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275|如何建立孩子在情緒上的自我覺察力


如果有天孩子在公園裡的盪鞦韆搖著搖著,一不小心,身體重心放得太前面,讓孩子跌倒在地上,接著開始無止盡的哭泣。這時你是父母,在一旁看到了這樣的情況,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第一,立刻跟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趕快站起來。」
第二,另一種是:「剛才從鞦韆上跌下來,是不是很痛,很可怕,有那裡還會痛。」

前面是站在我們的立場,而後者,則是站在孩子來引導。其實,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們除了講述有效的內容,還包括了情緒的引導,二者缺一不可。

為什麼有些孩子在碰到不如順自己意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吵大鬧的情緒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只用簡單的話語來跟孩子溝通,例如,星星、月亮、車車、房子、床等這些都是一些簡單的名詞,這就意味著,當孩子碰到一些形容詞時,例如,難過、沮喪、生氣等很難用具體的事物來描述。

所以,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白,當下的感受,是屬於哪一種情緒反應,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導致孩子沒辦法喝,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的情緒,問說:「現在牛奶打翻了,就沒辦法喝,爸爸知道你是不小心的,現在沒牛奶喝了,心理是不是很難過。」

我們要試著讓孩子意識到,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因為情緒的感受不像具體的事物能夠清楚表達。也就是說一些抽象的形容詞時,例如,你要聽話、要乖一點等,必須要用明確具體的行為表述,讓孩子清楚知道,原來哪一些行為是乖,哪一些是不乖,只有當孩子能夠自己辨別出時,才能夠產生對人事物的敏銳與關懷。

另一種是,當孩子很生氣時,我們一直跟孩子說:「生什麼氣,以後不帶你出來玩。」這情況就是一種指責,要求。這沒有以理解、傾聽的角度來關心孩子的情緒,同樣,會讓孩子成年後,也容易忽略其他人的感受。

有效的做法是說:「爸爸知道你不能買玩具,所以,現在才會那麼生氣、委屈。」當我們能夠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時,孩子的情緒才會下降。

所以,在情緒還沒有恢復正常的時候,我們講再多的道理都是沒用的。同樣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都必須以平等的視角來溝通,先理解對方目前的感受,說出他目前的情緒,當情緒受到認同與被理解時,我們才能夠跟孩子說,這件事情你覺得如何?

這就身為父母我們就如同鏡子般,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理解自己現在情緒,最後讓孩子自己想出如何解決可以更好。一步一步帶著孩子理解當下情緒,引導出讓孩子能夠自我覺察情緒,協助孩子建立更好的情緒覺察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