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478|《左手指尖的微光》玖:天使的第五臺階(1)頻率線


共計 2,54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我們這一生,都在等,等一個人,能夠在傾盆大雨的時刻,撐起那把傘。但卻要知道,喜不喜歡,合不合適,相愛不相愛,能不能結婚,是四件不同的事。

如果能在一起,卻看不清楚未來,即使這樣,也抓住。就像似在5分鐘後飛機口就要關門了,這時我會毫不猶豫地抱著你,親吻那4分50秒的時間。

也許,愈幸福的回憶,反而會愈害怕,無論是對於要離開的人,還是被留下來的人。但是,如果知道時間的定數,我想,我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全力的活著,因為曾經有過,未來不往,就在當下。


37回憶


不想要的物品可以丟掉,但不想要的回憶,丟得掉嗎?

聽著滴答滴答的雨滴聲,窗外的雨,好像在訴說著今夜的哀愁,與舞會場內的氣氛,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

小芝心理想著,要是這場大雨後,會有雨過天晴的可能,那是不是,一切,都將會走向不一樣的結局。

小蓮拉著小芝的手,走到了會場門口前,開始進走進了舞會中。這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巨大的廣場,布置如同雅典衛城般的景象,兩旁擺滿的餐盤小點。現在聚集了百多個人,放眼望過去,看著都會覺得眼睛混亂。

再往前走,就會看到一道黑色布幕,而在布幕後面,有一座高兩層樓的坐檯。從黑色布幕到那座高台的距離,大約有五個教室的距離。

突然間,阿竹學長從背後竄出,一邊拿著芋頭蛋糕吃著,一邊說著:「你們現在看到的台階,就是今天的主舞台,名為『天使的第五台階』。」

小芝與小蓮站在一旁繼續聽著。

「傳說天使每往前一道,都意味著更接近天堂。但過程中,卻是『緣分』與『時間』的交錯。」

「五個台階,也就意味著五種時刻,好比像是兩人相遇、相知、相惜、離別、再重逢。」

「有些人很幸運,就會邁向更在一起的未來;相對的,如果迷失了方向,即便再想要,也會持續地走入無極的輪迴道中,直到下一次的到來。」

「可是,這段過往的回憶,卻有可能成為下道輪迴的枷鎖。丟得掉的紀念品,卻怎麼也忘不了那段曾經。」

一旁小蓮看著小芝若有所思的模樣,就回著說:「也許會忘不了曾經,但只要還活著,就可以再創造新的回憶。」

阿竹接著說著:「哈哈這就好比,即使走得完這五個台階,說不定又會是在一個更大的輪迴中。」

突然,會場燈光一片驟暗。

38不再


不存在,是否就沒有觸發的可能。

會場內的舞台旁,場內的工作人員,正在準備最後的確認。

「阿梨、阿海,燈光都準備好了嗎」小莉氣勢昂揚的說著,讓現場每個人如臨大敵般。

「我們一定要讓來參加的人感受到,所謂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小莉再次督促著每個人,就好像是為了某個人精心準備禮物。

一旁的小海問阿成:「你覺得幸福會有結束的可能嗎?」

阿成拿著道具服準備穿上的說「天下無不散宴席,也許會吧。」

小海搶走阿成拿著道具服說:「如果你想要知道一段感情,它是會活還是會結束,要怎麼看出來嗎?」

阿成陷入苦思的回答:「我怎麼知道,就好比薛定諤的貓一般,如果因為一時的好奇而殺了貓,那寧願不去揭開。」

小海強行套入衣服在阿成身上後說:「當人們都在討論是活還是死的時候,那你是不是還忘記了,如果裡面沒有貓呢。」

小莉一旁大聲說著:「燈光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始上台了。」阿梨說到:「舞台燈光就緒。」。阿海:「會場燈準備關閉。」

