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474|《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1)限時注意力:質的選擇,遠比量的大小來的重要


共計 2,45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過往會以人定勝天,但隨著時間不斷的沉澱,你會發現,能成功登上時代性的大舞台,往往都是站在「時代勢能」上。也就是說,即便你今天做成功,做成了一件為大企業,那也只是正好在那個勢能爆發的時刻。

這也是為什麼小米創辦人雷軍會說「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並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看到底層本質的不變需求,這個需求剛好在某個時間點的竄起。

崛起,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你需要知道,你時間都投入在哪。更具體來說,你的「注意力」放在哪裡,那就會成為你的未來。


01每個人一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質的選擇,遠比量的大小來的重要


當有一百名傷患同時進入到醫院,先搶救誰?如何搶救?這些問題的背後都聚焦著如何提升這群病患的生存機率。此時「注意力」就成為決定性的影響因素。

換言之,一位醫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當診斷一位時,大腦的認知負擔屬於輕量化資訊的處理。然而,當突然在一瞬間處理一百名傷患時,這就是檢視一位醫生該把注意裡投入在哪。

首先要先理解注意力的兩大特徵:

特徵一:有限,人每一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
特徵二:思考過程就是損耗注意力的開始

當人類大腦注意力是有限,你要在有限情況下,發揮最大效率,這背後就是一系列認知邏輯的覺察。

02紀律是自由的開端


每天大腦醒來的時候,如同一張白紙,當接受到任何資訊時,都會開始佔據大腦的記憶容量。例如,你點開影音網站,看的短視頻、刷個朋友圈,這些過程都在消散你的注意力。

這意味著,即便分得清楚輕重緩急的事情,如果不能讓專注力保持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大腦有限的注意力就會被消耗殆盡。

此時,紀律的展現,就是集中注意力。

時間管理的本質,也都是對於「注意力」的掌控。從史蒂芬・柯維所寫的《與成功有約》中對於時間應用的四大劃分: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來做事務的排列。

以及之前從《五個選擇》書中解析到,四象限的應用,主要是流程中的一環,這個流程套用到「黃金圈」的概念,就是落在第二階段的「如何」:

第一,「為什麼(why)」:為什麼人會做不重要的事情,釐清引響你的源頭。

第二,「如何(how)」:以事務的重要性和緊急不緊急,劃分為四個區塊,分析四象限中你必須要聚焦的區塊。

第三,「什麼方式(what)」:停止、澄清、選擇,找出事項的價值比重。

第一階段就是智人人種之所以比其他人類族群還要強的原因,那就是「想像」。這也是《人類簡史》中提出最重要的概念,他讓我們確實理解,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因為人類都是由「想像共同體」的信念下,逐步成就為今天的團體、組織、社會、國家,到全人類的合作網絡。

回到個人做一件事情的為什麼,不僅僅是賦予動力知道為什麼做,更重要的是他喚起我們不曾想像到的未來,並且開始走向這個相信的可能。

03留白的耗能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解釋到,如果我們會被身旁是物給干擾,或者進入到商場時,被五花八門的商品給迷惑了注意力。

這時你可以選擇退後一步,以「留白」的方式,停下來思考。這裡只得思考不是選擇上的思考,而是本質上的思考。然而,通常很少人會意識到這件事情,原因就在於,寧願相信直覺性選擇,遠比縝密思考來的輕鬆。

《快思慢想》書中提到,人類大腦演化的過程,存在著兩種思考模式,一種是快思考的直覺性判斷。另一種是經過縝密思考下的選擇。

兩種各有優劣,快思考是幫助我們躲過危機,或者是行為習慣的直覺反應。這種反應占我們日常99%的選擇,因為這種思考不須經過縝密思考,就可以獲得最快的選擇。也就是最輕鬆、最省力的思考模式。

第二種經過縝密思考下的選擇,這只占我們日常選擇的1%。這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在演化的過程,是藉由季有認知下,思考的選擇行為。面對第二種模式,反而是逆向人類大腦生存原則,也就是省力。

但是這種思考模式,反而是奠定人類迄今為止所有的知識積累。因為只有經過這種思考模式,人類才從原本直覺性思考,轉向本質化思考,這種思考的過程,由兩種因素交互影響;

其一:知識存量
其二:思維模型

所謂知識存量來自對於知識的「知道」。通常人類理解一件事物可以分為四種階段:

第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第二「我知道我不知道」
第三「我知道我知道」
第四「我不知道我知道」

我們人類一生所知,往往是那90%「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也引出一個道理,當一個人認為在某一領域是絕對指標,或者是自滿時。這也代表一個人的成長就此停止。但真實的情況是,個體人類知道的總量其實只有不到10%的比例。

可以說,所有成功企業領導,或是頂層菁英都會在他們身上看到一個特質,那就是「謙遜」。這種謙遜是來自對這世界的無知,因為無知才更有好奇心,不斷找尋其他的可能性。

一但擁有了這個心法,就不會侷限在單一領域的知識積累,而是跨領域的展開新可能。

04思維模型的乘法效應


查理忙格曾提到,一個人腦海內的「思維模型」有多少,會決定一個人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每一種思維模型都存在的不同的世界觀,像是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跟化學組成的世界觀又截然不同,這種不同來自對過程的組合。

換言之,當一個人可以用不同思維模型思考,加上不斷積累的知識存量,當兩者結合在一起後,就是所謂的「認知」。

這種認知,就是決定一個人,會站在什麼樣的階層來看事情。

如果以低水平認知持續努力,最終的結果就只是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卻換來10%的成效。

相反,當一個人認知到「認知維度」的差距時」,一高維度認知在做事情,就是以10%的付出,卻換來120%的成效。

因為看到事物的層次與本質上的不同,行為想法與最後的決策,將連帶影響著一個人的選擇。

05建構掌控注意力的上升通道


一個人怎麼使用他的時間,其實很大程度上,你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在哪個維度。

對於時間維度的認識,會更加清楚知道,注意力才是真正的本質,注意力
本身就更從三個層面:

