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38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5 分鐘
一個人的渴望叫「夢想」,一群人的渴望則是「理想」,當理想有價值觀來指引時,就會衍伸出願景。可是這種透過願景,來引導人們內在想要的行為,遠遠不及自主驅動的行為動力。換言之,即便1963年馬丁·路德·金-提出「I Have A Dream.」來爭取平等時,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理想裡,看到自己被授予平等的夢想。
2010年富士康不斷傳出事件,當時郭台銘也沒想到,幾十年前管理這一百多萬人都沒有問題,為什麼用同樣方式,這幾年卻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各種情緒與外界環境的複雜因素影響下,讓人們做出這樣的選擇,背後都缺乏歸屬感與內心裡的安全感。
從整個環境的背景下,科技影響人們的觀點到行為,此外,在生活日益富足下,以往財務安全感漸漸往內在安全感來轉移,以至於過往較少注意到人們內心的渴求被重視與認同感,將被逐漸放大。
這些影響因子對於00後在選擇工作上,已經不是「功能性」為導向,更重視「意義性」。這種意義性就是填補內心安全感,到自我實現內在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