「那我們就開始吧,倒數五秒」。此時,所有人齊心默念。


39還記得嗎


原本在天堂裡快快樂樂的天使,因為不甘於一個人,於是落入了下界,只為了找尋一個能讓她心動的對象。但是當天使要找到這個人,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她需要有緣分、機會、交流、允諾到契合這五個階段。

會場燈光突然消逝,此刻,所有燈光照映在舞台上。

剎那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舞台上,這時一身影緩緩的走向舞台中央,那是這次舉辦者小莉,身上穿了一套純白亮麗的長尾禮服,頓時成為整個會場的目光焦點。

小莉拿起麥克風說著:「你們這群墮落在凡間的天使,今晚就是你們回歸天堂的時刻。」

「但是,要回到天堂,可沒這麼簡單,你們必須找到屬於你的『The One』,這個過程中,會經歷五道試煉關卡。」

「所以,真正的重點,不在於你一個人走完,而是在結束後,有人願不願意跟你一起走完這五台階。」

所以,要找到另一位天使,就是今天舞會的試煉。接下來,各位要從這黑色布幕後,開始套上名為幽靈的套裝,全身上下都是白色布覆蓋,人只有眼睛可以看到前方,

這就是落入下界後的型態,要想回復成天使,只有找到為你解開束腹的人,這個人,就是在經歷五道臺階後,陪在你身旁的人。

如果想在今晚,找到為你脫下塵埃的人,那就開始進入這五道臺階的試煉吧。

站在舞台上的小莉,聽著場內雀躍聲,內心裡的話語說著:「過去很多人都只有走了一輪,就沒再走了。如果說你不知道,就沒有辦法沿著這條線繼續前進。」

小莉再次拿起麥克風,對著會場人說著,這次「天使的五道階梯」該怎麼開始與進行方式。

留下我一個人在回憶的枷鎖中,你卻怎麼也不記得。
過去的美好,我都還記得,但這份回憶,為什麼要我一人承載。

40當下的幸福


遇見一個願意為你撐傘的人,那是幸福的。但如果那個人,沒法在同樣的「頻率線」上,未來,不知道,能否走向同個未來。

阿竹拉著小芝的手說道,我們一起去挑戰,我一定會牽住你的手,走到最後的。

此刻,在一旁的小蓮默默的看著卻沒說什麼,而小芝心理也不知道,心理想著就是這樣吧

當三人進入黑幕後,被兩旁由工作人員所假扮的魔鬼給分開,一路是男生,另一路是女生。並且所有人都套上了整身白的布幕。

小蓮問小芝:「你看我們現在這樣,就好想白色幽靈,哪裡像天使了」。

一旁的小海說著:「就像人出生都帶著血泊,接下來就是在過程中,找到為我們消除這身衣服的人。」

當小芝與小蓮披著白布往前走時,繞過一個彎道走,眼簾出現一個大型房間,再踏上房間時,你才感覺到整個房間是在旋轉的,當旋轉時,你會在牆上看到五個大門,分別寫著「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門。

這時跟在兩人身後的小海說到:「天使在落入下界後,這時他最想要的,就是持續獲得能量,能量就是天使自己的屬性。」

小芝回答說:「就像是對了頻,才有理解的開始。」小芝心中想起當時跟,小皓相知相遇的畫面。

小海圍繞著兩人說著:「很多時候我們愈想要幸福,反而愈因為內心的要求,反而忽略了當下的幸福感。」

「當整個房間都在旋轉的時候,就是讓你進入到混沌狀態,你就會更清楚知道,當下想到的那個人,不再未來,而在當下。」

如果能用什麼詞語來代替「再見」,那就只有「擁抱」讓一切話語盡在此時。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477|《IBM首席顧問的大人學習法》(1)認知邊界,就是你學習力的邊界


477|《IBM首席顧問的大人學習法》(1)認知邊界,就是你學習力的邊界
共計 2,45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這時代,不論創業者,或是企業家,都必須要意識到一件事,「持續學習」將成為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