意義層:為何重要
向限層:選擇價值
沉澱層:反思再計畫

這三者來作為不斷精進的過程,如同《原則》這本書裡畫出的螺旋增長曲線,這個曲線本身大至企業的能否突破創新者的窘境,邁向第二成長曲線,小至個人持續發展的計畫,執行,反思的過程。

同樣,對於注意力的掌控,會因為個人對於理解這世界的認知不同,而有所增長,其實,決定注意力使用,也就是一連串持續反思,計畫再執行的上升螺旋迴圈。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473|《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2)有多少人唱衰,就有多少人支持


共計 2,22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一個堅持能夠走到最後,並非是「我能夠」所以「我必須」,而是「我必須」所以「我能夠」。小米創業八年,強大的背後,不僅僅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團隊,一種信念,一份堅持。

哪一種顛覆市場者的背後,不承擔著巨大壓力,又曾經有多少次在凌晨兩點離開公司,這種壓力的背後,不是外界的輿論,而是對用戶的責任。

因為我們相信,所以才繼續走下去,因為我們看到未來,所以才更需要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人們為什麼相信一家企業,願意跟著走,其實真正走到那個時候,它已經不是一家企業,更是一個人。或者說,是一種精神、價值與我們的相信。

所以,即便所有人都不認同,但我們還是覺得,它是有希望的。

這一代創業者,讓我們看到這些人是怎麼走過,不只是台上的風采,更多的是台下背後所承受的種種,這些精神,也是奠定新一代創業者的格局與眼見。

01「速度」成為企業競爭的標配


AT&T獨佔市場70年,之後被IBM給壟斷20年後,又出現微軟,經過10年後Google的崛起,以及4年後Facebook的出現。

如果說,過去企業競爭能不在乎「速度」,這也是因為人們選擇有限,競爭對手少的情況下。

然而,當互聯網放大人們選擇的可能,甚至是跨界選擇,競爭的範圍就已不再侷限自身的產業中。

例如,開一家咖啡廳,如果把競爭者看成是其他咖啡店,那就局限了成長的空間。因為最重要的已不再只是咖啡好不好喝,更是空間的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星巴克的咖啡從來只是標配,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塑造「家與辦公室的第三個好去處」。換言之,空間的感受,怎麼使用空間,人們對於空間的想法,決定了要不要到這家咖啡廳。

所以,咖啡廳的競爭不能只侷限在同業之中,而是圖書館、公共空間等其他一切可以提供空間價值者,都將是你的競爭者。

然而,如何在眾多競爭對手中勝出,持續成長發展,這時就需要不斷升級,也就是所謂的「速度」。

小米就是透過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思維,顛覆過往傳統產業的創業方法,任何一種商業計劃都不可能是完美,即便完滿也只是點的瞬間。

小步快跑,即便只有1%的可能,就可以往前衝。任何一種稍縱即逝,都是讓競爭者給感超的機會。永遠不讓競爭者給感超,就得不斷往前,而且這種往前不是兩倍速,而是十倍速度的增長,這意味著,過往成功的行為,就必須要不斷被顛覆。

02顛覆者的商業創新


1999是小米顛覆智能手機市場的開始,這種價格,快速反應到整個市場。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智能手機可以這麼便宜,人人都買得起。

如同上世紀亨利福特在流水線上生產汽車時,所喊出的口號:「生產讓每戶家庭都買得起的汽車。」

這種顛覆者是過去商業經驗中你找不到,也沒有脈絡可以依循。但仔細去看你會發現,能夠創新,並且開創出突破性的創新,往往都是看到本質來做為引導。

回到商業的本質來看,本身就是「效率」為核心驅動。這也是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最重要的驅動,因為它讓人們把「效率」視為第一指標,而效率的展現就是「分工」。

《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就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就必須朝向效率化方向,社會化分工前進。讓所有人專門進入到某一生產環節,只做某一環節的事情。

到了1911年泰勒以《科學管理原理》進一步以科學化的量化統計,計算出每一個工人要以什麼樣的動作、工具,達到最大生產效率。

當整個社會不斷效率化,就會讓原有價格不斷降低,因為整體投入成本不斷下降,為了在競爭市場中獲取更高收益,數量化的增長,可以彌補低利潤的收益。

最初小米手機以這種價格的展現,除了用其他軟體與社群來回收收益,但是對於硬體上的降價,反而是開啟市場競爭的新局面。

因為這種競爭是「認知戰」,也就是在整個市場以為這樣的情況下,用最快速,透過互聯網360營銷策的發布會,奠定在一個時代的認知記憶。

03成為頭部的必然收益


認知記憶點,也就是逐漸吸引優質人才的開端,

如果不成為記憶點,就會淪為一般產品,因為後起之秀會持續崛起,如同當小米在瘋狂增長後,開始趨向緩和時。Vivo、oppo開始相繼從二、三線城市布局,全面攻佔用戶心理認知,以及華為等強勁品牌的優勢。

讓小米面臨第一成長曲線後的發展瓶頸。這時就會看出,當硬體不再成為主要成長的來源,就必須藉由其他面來支撐企業增長。

所以,從單一點進階到面的開展,這就是所謂的「竹林效益」,透過竹林式的發展,從單一竹子的快速生長,成為整片竹林的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除了緩和地一曲線外的後進疲乏,也是藉由群體來找出下第二成長曲線。另一方面,竹林的發展特色在於「快速」。

過往特種兵訓練必須學習所有的技能,樣樣都會。但是培訓的時間長,成效又未必跟得上時代。所以,單點突破企業發展,串聯起眾多企業,就會成為繼快速,又能在點上持續深耕的持續優勢。


這也是成為頭部的必須,如今阿里跟騰訊的生態系統逐漸趨於完善,即便任何一方的衰退,也很難撼動整個生態的完整,因為強強相結合下,即便單的衰退,也會有其他點來帶動成長。

