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510|【學習模式】從怎麼教『翻轉』怎麼學=全局觀+關係網

510|【學習模式】從怎麼教『翻轉』怎麼學=全局觀+關係網


人,如果只是 10,247 行代碼的組成,代碼,等同於定好一個人未來的命運,影響著一生在選擇上的方向。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就只是代碼間不同組合。

換言之,命運,即是一種刻劃在基因裡,從一生下來,早就已經預設好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體驗這段代碼所寫下的路徑。

品味路徑中,各種情緒起伏。



【01翻轉未來:提升自學能力】


然而,如果把這種宿命,當成終其一生的指標,最終,也就會活成,你所設想的模樣。

一個人已經走上自己的宿命時,從話語中,就可以感受到,最明顯的例如:「不行」、「不可能」、「做不到」、「只能這樣」,這些話語的背後,已經把自己的命運給認同了。

與之相對的,是抗命論,即使命運是如此,也有翻轉的可能,這,也就是「教育」最底層的出發點。

相信人,讓人看到希望,讓人在面對未知的環境中,擁有足夠的能力、心智與眼界,來面對最壞的時代,同時也是最好時代。

教育中,如何讓學習者,擁有足夠的「學習能力」。首要關注的目標,也就是,怎麼在腦海中,建立自己的「學習模式」,這才能真正提升個人的思維模式,從「固定心態」轉化成「成長心態」,從而擁突破認知的邊界。



【02知識價值:何謂高知識價值的展現】


知識經濟快速崛起,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知識訊息,與快速更迭的頻率。一旦這種現象已成常態,知識就再也不只是封存在各個領域的象牙塔中,而是隨手可得。

但同樣都是隨手可獲取的知識,也是有高低水平。

一般能理解的知識,往往已經被系統化、結構化,最終不斷篩選淬鍊後,所形成精華的知識膠囊,這種學習成效,能夠讓你快速理解概念,知識點,感覺自己快速學習到。

與之相對的,反而是不深刻。即便擁快速學習,記憶的成效,也只是短暫停留在短期記憶裡,還沒來得及與長期記憶中的記憶點連結時,就已經被其他資訊給刷新。

這也導致,即使看起來學習了很多,最終,不是什麼都不記得,就是,印象模糊。

高知識價值的展現,往往牽涉到更複雜,更多層次的知識點連結。也就說,擁有高價值的知識,不僅讓你看到一條線,而是一整個面的網絡。每個知識彼此相互呼應,每個知識也彼此矛盾與衝突。



【03啟動大腦:給困難的「思考」】


兩者最大的差異,也就在於,前者讓人感覺很愉快,後者讓人有思考。

當人開始有思考,這些思考的問題點,就會啟動大腦的運作,找出深藏在長期記憶中的記憶點。

這一解釋,也代表要達到「有效學習」,需要給「困難」。這種困難,也就是讓學習者停下來思考。

學習,不是為了追求有趣好玩,更多的是沉靜下來,重複思考,與自我對話的一段歷程。

這不代表學習過程沒有快樂,而是要反問「什麼抑制了學習的動力」,同樣的,問題的源頭出發反了,結果只會為了追求快樂而快樂,忽略學習過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沉澱與積累。



【04換位思考:不變的出發點】


這時就需要回歸到,學習時,什麼樣的要素,才能使學習被沉澱下來,成為個人的知識資產。

過往在教學設計上,第一反應從「我們怎麼教」出發,這就衍伸出各種教學設計的手法,如何從問題出發,解構解決方案,分析知識要點,設計呈現方式等。

這些思考點,大部分的比例來自「我們的出發點」。相反的,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怎麼學習」又會是另一個思考點。

《重構學習體驗》的開頭就不斷強調,設計者的出發點,會影響學習成效。所以在設計學習體驗上,首先以「學員為中心」,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此設計一整套的學習結構。

這時,我們就要反問,「學習者真正在乎的又是什麼?」



【05全局視角:知識地圖+關係網絡】


如果把學習比擬為一項遊戲,玩遊戲前,要知道遊戲的目標,也就是終點是什麼,與此相對的,學習者在乎的,就是「了解全局」。

如果學習者對於這次學習的邊界不清楚,當你在教授知識點時,你說什麼,學習者就接受什麼,直到你解開整片知識地圖後,學習者才會慢慢的意識到,先前的知識點,為什麼需要學習。

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學習設計時,給出「全局觀」有助於讓學習者了解「我們現在在哪?」以及現在學習的知識點,對於整個知識體系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還有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讓每個知識點,不僅是碎片化的知識,還要能夠讓學習者知道,彼此之間的關聯。

任何一個知識點,並非是獨立存在,彼此都會有相互牽引的關係,從結構、階層、流程、順序、並行等不同的知識系統中,找出知識的關聯性。

反過來看,自學者在學習時,同樣能從「全局觀」與「知識關聯」來思考怎麼學,讓你在腦海中,建立起初步的知識地圖,明確知道現在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