一個企業成長的高度與侷限,就是創業者本身的認知邊界。如果認知、格局不到位,即便創了業,也頂多是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

換言之,一個人認知、思想、言談,與平時交流的人,就可以知道一個人的認知邊界在哪。

而這個認知邊界,也將會牢牢的套住一個人一生的決策行為。這意味著,當你來到關鍵20%的選擇面前,認知不到位,人生也就會注定被套來在某個社會階層中。

01認知維度,決定你自身定義的成功級別到哪


過去成功,最多只模仿成功,要想超越,就必須跳脫過往的認知,而且不只是單一認知的跳脫,更是跨界多元的認知結合。

舉例來說:

如果要成為1億美元公司的CEO,可能靠商業計畫和銷售可以達到;
如果是10億美元公司的CEO,就可能靠產品和技術來達成;
但如果要做到100美元的CEO,那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在社會階層的級別,更也是讓人類社會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逐漸淘汰掉社會底層者。

但如果當一個社會崇尚人人都要平等,公平的時候,就不會發展出,人類繁榮的文明。可以說國家制度的背後,都必然朝著創造出最大的「平等機會」出發,而非公平性。

一但以公平性的角度出發,最終人性使然,還是會因為個人的認知邊界,回歸到原有的行為模式。

例如,當人全世界的財富重新均分,過不了多久,原本有錢人來是會有錢,窮人還是會繼續窮,原因就在於,有錢只是結果,真正決定會富有的,來自過程中的選擇與佈局。

知道一件事情背後不只是我們所見識到的,更是橫向跨領域的可能,還有縱向古往今來的發展脈絡。

要能夠看得見,就是見識與格局的認知觀。而要做成100億美元或是1,000億美元的CEO,所要具備的,早已不是我們MBA商學院所教的基礎能夠滿足,而是要能理解世界宇宙的尺度運行脈絡。

02當「教」已經無差別時,「學」儼然是決勝關鍵


認知升級的過程,就是持續學習力的展現,如果認為學習力,就是獲取一推知識後,等於學到,那還只有一半。因為學習的過程包含了「教」與「學」。

「教」從教學端來看,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2016年開始興起的知識付費浪潮,讓知呼、得到、喜馬拉雅、在行等在線支付平台全面上線開戰。

但是在2017年3月,得到當時總用戶數達558萬多人,每日活躍用戶為45萬人,訂閱專欄開啟有29.3%。換句話說,很多學習者花了錢,但是每天聽課的人連三成都不到。

其他的知識付費平台,如喜馬拉雅等公開數據來看,並不是我們提供的線上學習,學習者就真得能夠學到。

因為這只有「教」的轉變,對於「學」這一塊,卻是我們忽略的。

可以說,一個好的學習,已經不再是「教」的問題,因為學習資源已經被互聯網給互通有無。接下來,真正的決勝點,就是「學」,也就是一個人怎麼學習。

這才是「學習力」展現的精隨。

如果參與了一群知識付費的平台,訂閱,並且也聽了學習了,最終真正能夠產生改變的,往往就只有掌握「怎麼學」的人,才會有真正的效益。

反之,即便付了費,內心裡的知識焦慮,確實得到緩解,但對於個人的認知升級與成長,卻還只是停留在同等水平。更意味著,認知層次始終停留在原地。

03學習的內在驅動:問題意識


怎麼有效學習,最關鍵的心法「問題意識」,所以一切的學習,即便是跨界跨領域的學習,都只是為了解決我們某一個問題點。

也就說,你的問題,會決定你學習的力道。

如果只是日常瑣事,學習的目的與動力,就只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另一種則學習則是為未來學習,這時的學習目的,你不會看到一的點的解決,而是一系列的過程。

例如,當你真正要成就100億美元公司的CEO,你要學的,不僅僅是知道,這些商業的基礎脈絡,還必須用更宏大的格局與視野來學習。

當你學習的尺度是從一百多億年的宇宙發展過程,或是從生物界的適者生存法則來看,也可能從物理學的機械學思路來探究,當你再回到100億美元公司CEO所面臨的問題時,就不會只是問題,而是怎麼更有效的達到。