此外在頭部效應的聚集下,優秀人才也會逐漸靠攏,反之,當企業無法在短時間內佔據到市場中的記憶認知點,即便後續成長在強烈,也都只會是曇花一現。

這也是為什麼小米不只是從硬體上收5%的收益,因為他更具較在成為用戶心中的品牌印象,當品牌成為記憶點後,品牌價值才是真正的影響力。

04會忽悠,也是基本能力


新時代的互聯網企業,回歸最初,品牌如同人格化的展現,也就是所謂的精神。這種精神能夠被傳遞出來,更是需要我們的相信。

如果一個人或是一團隊只做「我能夠」做的事情,最終的結果也只是消耗掉自己的能力。

相反的,只有從「我必須」的角度出發時,即便你不會,沒有相對應的條件,你也會開創出後來的「我能夠」。

這種「我必須」,也就是一切能力成長的基礎。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472|開展領導力-孵化信念的擘畫者:CHO之道-首席人力資源者的第二堂課


共計 2,37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團隊的執行力,就是領導的領導能力;領導力的驅動核心則是來自「尊敬」與「信任」。檢視一個領導者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就是領導者在破產,已經跌到的時刻,團隊的成員依然相信著領導者,並且願意把資源貢獻出來,再次跟著領導者從新開始。

然而,我們通常可以想像到,當一家企業破產後,還有多少的人願意再跟著領導者重新崛起。

這就回到一個核心議題「領導力是否可以被培養」。當你面對這問題時,內心所想得答案,會因為你相信程度的多寡,從而決定一個人領導力的極限,也就是你將可以達到多高的「尊敬」與「信任」。


01領導力發展的心態模型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對於人類心理學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那就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無關乎智商高低,雖有些關聯,但並不是絕對。

因為真正取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心態」。這就是著名的「心態模型」,也是跟「刻意練習」概念同樣對於人類潛力的可能性,找到的最主要成功的源頭。

所謂「心態模型」就包含了兩種心態模式:

成長型心態
固定型心態

兩種心態會因為當事人面對不同事情,從而產生出不同的心態模型。對於那些「相信未來可以改變」的人,就具備有「成長型心態」。

相對於,認為一件事情,即便在努力,也不可能有所改變,那就是「固定型心態」。

對應到「領導力」的議題來看,領導力是否可以被培養,答案就可以明顯區分出兩種領導者的潛力與成長極限。

換言之,只有當領導者清楚意識到「領導力是可以被培養」的時候,他的團隊才有可能持續突破成長極限。

因為團隊執行力的高低,就是領導者的領導力,而領導力的源頭,就是讓團隊成員被賦能,成為領導者。


02領導背後的追求


如果僅從心態角度來看,是否會缺乏證實,但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經過十年的努力,透過自我摸索下,終於有些看似領導力的成果時。

這時你要把妳十年來收穫的領導力,再次培養下一個領導者,這時所花費的時間,將不只是十年。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白手起家的一代創始人,在傳承給第二代,護者是交接給下一世代的時候,往往不是沒有人有能力承接,不然就是找不出合適的人選。

因為所有的一切假設,都源自「領導力的培養是經驗積的累」。一但有了這種認知,就陷入固定型心態,從而在每一次培育領導者的時候,認為沒有經過時間磨練的人,不能被稱為領導者。

以至於我們在找領導人才時,往往會看重「經驗」而非真實的領導力思維。

可以說,即便有十年團隊領導經驗者,也未必就是好的領導者,因為領導力的驅動核心在於「尊敬」與「信任」。

那麼,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才足以成為領導人,又或者說,該找什麼樣的特質。

更準確的說法「領導」與「管理」究竟是不是同一件事情。要回答這問題前,還必須解決「經驗」是否成為領導力發展的必要。

03經驗的意涵


並不是所有經驗都該留下,同樣,也不是所有的領導者,都具備足夠的領導力。這中間的差別在於,領導力的三種層次。

第一層次:知道領導力是什麼
第二層次:見過領導力的發展
第三層次:建設過團隊領導力

另外還需要從,組織賦能的角度來解釋,這三種層次對於個人經驗積累的影響,這就要從《組織能力的楊三角》中提到,組織能力的基礎來自三種角度的賦能:

願不願意:驅動力來自個人的使命、價值觀與願景,激發個人意願
會不會做:通過培訓、教育的方式來達成員工能力。
能不能做:組織制度是否授權與授責,讓員工執行任務。

總結來看,第一層的知道領導力,通常是藉由培訓、教育訓練的方式來初步副能給管理層知道「領導力概念」。

接下來,就是第二層領導力的見識,這一層級,只是「見到」例如,待過大組織,認為有帶領過人,就是領導力。但那種領導力的極限,會牽涉到兩種,第一領導者願不願意培養領導,第二,在組織的制度下,是否有權力讓領導力充分發揮。

如果組織沒有給員工「願不願意」與「能不能做」這兩種賦能,就會形成領導力發展的制約。最明顯的特徵是,沒人願意承擔責任。

一但陷入到這種情況,經驗就不再是領導力判斷的指標。因為領導力沒有跟責任掛勾,等於無效的經驗。也就是說,經驗要能夠成為領導力的判斷指標,就需要看到背後的責任,而有沒有背過責任。

真正展現出領導力,可以從一個問題來檢視「領導是追求眾人對答案的滿意,還是要追求領導在決策後眾人的尊敬。」因為領導本身,並不是追求極大化,而是正確化,這個正確化則來自於使命、願景與價值觀。

