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樣的高度來思考問題,決定你用什麼樣的行為來解決問題。往往決定人生持續發展,還是停滯成長,一切所有的選擇點,都來自你一生中,最關鍵的10個選擇關口,不會更多,或許更少。
換言之,一切所有學習積累與見識格局的拓展,都是在奠定一個人用什麼樣的邏輯在思考,只有純理性思維,才能看見事物的本質,而非感性化下的決策。所以,成功必然要承受孤獨,因為過程需要經歷力排眾議的考驗。
這也代表,如果「一句激勵的成功話語」或是「感覺認同的觀點」。如果沒有經過邏輯推導所得出的結論,最終都只是雜訊,並非真實性。因為真正有效資訊,就來自底層元素下的邏輯建構,並且一步步搭建起認知框架下的自我解釋。
好比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就是萬物的本質,這代表,邏輯推導底下的「道」,才是所有選擇背後的基礎假設,同時也具備了個人認知框架下的自洽性。
也就是說,道的本質,會因為個人認知框架下的邊界,進而定義了道的本質,當一次次突破道的時候,又會在一個更大的道中世界。更可以說,所以有人都活在自洽世界的認知中,選擇能力的增長,就是打破自洽世界的必唯一出路。
打破自洽世界的基礎,就是個人知識網絡的不斷重塑,亦即「學習能力」。
為了更深入理解,如何看到背後的邏輯,進而達到學習的有效性,這要先知道,人類思考下的基本誤區。
01生存的快速選擇,生長的慢速推導
人類天然有兩個思考模式,這也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解釋人類兩大思考模式。絕大多時候,都是以快速反應來做為選擇依據,人類幾千年來,也藉由這個快系統,幫助我們遠離危險。
但是只要停下來思考就會發現,推動人類進步的底層邏輯,都來理性化的思考過程,也就是只有人類獨有的慢思考系統。
例如,當你面對人生中要選擇時,你會停下來思考,每項選擇背後的可能與未來,你會期待未來發展與你所想的有契合。所以就會不斷在腦海內模擬。此時的思考與選擇,就是進入另一個思考系統。
可以說,讀書學習也是同樣,學習到新知識最快化,來自過往經驗中,找出相同性質來作為類比。然而,如果學習到一項新知識,就認為那是之前經驗中的某種事務,就會喪失持續學習的動力。
例如:當你學習到《與成功有約》提到「要事第一」的概念後,接著又在《少,但是更好》《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中看到,都是對時間進行選擇,聚焦在重要事情為第一順位。如果直接以過往學習經驗來認為,就很難看到兩本書中其實是從不同視角來切入。
所以,破解思考進入相似性的經驗連結,就需要從「問題」作為引導出口。
02完美解的存在意義
當你的孩子問你「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如果這時你回答:「太陽光線進入大進層後,因為光線的色散速度不同,再依據不同角度就形成我們常見的顏色。」給出「正確知識」只會讓自主學習的動力停止。因為這些知識,上網就可以知道答案,真正的重點在於喚起想要學習的動力。
同樣的,當你要喚起學習者對於學習的渴望,你所給出的,不是正確答案,而是「正確的問題」,只有思考的時候,才會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兩種誤區:
第一,追求正確
第二,見山是山
(1)追求正確下的脆弱
高手學習者與普通學習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追求學習的「正確性」。愈是追求正確、完整,等同於低水平學習者的特色。
因為既有的學習認知,都包含了某領域不可觸及的範圍。換言之,當小概率的學習,絕對無法滿足宏觀世界下的正確之道。
這意味著,認知上具備著學習都有它的完備性,追求最好,最終的結果。認為學習某一領域的基本知識就全面掌握後,反而會遏制人繼續學習的能力。
(2)低水平的勤奮
另一個學習誤區,就是認為上完課程,代表已經學會了某些認知,或者只要考了某一證照,就具備了相對應的能力。
這類型的學習者,通常有一個明顯特徵「見山是山。」
如果聽講或是閱讀時,只是把學習重點重新寫一遍,就只是抄寫重點,即便寫了再多,都是在低水平下的勤勞。因為筆記重點再多,也都只是在同樣思考下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真正有效的學習,來自「思考的過程」,檢視一個人思考的能力,就看對方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一個問題,就可以看出人是站在什麼樣的高度來看事情。
其實「提問能力」的本質,就是「思考能力」,只有當思考能力夠深、夠廣,從不同維度的思考後,你才會知道,學習本身不一個記住的過程,而是「思考的檢視」。
03知識積累下的再升級
《IBM首席顧問的大人學習法》提出人在學習過程的四階段中,最初的學習,來自大量閱讀學習。其中「核心知識」是人類學習的基礎,因為任何知識領域,都是由這些知識所建立起來的地基。
《這樣讀書就夠了》提到,如何把這些知識輸入到腦內,基本有兩大類型:「培訓」跟「讀書」。
如果用公式化來呈現培訓與讀書就會是;
讀書=核心知識+書面表達
培訓=核心知識+口語表達+X
當我們把「書面表達」跟「口語表達」,認為是同一種輸出方式,前者是個人主動的輸入,後者則是被動的吸收。
最後就會呈現出:培訓=讀書+X
培訓與讀書,本質上都是「核心知識」的積累,以及呈現方式的不同,所以決定點在於「X」。這個關鍵就在於引導問題的重要性,也就是「怎麼推論」。
04思考邏輯的意涵
前面提到,好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基礎「引導提問」。提問時,通常不是加一個問句就代表提問,而是要喚起思考脈絡的重要性。
其實提問有兩種方向,一種是為了追求「答案」的提問,另一種是追求「思考」的提問。
追求答案,通常是「追求為什麼」,你可以馬上達到答案,但卻不見的真正西收到。另一種是思考型提問,其重點在於「什麼樣的方式,如何達到?」可以讓我們不斷找出最基礎的本質。
不論是培訓還是讀書本身,如果只是傳遞知識,沒有知識沉澱與連結,就會變成預覽資訊。
另一方面,成人學習的重點,也就在於,跳脫認知框架下的正確性,反而須從「應用面」來思考,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準確達到目標。
所以學習與思考,是雙向並行,「X」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問題來推導結果。
這個問題本身,又會因為個人認知世界的觀點,反推回問題的層次。這代表,追求絕對正確下,就是停止成長的開始,因為當你處在不同認知世界下,來思考問題時,所做出的選擇與行為,終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判斷「X」,也就是提問能力,就在於思考邏輯的過程,是以什麼樣的思維來解構認知,而不是知道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