反過來講,一個人問問題的能力,就是展現個人認知維度的能力。

因為問題本身,就是個人對於所見事物,是看見表面,還是本體,還是本質,的認知觀點所決定。而這些觀點的背後,都是認知框架所決定。

然而真實的事實是,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成功的認知給侷限,這種成功認知來自自身專業,當你在某一領域久了,就會認為過往經驗的成功,就是未來成功的一切基礎。

這是人類思維下歸納法的展現,也占了百分之九成的思考,會認為過去成功,未來也一定會成功。但中間卻有著一條不確定性的因素,那就是「過去與未來相同」這個假設,本身就是一道偽議題。

如果那條假設成立,就不會有黑天鵝事件的產生。真實世界卻是非連續性,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保證,明天會跟昨天一樣。

問題意識的深度,就在於跳脫歸納法下的表層看見,更多的在於演繹法下的邏輯思考。

04認知學習的四階段


思考問題的深度,就是在看清楚事物的本質性。對於本質的理解,來自認知的積累,積累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

一般我們從零到一百的學習新知,都會經歷四個階段:

概念理解
具體理解
系統理解
本質理解

每一階段,所展現出的是點到面的展現,例如,你要學生物學,首先從生物學的基礎概念來學習,第一階段下的概念理解,掌握基本的定義與知識。

到了第二階段,就是「具體理解」,這就是經驗的展現,你能夠用知道生物學的知識,把結合到生物學的歸類,或者是篩選出品種。

第三階段「系統理解」,這一層級就是能力的展現,當你在前一階段不斷積累後,積累了足夠的思考過程,就會逐漸知道怎麼做。

第四階段「本質理解」最好的做法就是「教人」,因為當你在教的時候,你就必須先全面理解每個知識點如何引導,怎麼提煉能力。

如同達爾文在18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把積累的資料研究著成《物種起源》,提出後來「演化論」的基礎,更也找出生物學的本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改變世界從來都只是忽悠的話,但也是因為相信,看到世界的本質,才會知道,改變世界的源頭,就是這世界少了你的差別。所以,從誕生那一刻,世界就已經在改變的路上。

學習知道的過程也是一樣,改變不會只是當下的不同,而是一系列選擇下演化的結果。最終演化的高度,取決於認知維度的邊界。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476|《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3)互聯網的生態布局思維:「叢林法則」轉向「分享利益」


共計 2,53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判斷一間企業能否轉型成為互聯網企業,你只要看戰略的布局行動,是單點的線上開展,還是單點上的網絡連結就可以判斷出來。

當你有一間燒餅店,要轉型成互聯網型企業,如果只是認為所有線下轉成線上,就是互聯網企業,那不代表是互聯網企業,最多只是增加一個營銷渠道。

真正的互聯網企業,要先理解互聯網的本質,只有清楚本質,你才會知道,不只是轉換到線上,更是認知上的重新定義。


01互聯網的核心本質


第一代網路出現的時候,真正串聯起電腦與電腦之間的溝通,進而讓人類多了一種傳遞訊息的方式。

第二代互聯網的發展,讓人們透過網站,連結到世界各地的資訊,加速了全球化的資訊共享。

第三代互聯網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固定型桌上電腦,更是人手一機移動化的智慧型手機。

更加實現了,隨時、隨地,只要能連結到網路的地方,就能串連起你與世界的關係。

從這三種轉變,本質上都是溝通方式的突破,真正實現進化的源頭,來自「連結」方式的改變。換言之,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