如果一但出現一次妥協,就會持續妥協下去。所以領導者要做的就是堅守這道價值底線。

04領導力的展現,一群人相信的開始


回到「領導」與「管理」這一話題,就會清晰的理解到,管理是通過一群人來完成事情;領導就是創造氛圍,這種氛圍的來源,就是願景、使命、價值觀的塑造。

將使命、願景與價值觀,賦能到組織上,最終極的展現是,組織活成了一個人。這就是一群人,活成一個人的模樣。

例如,你看阿里出來的人,華為出來的人,都會都他們獨有的文化。領導者的義務,就是塑造這樣的氛圍,這就是領導者能否被培養的問題。

領導者不只是經驗來做為唯一衡量,更可以「一步一步」達成領導力的培養。首先,面對領導者的第一問題那就是「如何塑造團隊文化」。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科學化方法,文化塑造也是一樣,從「願景」開始拆分,逐步細分到,目標上,這個過程就會形成組織展略,組織戰略如何落地實踐,就需要藉由KPI,或是OKR的方式來達成。最終依據這些項目的開展,我們來找尋相對能力的人才來執行。

這是從願景到目標的過程,另一條是從願景到文化與價值的篩選。這邊就從阿里巴巴提到的人才四象限中,對於績效貢獻高,但對於團隊價值觀不相符的人才,就是淘汰掉。企業的的文化價值觀,就是在選擇一群人為了向同信仰而來。

領導的責任與使命,就是不斷在團隊中闡述,我們的未來,以及什麼是我們該堅守的底線,領導者的培養上,就需要從文化與價值觀來落地,只有當認同與相信這樣未來的人,走在一起,這樣的團隊才能夠走的久,即便是面臨失敗,還因為有共同的相信,再次凝聚開創下一次的高峰。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471|《能力都是逼出來的》(1)不逼自己,永遠不會知道你有多優秀


共計 2,04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愈想自由,愈不能把自己畫圈圈,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一個人的能力極限,來自於「意義價值的層次」乘上「追求自由度的渴望」。追求自由度高底,來自於一個人承擔多少的責任。換言之,當一個人責任愈大,所承受的壓力極限亦然愈大。相對於,承擔責任愈小,就是把所有權歸屬於他人,從而把自主、自由權交由給他人。

另一方面,追求意義價值的層次上,如同《一代宗師》裡有一句台詞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每一階段,都是個人世界的再變化。

從最初的見自己,看到自身的可能,到見天地理解到世界之大,見識到自己的苗小,以及最後見眾生,不再只是拘泥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更是知道來去皆空,不如給出一切的所有。

人真正的生命價值,也就是透過給予的過程,完善生命。


01邁向,不曾想像過的未來


當一個人逐漸邁向恐慌區、未知不熟悉的時候,就會不斷追求著確定性的依賴。最終這種確定性的依賴,導致一個人能力發展的天花板。

1903年北卡羅萊納上空出現一個怪物,發明者聲稱他能像鳥一樣飛翔,但是在起飛不到60秒,這個怪物掉落,最終發明者成了媒體口中的騙子,眾人的笑柄,但是那個怪物,卻是人類史上第一架飛機。

當人工智能的崛起,人類終將回歸到最擅長的事情,那就是想像。這種想像力的極限,來自個人對於世界觀的認識。

如果不能被當時的人所理解,你需要在冷眼和嘲笑中生存下去。因為我們知道,所做的事情,是對社會,對這世界有所價值的事情,即便人們看不到,我們也會知道,未來就在眼前。

1970年代,前美國總統甘迺迪,在一次演講中提到:「要讓美國人在十年之內登上月球。」最終在1969年的時候成功讓美國人登上月球。

能力的極限,不只是我們對於追求目標的渴望,更重要的是,這份目標背後的意義層次。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使命是什麼。

《高績效心智》針對「個人使命」這一塊,延伸出兩大範疇:

第一,你像追求的目標,是為了達成個人興趣而努力。
第二,追求社會價值的使命感,為了完善社會而努力。

個人使命感的最高驅動力,源自「完善社會」為驅動的使命感。換言之,想像一個更好的未來,是高績效者,自燃者,或是破局者的中心思想。

因為追求完善社會的同時,就是在逼自己的能力不斷進步。


02聚焦單一點的不確定性


然而,即便知道完善社會,或是追求更大格局的使命感,會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但還是會有意識到,卻做不到的結果產生。

這是因為安全感使然。

放棄安全感,讓自己處在不安,混亂、渾沌不明的過程中,反而是在強化個人的「反脆弱」力。

所謂的反脆弱,不是堅固的意思。而是當你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你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受損,相反的,因為這些突發狀況的出現,反而使你更有抵抗突發事件的能力。總結一句:「凡是殺不死我的,必然使我更強大」。

放棄安全感,並不意味著全部投身在未知的環境中,就可以達成這種成效。而是集中不確定性在某一個點上。

如果身活中全部處在不確定性,就會耗費大量精神與心思,思考怎麼面對這些不確定。

例如,前Apple Inc.創辦人賈伯斯、與Facebook創始人馬克·祖克柏都有一個習慣把衣服統一成一種形式。這種方式就是在消除每天選擇衣服的不確定性。把重要的精力與心思,投入在真正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性上,也就是整體組織的戰略發展與佈局。

換言之,只有當企業面臨不確定性時,才有機會擺脫過往成功產品的依賴,走向不確定性的市場,開拓接下來組織的第二曲線。

正是因為逼自己能力不斷突破,產生另一種發展思路。這就在《經營者養成筆記》中提到的,高目標,會有達成高目標的做法,面對超高目標,十倍速的目標驅使下,就必須擺脫現有的路徑依賴,找出新的可能性。

這種不確定的投入,必須專注在一個點上,因為一但讓所有都成為不確定性,最終將會因面臨的恐慌,大於能夠承受的現實,從而產生負向作用。

同樣,當一個人的能力極限,不會只是安全感下的發展,必須在某一點上投入不確定性,讓這種不確定性,培養創造出反脆弱的能力,讓能力的極限因此擴增。然而,當一個人是否能看到極限,最終取決於內心的看見,亦即想像力的邊界,這種想像力的極限,則來自使命感的格局大小。


03成大事者不拘


一個人的責任感,直接決定了能力會到哪裡。一個家庭的父親,承擔了一家生存與生活的責任;一個公司的領導者,要負責幾百人、幾千人生存下去的責任;一個國家的領導,承擔了幾十億人口未來的責任。

