更符合個人的市場,
這也延伸出一個觀點,「個性化用戶」需要有個性化品牌,小眾市場的需求,則需要透過,品牌來展現個人的獨特價值。品牌不僅是協助你找到細分化領域的目標用戶,還是建立差異化壁壘的基礎要求。
第三,個性化需求
個性化需求跟「我也是」的行銷最大的區別在於,理性與感性間的比重。當一個商品以功能性為導向,實際解決用戶的真實問題時,就會出現一種我也需要的觀點。
相對於,感性化的商品,就是一種個人形象的建立,或者說是「自我實現」的精神感。
當大眾化商品的呈現已經無法創造「增量」的需求,小眾化的市場,為品牌提供新的商業邊界,小群化與社會化需求,並非是壁壘分明,如同人們會進入高檔餐廳,也會在便利商店購買商品。
這就是不只有一個層面的需求,會從特定場景與情緒,有個性化的需求,此時品牌就能針對個性化的情緒點,來進行長期品牌的認知設計。
最終會發現,品牌與定位的核心價值,都來自我們在消費者的心中,建立起一套長期的認知體系。
從這些觀點來看,與消費者形成深度的聯繫,通過品牌與定位的雙軌需求,以此打造出獲取長期注意力與長期認知的行銷戰略,最終體現出品牌的核心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