如果只是把線下搬到線上,頂多是增加一個渠道,而非創造「連結」。線上的功用在於,你能夠更輕易的連結到需要你的用戶面前。

02新連結下的戰略模式


現在互聯網企業要能夠突破成長,基本已經過了以第一波互聯網發展的紅利,就像阿里巴巴,騰訊等基本上已經占據或是壟斷了整個互聯網生態。

第二波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布局,有的像韓都衣舍,從一級生態上,購艦出屬於自己的二級生態網絡,讓企業品牌下放,授權到個體單位的小組織型態,由小組織型態的競爭與合作生成二級生態網絡。

另一種則是小米生態網絡的發展,排除一二級生態網絡的發展,以迂迴作戰的方式,另起生態鏈。

但是只從生態鏈的角度來發展,必然會在開始的初期失敗,因為生態網絡是做全做滿,一但出現這種想法,就會什麼也做不成。因為會為了顧全完美,導致全盤皆失。

所以,從小米生態的發展模式來看,是從單點突破,在到連結網絡,成為網絡中的中心樞紐,最終成為一個生態網絡。

換言之,生態網絡的建立,都是一步一步地起來,而非一開始布局的結果,但初期也是要有布局生態網絡的思維,可是更專注做出單點的爆款產品。


03突圍,單一點的爆款記憶


可是這邊還是要先釐清,有時候很多事情地成功,不是真的做了哪些事情,一步一步地成功,絕大多數或可說全部的成功,都是剛好在風口上,走到了時代的勢能上,真地剛好的運氣好。

如果運氣不好在這波勢能前面崛起,就會成為領域的先烈,如果晚了也就看著勢能下發展出來的人逐漸壯大。

可以說,看一個創業者能不能成功,已經不是產品或服務做得好不好,而是大勢之道地遠見能力,這是格局與見識地問題,

因為說的都並非產品與服務本身,而是勢道的真實未來。

當2007年賈伯斯開始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機後,手機的功能就已經不再侷限通話,而是連結的開始。

當時的手機價格雖昂貴,但也是未來「連結」的必備基礎。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創新時代下的勢能,就不再只是推出智慧型手機就好,更是要有「爆款」的歷史記憶。

04獲利被後的真正收益


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款顛覆世人的低價手機時,就抓住用戶的痛點,那就是價格太高。之後的幾年,不斷推出相同低價的手機,雖然你看不到硬體上的獲利,但卻在售後的服務上,回收了一定程度的回報。

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下,必然的趨勢點,也就是硬體廠商將不再成為獲利的來源,隨著智能化、科技化的不斷升級強化,科技發展的速度,也正不斷打破「摩爾定律」所假設的18月速度與效能再翻一倍的速度。

因為看到了未來趨勢,所以小米在智能手機逐漸普及的情況下,打出了認知標籤,但是隨著vivo、oppo、華為的再造之勢。手機數字的銷量不如先前。

但這時小米也已經打造好他的航母群,也就是整個生態鏈的基本布局。這意味著,即便今天手機的銷售量下滑,也不會受限住他的成長,因為業務成長的來源已經被分散開來。

另一方面,手機的銷售量,不是主要的收益來源,而是背後的軟性服務,以及品牌崛起下,擁有一批紛絲,這些超級用戶才是真正收穫的價值展現。

05連結下的指數增長


通常企業轉型時,遇到互聯網技術的崛起,會有兩種思維一種是「互聯網+」,另一種則是「+互聯網」。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會影響企業能否持續增長,華麗的轉型成功。

一開始提到「互聯網+」的概念,通常是認為,只要把商品或服務連結到網路上,就等於實現了互聯網。

然而,一但理解互聯網本質是「連結」。就是「+互聯網」的開始,你不會只侷限在是否線上的問題,而是展現出,能不能夠透過線上,來做「連結」更多的用戶。

小米初期的展現,就是透過線上互聯網的方式,打通購買關係上的連結。隨著小米生態鏈的逐步發展,也逐步走向線下店的開展。因為連結互聯網的型態,不只是線上服務,更是全面性的連結道線下精神認同。