人的責任感,會直接驅使一個人的能力侷限。同樣也可以反推,一個人心中只有自己,能力侷限只在於活得好,因為只要遇到一點不順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會產生抗拒,認為都是外界的問題。

相對的,一個人心中有天下,即便遇到再多的困難與挑戰,都不會是問題,因為這時所培養出來的能力,是為了承擔更多生命所積累的結果。

人們往往追求自由,卻忽略了自由從來不是被外界所訂定義的自由,因為真正的自由不僅是心智上的不拘,還包含了意義上的價值。

承擔幾十億人口的未來,就是把這幾十億人口對於追求自由的渴望,化作動力成為不拘一世的超然,因為為了要追求這種幸福,都必須是靠奮鬥出來。

換言之,幸福的出現,絕非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藝術。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470|《見識》(1)邁向社會頂層的邏輯


共計 2,73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人類社會要實踐烏托邦式的平等,每人共同擁有相同資源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達到,但是在短時間內,又會回到一部分人擁有相對多資源,一部分人的資源則是少得無法維生。

這一切的原因來自於「資源上的有限」,而人類認知中,或是自然界的商曾,天然會走向複雜化的趨向。這意味著,人們的認知沒有對於趨向複雜,想要更多的想法上,建立起認知覺察的反射機制,就會自然而然的走向,追求更多的認知邏輯裡。

當「有限資源」解決「無限的內在想要」時,必然會產生「分配不均」的結果。換言之,社會階層的出現,是人類社會中必然出現的結果。

這種社會階層的打破,通常來自於,動盪,混亂的非理智文明時期,然而,進入到互聯網時代,這種非理智性突然加劇,人們獨立思考的覺察性,反而成為一種反社會性的存在。所以社會階層的穩定性,就成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基礎,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認知水平,看到背後潛在的真實邏輯。

01社會階層下的實力落差


社會階層第一層假設為1,最底層為100。整體數量分布如同一座金字塔般,上面只有一小點人,愈到下層人數就呈現指數級飆升。

愈是上層的人,只需要花費10%的努力,所換來的成效,將是第70層級的人花費100%努力,才能達到相對對等的成果。

這意味著,愈上層,只須一點努力,就能達成你過往一切努力與成就。然而,這同樣是努力,為何會有這種差距。

這就是效率上的偏差,愈上層者所連結的資源與網絡,往往佔據世界關鍵20%,但所產生的影響力卻是80%的效果。

愈下層者所得得到的資源與網絡,即便聚集到某種程度,這種網絡規模的影響力,還是被受限在網絡中的「品質」上。

這也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人即便不努力,也能成就一番事業,然而,即便有些人在怎努力,最終只是停留在某一階層,或者說上升一層的結果。因為社會階層本質上,就是在抑制人類達成均等化的結果。

但是,真實事實是,如果一但均等,必然會產生文明社會的崩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同等的見識。

02「見識」是社會階層的第一壁壘


一個人的見識,會決定一個人未來能夠走到哪裡。舉例來說,當一個看到特價,為了省幾塊錢,就花上大把時間在等待、排隊上。這種人的未來也就只是在小錢上的賺取。

這種見識上的心態,就是「撿芝麻,丟西瓜。」所謂的芝麻,是讓我們會認為這重要,但卻不一定對於我們有實質助益的事情。西瓜則比芝麻兩百多倍,卻代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然而,為什麼會只注意到眼前一整片的芝麻,卻忽視了一顆西瓜地的重要。所有決斷的觀點,來自於一個人見識的高低。

如果你對於一個人講話,對方一直聽不懂,講不通的感覺,其實並非是溝通上的問題,更有可能是見識水平上的落差。換言之,這是高維與低維度世界觀的區別,好比你站在池塘上看池塘裡的魚,魚以為這個池塘就是全世界,你確知到這池塘只是世界的一個點。

可以說,見識高低,不只是過去存量上的積累,更關乎數量裡的質。

03突破自我見識的價值網絡


人類所有知識基礎,都建立在各領域的第一性原理。見識的質化,就是看到事物本質性,而非表現現狀的看到。

可以說,一個人是否有見識,最有效的判斷,取決於「眼光」,眼光不被當下的看到所認定,而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持續發展。

《創新者的窘境》中在解釋過去成功企業,之所以無法持續成功,有一個依賴關鍵,那就是「價值網絡的依賴」。

也就是,你的客戶或是你的服務對象,本身會限制你持續創新。因為當你在持續滿足現有客戶時,就會陷入到客戶思維的認知框架中。

但這並表示,服務好客戶一定能持續成長,因為所有企業,如同是產品的載體,透過你這家企業來創造產品的價值。然而,產品本身都會有它的週期性,都會有成長期、衰退期。

如果只緊盯客戶需求,最終市場轉向,有另一個新價值網絡的突現,並且為現有客戶提供沒有見過的痛點需求。這也代表,企業衰減,或消亡就會成為必然的結果。

如果沒有突破現有客戶提供的價值網絡,從跨領域、跨界來看整體的未來性,就會從原有的龍頭,走向夕陽的彼端。

同樣,你的認知水平所產生的見識,就來自於你處在的環境,一個人生處在社會頂層跟社會頂層,兩個人所接受到的認知維度,會逐不演變成你認為的世界觀。

換言之,你常與什麼樣的人接觸,你的朋友圈都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成為這樣的「見識」。

如果要打破見識水平,就必須先意識到,這種意識是知道「這世界總有人知道怎麼解決你目前的困難。」只是你受限於,你所處的環境,影響了你選擇解決的方式。

04看到未曾想像的未來


獨特眼光,也就是看到表象,事實以外的真理價值,這種真理價值的看見,往往是被個人的認知框架所侷限。另一種驅動力,則來自於社會心理學上的「群眾效應」《影響力》一書中,就針對這個議題闡述,人們為什麼總是追求從群體的共同想像。

《人類簡史》把智人這一類群體,之所以能在進化的剪刀下,持續生存在生態鏈的頂端,源自於「想像共同體」的想像力。能夠把「看不到的幻想」,真實的呈現出來。這是智人這一支人種,發展成現在人類文明的結果。

這意味著,「想像力」是人類持續生存的唯一競爭力。因為只要你能想像到別人不曾想像的未來,接下來就是能力上的跟進。

社會分層的結果,也就是因為底層想像不到上層人的想像世界。這種世界觀,則是聚焦於單一點的共同認知。這些認知則來自於,人類文明走到現在的第一原理。

見識的高低,本質上就是在這些認知維度上的高低,並非是底層人看不到,而是即便看到了這種認知維度,你也無法建立起同樣水平的認知結構。

因為這等同於你把兩千年前的人類,帶到現代文明,當想像成為現實,中間的落差是需要逐層逐步慢慢地接受,如果一但躍升到到最高階層的認知結構,反而會認為這怎麼會這麼簡單。

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常會說到,成功人士的幾種習慣,持續堅持、閱讀學習,培養運動等,雖然看似簡單的認知,卻是社會頂層逐步打磨積累後,所沉澱出來的精華智慧。

但是對於擁有底層認知結構的人來說,即便是知道,也會覺得太容易,護者說背後有其他的因素。但這些不理解的背後,往往都是認知水平間的差距。

05突破社會階層的唯一


最後認知上的差距,可以藉由個人不斷掌握世界真裡的過程,逐步逼近社會頂層的認知水平。

然而,只有認知的跌代還不夠,更重要的在於能力上持續精進。這就是努力的過程。因為這世界的真實情況是,你要邁向社會底層的道路,永遠敞開,只要你不努力。遲早就會被比你底層,但是卻比你更努力的人持續超過去。

在互聯網加速全球競爭的互聯下,以及智慧科技的逐步跌代升級,人的存在價值也就會逐步流失。世界頂層與底層間的落差也就會愈來愈加劇。

如果只是生存在底層者,往往已被自己生處的環境給認知侷限住,所以,即便是看到更高維度的社會階層,因為沒有想像到,就會認為這是全世界。

如果想要持續往社會頂層走,就必須讓自身的能力與認知水平持續提升,外加個人的持續努力,向上的通道,總是困難,但是向下的階梯永遠是敞開容易走。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469|《左手指尖的微光》捌:單純的幸福,我愛妳,妳是我的茱麗葉


 共計 2,76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仰望著同一片天空,卻看著不同的方向,如同兩個人在一起,卻還是會感到寂寞,也許,當你喜歡的人,願意為你流淚時,那是幸福的。

當妳遇到比他還愛妳,又比他更好的人,不心動、不幻想,都是騙人的。如果你愛一個人,不是一直陪在身邊,不是FB、Line發來發去,也不是周末一起出去唱歌、吃飯,而是做一個出色的人。

因為,在不遠的將來,可能還有別人愛她,你要做的,就是把別人都比下去。
請你用心守護那些盛開的花兒。


32最初的幸福


每個怦然心動的背後,都還有追求簡單幸福的可能。

午夜時分,微風陣陣的海風,吹撫在棠緣與阿建的臉龐上,海浪陣陣拍打的聲音,靜靜著為沉默已久的寂靜選染上光彩。

阿健在棠緣眼中,看到一絲的迷惘與哀傷,如同內心還寄望著某件事情的到來,但卻不是眼前這個人。

正當棠緣內信被複雜的思緒給呆住時,阿健向前到棠緣身前,用雙抱住了她,正當被雙泳後,突然的抗拒,讓棠緣用雙手掙開阿健的懷抱中。

「對不起,如果現在接受了你,填補了內心的空缺,但那個缺口,不能是你來。」棠緣一臉哀傷的說。

「當你掙開我的時候,內心一股涼意湧上心頭。可是,我還是想說一句『我愛你』這句話,不也只有這句話,能表達我以來的心意。」阿健眼神堅定的相信卻也帶著難過笑容。

「呵呵,看你這表情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那我來跟你打個賭,一年後的今天你還在身邊的話,我就答應你,跨出最後的那一步。」

棠緣轉向大海的一端,靜靜的默念著:「我已經不想再有傷害了,還有喜在內心這個缺口,我必須自己修補。」

你要知道
戀愛如果經歷多了,是會麻木的
當分離多了,會漸漸變成一種習慣
戀人換多了,是會去做比較的。
到最後,反而是想追求愛情的人,卻會不再去相信愛情。
其實對於愛情,越單純,越幸福。

33以後的以後


凌晨一點鐘,一條巷弄中,緣咖啡店的燈光依舊亮著。

「如果是五年前的事情,那你們在一起了嗎?」小皓看著看棠緣的問說。

只見棠緣微笑,卻不見有任何的回答。

這時咖啡店門前,傳來一陣回答「你們男生總是聽不出真正的意思。」

這人是小萍,她是棠緣助手,協助掌理整的咖啡店裡的運作,卻因為休學兩年,現在跟阿偉是同班。

「你怎麼這麼說,好歹我也是系上第一的學霸。」阿偉一副冤望的表情說著。

「如果是學霸就不會像你這麼高調,還有連我們說的話也聽不懂了。」

小皓與阿偉兩人一臉懵逼得看著小萍,聽著她繼續說到;

「你真的喜歡一個人,就要記得,不是選擇最好的,而是選擇能讓你看起來變笨的。」

此時棠緣突然補了一句「因為她的聰明會讓你看起來變笨。」

以後的以後,只要你心裡還有她,就該追回,你要知道,兩人再一起,不是為了受彼此的氣,而是因為跟你在一起,可以成為更好得你。


34不騙的心意


傍晚,夕陽逐漸落在地平線的盡頭,此刻,在女生宿舍前停著一輛摩托車,車上的人正拿起手機整準備撥著電話。小蓮看著看小芝問到,學長又來接你了,你們這次要去哪裡。

小芝手機突然響了起來,當小芝接過手機後回說小蓮說:「去海邊」

「好吧,記得在門禁之前回來,不然我就直接鎖門了。」

小芝腦海中閃過當時跟小皓去山上後,因為超過門禁時間,從女生宿舍後面翻牆的畫面。

小蓮突然問到說:「對了,你會去這周六的舞會吧!」

「恩…會啊,那我先走了。」

「聽說這次是他們辦的,有可能會在見到小皓。」

小蓮再次確認問說「你真的認為你現在的選擇是好的嗎?」

「至少他不會讓我哭。」小芝說完就直接關上房門。

小蓮望著窗外看著學長與小芝的碰面,心默念著說,「想忘了一個人,要是說不喜歡,或是忘記,那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喜歡一個人的心情是不會騙人的。」