另一方面,生態鏈的開展,是互聯網企業的必備思維,它是讓固網的利益獨享,轉變成利益共享的概念,把資源開放,讓更多人參與道其中。生態鏈的價值展現,就是你連結的點愈多,他的增長效應是成指數型的發展。

06利益共享下的生態戰略


利益共享,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是卻對於我們能否站上更高位階時必備的能力。

因為當你懂得給予分享的時候,就已經在培養未來持續發展的資本。這也可以看出,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僅僅是看他這個人的成長。如果連周遭的人,也在不斷的成長,一個團隊才會超越既有的能力,開創出更高維度的溢價能力。

從小教育下的培養的競爭意識,雖然有助於提升個人競爭力,但是叢林法則下的思維,最終都會有一方的勝負。然而,這種思維下最終會走向,當自己得到東西後,只會獨享,卻不會分享出來。

《史記》裡記載了一件事情。當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詢問從項羽陣營投過來的陳平:「我和項王有何區別?」。陳平答道:「項王寬和,您粗野傲慢」。

劉邦又問:「那你為何放棄項王,轉而投向我呢?」陳平講:「項王對於有功之人,捨不得封賞,而大王您不吝恩賜」。

很多時候即便是再好的人,但是捨不得與其他人分享利益,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離他而去。

同樣在做生態鏈的時候,如果各自緊握自己的利益,不願分享出來,這樣的合作都將走向破局。

只有透過分享,創造共享一切,你才會獲得更多精力與時間,關注更重要的未來趨勢,亦即專業分工,授予能力,共享資源,獨立決斷。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475|《交互式培訓》(2)跨越侷限:自洽邏輯下的自我破局



共計 2,36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老子《道德經》裡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也體現了,在大千世界下,如果用人類的語言,能夠說出來,說清楚的事情,都必然存在著它的不完備。

亦即只有從不存在的角度來看,反而能夠證明道本身,如同暗物質,用不存在證明了自己存在。有理數用無法自洽,證明了無理數的存在。

往往那些真正的真理,都不是人類語言可以闡述清楚的。如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了有自然數系統的公理系統是不完備。

當我們愈想用幾條確定性公理,解釋無理數的宇宙,那麼證明有理存在的假設,本身就是不存在。

例如,當自然數的公理系統中,只存在有限的公理,那麼就一定會存在某些命題,你不能用這些公理來證明它是對的,同樣也無法判斷它是錯的,

也就是,命題本身的驗證過程,根本就不存在。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道理,學習這一件事情,就不會有所謂的「終極真理」。因為它是在不斷「變化」和「適應」的過程。

學習設計者本身,就需要意識到「語言的侷限」。

我們不僅是幫助學習者學到,更是協助跳脫既有框架下的認知世界。


01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認知框架下的改變


既有認知下的世界,往往會讓人類認為這是世界的全貌,也就看不清宇宙是藉下的大勢之道。

反之,當人類接收訊息的時候,能夠掌握那些大勢下的趨勢點,就能夠看到真實世界下的不完備。而這些不完全的面貌,才是證明未來趨勢的潛在價值。

例如,當一位新手的圍棋者,跟專家期的圍棋手,兩者在下期的時候,所看到的細節會完全不同。前者往往只會看到當下的未來可能;後者則會看到,那些大家都認為可能背後的不可能。

同樣都是接收訊息,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認知世界。這一切就來自「觀察視角」。一個是看到確定性,一種是看到「不確定性」。

《黑天鵝效應》書中就出了真實世界下的不確定性,往往那些不確定性,在短周期下來看是偏離世道,但是拉長放到宇宙格局來看,它就是世道的必然。

對於學習設計者來講,這就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人,給予相對應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的源頭,就是「變化」,讓學習過程,不是確定性本身為主導,而是喚起學習者對於不確定性的追求。