35同一片天空下的兩種色彩


夕陽逐漸沒落在海平面的另一端,海岸上不時閃爍著夕陽的餘光。阿竹學長與小芝兩人分別一前一後的走在沙灘上。

「謝謝你陪我來到著。」小芝右手拿著漂流的枯樹子枝,一邊揮舞著。

「恩不會。」阿竹看著前方的小芝,靜靜地陪在身後。

「對了阿竹學長,你為什麼突然想到海邊來?」小芝身體向後轉看著阿竹說。

阿竹學長一手撥弄著頭髮,一手擺在身後,眼睛則偏向下對小芝說「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妳的時候,那時妳就像海裡中的美人魚。」

「那一剎那,我就已經喜歡妳了。其實也有想過把妳忘記,但是我愈想忘記,妳的畫面就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阿竹逐漸走向小芝時,接著又說「你現在的心理,還有他的影子對吧。」

「當我在咖啡店跟妳告白後,到現在的種種,每次都能在妳的眼神裡看到那一絲絲的迷茫。」

阿竹走到小芝面前對著說「是不是還有他的影子在?」

「不!沒有」小芝眼神突然偏離開阿竹的視線。

阿竹微微笑說到「你說謊,你的眼神又在飄了。」

「儘管這樣,我還是想跟妳說我內心的話。」阿竹兩手抓住小芝手緊握在一起。

「妳是我最珍惜的人,不管妳發生了什麼事情,我都會陪在妳身旁。即使妳不愛我了也是一樣,因為我只是想陪在妳身邊,守護著妳。」

「也許,不管說了多少次『我愛你』,但它仍然還不夠表達我的心意,但只要陪在妳身邊,肩併著肩,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化作一點一點的小幸福。」

小芝內心裡,開始說著:「那雙手輕柔的被緊握住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就能感受到一絲絲幸福,這種內心的感動,說不定就是幸福感覺。」小芝眼眶也逐漸被淚水給沖開,慢慢的流成兩條淚水。

如果仰望著同一片天空,卻看著不同的方向,這是兩種寂寞的色彩。如果你喜歡的人,願意為你流淚,那是幸福的。

有時,一個人會感受到寂寞,但是當兩個人在一起,還能感受到寂寞,代表他人還沒進到你的心裡。


36我愛妳,妳是我的茱麗葉


舞會前兩天的夜晚,午夜十二點,當學校一片寧靜時,學校社團的辦公中,還閃爍著一道亮光。

「小皓學長又睡著了!」小海正準備收拾桌上的舞會道具。

「噓…。這幾天小皓為了準備這場舞會都忙到深夜兩三點。」阿成拿了一件外衣,輕輕地蓋在小皓的身上。

當阿成和小海兩人離開社團辦公室,小海突然問阿成說:「如果你的女朋友離你而去,你也會這麼拼命的去挽回嗎?」

阿成開啟手機上的手電筒,照著已經黑暗的校園道路「妳是看到小皓,這麼努力才想這個問題嗎?這也難怪,他為了這次舞會可是拚盡全力想。」

「哈哈哈,你也太看得起小皓了,明明就是公器私用,與其說是舞會,還不如說是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在追求茱麗葉。」

「我也好希望有人像這樣挽回我。」小海一臉期待說

阿成一臉正經著說「你就死了這條心吧。」

「怯,一點夢想都被妳給摧毀了。欸你還沒回答我,如果你女朋友離你而去,你會不會這麼做?」小海眼神堅定地望向阿成。

「我又沒談過怎麼會知道。」阿成一臉不知所措的回答

「對了,那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如何讓心跳會撲通撲通的變快。」小海靠近阿成的耳邊說道

「那就是,跟你永遠在一起,就像星星一樣,環繞在你身邊。」

阿成突然滿臉通紅地說道「什麼,妳說什麼!!」

小海手摀住肚子的笑著說「哈哈哈!我就想看你這種表情。」

看著你被我戲弄的表情。如同當你把右手掌心,牽著我左手掌心時,那種溫暖感,已逐漸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小幸福。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468|《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1)生態鏈孕育:從生產產品,轉向到生產企業


共計 2,61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互聯網時代下,本質轉變來自「效率」的提升。互聯網企業所創造的意義,來自於整體市場的核心價值再提升,亦即提供點到面的整體需求。互聯網生態的建構,則是打出來的新市場認知。

綜合整體來看,建構出生態系統的關鍵,就必須在各自的野蠻長下的再聚焦。換言之,生態鏈的意義,最終是一種標籤化的對焦。

當2013年中國互聯網上,你只要連上網,就是BAT的壟斷,這時對於小米來說,怎麼突破巨頭壟斷的現象,就必須從另一種角度的戰略布局,這種戰略布局就是「小米生態鏈」。

雷軍對於小米生態鏈的打造,不只是從戰略層級上的多維突破,更是在野蠻生長下,能否打出一個時代的記憶標籤,這種標籤,是對於產業革新下的記憶認知。如同每次消費升級的背後,都代表的著某些產業成為時代標籤。

01單點突破下的生態邏輯


企業在每階段的發展,都需要聚焦在不同點的價值上,你怎麼開展出新的價值網絡,就成為你能否突破自身發展的窘境。

這也就克里斯汀生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探討到的核心議題,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的成長瓶頸,不是你被競爭者給淘汰,就是消費者先淘汰你。如果不限自我跌代,找出第二成長曲線,就會持續陷入成功模式下的認知僵局。

如何意識到,這是領導者本身對自己的提問,好比當年英特爾在進行轉型之前,當時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就問自己:「假如今天是別人來做執行長,他的選擇又會是什麼?」因為這個問題的提出,把當時主要的業務DRAM晶片,轉向以發展處理器業務為核心。

這意味著,執行長本身的能力,會決定組織最終能夠走到哪裡,因為這時候領導者的能力,就是組織能力的天花板,如果領導者沒有持續自我精進,就會被永遠停留在某種能力水平。

生態鏈的建構,就是為了對沖掉這種風險,以各自的獨立強項,發展成單點突破的模式,當每一個單點強項都聚集成為一個生態網絡,就是發揮每個人的長板,並彌補其他人的短板,從而發展出一個強勁的生態鏈網絡。

這意味著,當互聯網經濟已經開展到不確性為主體時,企業的發展趨向,就會需要從不確定下的結合,亦即生態鏈的建構是必然的走向。


02生態鏈的前端策略


建立生態鏈的時候,如果認為生態鏈是規劃出來的,往往只會走向團滅的可能。因為生命從來都不是單一要素決定所產生的結果,而是多元複雜化的過程,最終在渾沌的情況下,產生同步效應的合作模式。

《同步:秩序如何從混沌中湧現》宇宙趨向於規律同步的過程,渾沌的狀態中,也都隱含了更大同步效應的存在。換言之,不確定性的本質下,都擁有著確定性因子,這些確定性因子,就是走向同步化的要素,這些要素反而不是在規劃下所能體察到的結果。

這也就說明,規劃跟打出來的差別,就在於面對不確定性的風險應變,面對這種應變,往往是非連續性的,而我們在規劃的時候,通常以連續性思維來做為假設,一但遭遇到黑天鵝事件,以及人類的非理性思維,規劃下產物如果沒有搭配快速應變,小步快跑的精實創業,就會成為固定行為下的認知僵局。

換言之,生態鏈的完善,都是基於打出來的結果。但任何事情都有屬於它的方法論,在進入到生態鏈的建構前,需要理解,生態鏈的建構,是被那些元素給支撐起來,如果缺少了這些認知,就難以在互聯網時代下,打造出所謂的互聯網生態,其中包含了三個關鍵要素:

第一,合作模式的新認知:孵化與投資

第二,速度決定勝負:價值決勝點

第三,激勵方式:激勵制度的上限管理

這三種關鍵要素的基礎,是小米生態鏈在發展後期的趨向。對於前期得發展略則是另一個關鍵認知,那就是「減法策略」,這種減法策略是小米生態鏈的關鍵認知。

這也是為什麼小米在初期選擇以「手機」來做為聚焦,這背後從就是從大環境下的看到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發展的趨勢,這時「移動裝置」將會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產品。

03聚焦下的差異化門檻


如果只有聚焦在移動裝置上的開發,這種競爭門檻太低,只要誰有資本都可以做出。另一方面,原有市場上的龍頭產業,也已經在消費者心中佔據一定的心理認知。

怎麼突圍,找出新的認知標籤,就是差異化的開始,這種差異化來自於「低價」與「速度」。

低價格策略,本身就是一個紅海策略,終將走向,低利潤或是賠本生意。但是只是從獲利的角度來看,這是單一維度的獲利,往往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制約點,這時必須從另一種維度來看到獲利來源,那就是「軟體的服務收費」。

這也是為什麼,社群化是小米發展初期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為要做軟體收費,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自於「用戶的口碑」,而能夠積累用戶口碑的方式,就是線上社群的運營,所以小米前期就需要種是小米用戶的體驗過程。

這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要怎麼在同樣都做社群化服務的領域中,產生絕對優勢,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決勝要點就會是「速度」。

這種速度來自於軟體跌代的速度,並且加上用戶的反饋來為需求化的展現。


04生態鏈的必然走向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層邏輯,就會找出前期在小米發展的核心戰略。然而,這會遇到我們先前提到的關鍵問題,那就是「創新者的窘境」。如果只是在手機上持續發展,這種模式將會隨著移動互聯網科技再升級,變成一種發展阻礙。

生態鏈模式,就會是互聯網企業必須走向的趨勢。如同阿里巴巴與騰訊,都在積極收購不同類型的企業,這就是為了突破創新者窘境下的認知盲區,從而找出企業發展的「第二曲線」。

生態鏈的建構,如果只是從聚集一團企業在上中下游的集合體,就認為這是生態鏈,那這只是表層認知。

生態鏈的本質雖然是從點到面的全面價值供應。可是背後還有三個決定性因素
就是前面提到的:

第一,合作模式的新認知:「孵化與投資」,如果以併購與戰略合作都將使生態鏈的建構成為一種降速選擇。

第二,速度決定勝負:價值決勝點,速度本質上是在用戶心理建構出標籤認知,當速度成為絕對指標時,就是在不斷培養用戶對於小米的第一品牌印象。

第三,激勵方式:激勵制度的上限管理
生態鏈的打造,如果從階層化組織的形式來開展,會面臨到發展速度的阻礙,因為一但階層化必然會讓溝通資訊層層衰減,同樣,訊息傳遞過程中,時間的浪費只會讓更有彈性、更快的企業快速佔據。

扁平化組織的發展,就會牽涉到組織的激勵效果,管理上限,是授權於組織,賦能於員工的執行力。讓每個人有能力去做,並且嘗試去做,這是激勵本質上的重要的議題。

此外,對於生態鏈的打磨者來說,怎麼找哪個企業?跟找什麼樣的人?以及什麼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因為小米生態鏈的打造,不只是為了生產產品的生態鏈,而是生產公司的生態鏈。當建立了這種視角,你就會發現,人與組織,將是生態鏈建構的唯一指標,因為人所指得是組織多樣化,各組織指的是專注在強項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