02愈確定,愈需要「跨界的不確定性」


怎麼讓學習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增加,創造學習者認同,並且接受不確定性,讓

所有能夠用文字表達清楚的事情,都必然存在文字無法觸及到的情況。例如,當你進入到一家企業時,立即收到公司裡的員工教戰手冊,厚厚的一本
,並且要求把每一條逐一地看完,了解後就能夠應付公司內的任何問題。

但真實情況,都會與文字上的產生一定程度的衝突點。也就是有「模糊地帶」,它不是用絕對對與錯,二元形式上就可以絕對證明。有可能在證明本身,就有可能是一種不存在。也就是議題是否有被驗證的需要,驗證的本身是否是真實的存在。

可是當全部都以不確定性來作指導,必然會讓整個執行過程停止,因為任何事情與決策都一定存在不完美。

所以,怎麼掌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比例。這就要從認知一個人對於這某領域的熟悉度。

當一個人愈熟悉某領域的知識、技能,與相關的確定性事務,這時個人對這領域的「確定性世界」以建構起來,也就是個人的認知世界,但認知世界也有它的侷限框架。

要突破這種認知框架,有的人就提出「跨界思維」來學習。好比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提到「思維模型」的概念,一個人一生中,決定他能夠走多得多遠多長,就來自一個人擁有多少「思維模型」。

例如,經濟學、工程學、政治學、文化學、歷史學等不同領域下,都會有他們的認知世界,每種世界都會有最根本的本質性思維,就是「第一性思維」。


03知識內容的交互設計


人類大腦在接受訊息時,都會自動判斷這些訊息要不要記住,能否被記住,是因為我們主動來記憶。這邊就要從人類大腦的學習模式來檢視。

學習模式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在進化,因為我們知道這些訊息對學習者是重要的。《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對於人類會主動去關注某種事務,有兩個切入點:

其一:意義
期二:改變

當這些訊息進入到大腦後,基本10-15秒就會從短期記憶區給消除,換言之,內容能不能有效的被接受,並非是接受訊息的載體,而是內容是否被組織與設計。

多感官學習可能不是強化了學習,反而是增加了學習雜訊。可以說,要讓學習內容有效的被記住,被提取。

要讓短期記憶,前進到長期記憶,傳遞的內容被設計,才能讓學習者知道。

通常傳遞訊息最準確,精準的方式,那就是透過「文字」來表達,透過一段文字,你可以清楚知道這些內容所要傳遞的概念、認知,知識點。這就是所謂的「陳述型知識」。

然而,還有一些知識概念,需要經過一段又一段的階段行為來產生全貌的概念,也就是「程序型知識」。

當技巧型的知識要設計時,如何從程序型知識,轉向陳述型知識,並切通過體驗學習,讓學習者接受到的陳述型知識,轉向個人經驗下的程序型知識。

兩種之間的轉換並非是對裡面導向,而是交互式的知識連結,讓大腦提取記憶點時,不再只是硬背一個單點的記憶,而是聯想式的知識提取。


04不確定下的價值觀導入


當我們釐清了兩種類型的內容型態後,就可以針對目的與想要達成的結果來做設計,把內容重新解構,拆分設計前後可能面臨的挑戰。

並且在確定性的內容置入後,進一步從「不確定性」角度來設計可能發生的內容。
這種不確定性,是人類文字語言無法有效闡述出來的道理,但卻也是決定學習成效的核心。

這個道理,源自文化價值觀,一群人相信什麼,在面對不確定性發生時,就會依據這些價值觀,來作為選擇的判斷。

但是廣泛性的價值點,很容易讓人不法掌握,因為模糊範圍太廣泛,所以價值點的傳遞需要有方向,但卻有不能有確定,只有在這樣的模式下,人們學習到的內容,不會只是同樣的認知,而是符合組織精神與價值觀的內容。

人類永遠有跳脫文字下的認知系統,因為我們永遠都有意會到不可言語的道。因為世界的真實,都是符合不完備。好比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最終的推論:「我們永遠不能發現一個萬能的公理系統能夠證明一切數學真理,因而不能證明任何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