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272|孩子的富足,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生活


有時,人生的道路上,為了追求安全感,反而會讓我們損失掉更多。

近期在《人民的名義》中有一段演到國家某部委處長趙德漢,面對冰箱裡滿滿的人民幣,他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因為小時候家境貧寒,導致缺乏安全感,然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孩童時代對於金錢觀的認知,只停留在「因為貧窮,所以只要有錢,就能獲得安全感。」

即使在貧窮的農村,父母對金錢觀的認知,將會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與孩子的未來。有一種會不斷跟孩子講述說我們有多匱乏,這種意識會不斷佔據孩子的腦海中,最終讓孩子長大後,看事情的眼界與格局,當將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也就是內心的匱乏,所引起的安全感不足,導致在行為上,都是以獲取最大安全感來做為出發。

其實,一個孩子是否富足,並不是由外在的物質來決定的。

而是一個家庭看待生活的態度。

就算非常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也可能因為強調金錢得來不易,被巨大的不安全感所束縛住,導致內心那種無法富足的心態。

所以,家庭對金錢觀的使用,都將影響我們對錢的使用態度。

當我們告訴孩子,這個很貴,我們不能買。這就是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貧乏的心理。

我們可以試著轉換一種方式說:「如果你想要這個,那麼你要用什麼來交換?」或是「你為什麼喜歡,你拿來之後要做什麼?」

問問題的角度,必須要跳脫當下的價錢,讓孩子清楚意識到,如果要獲得一件物品,必須有所付出,以及理解每件物品背後的價值,讓孩子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價錢的觀念。

教育本身,就是為了不讓孩子背負這些沉重的家庭負擔,而是讓孩子獲得自食其力,並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我們更大的責任在於,即使生活不富裕,同樣能帶給孩子快樂的成長,讓他們擁有自信與能力來面對將來的挑戰與抉擇。

放棄安全感,並不意味著自我損失,而是從更長遠、更大的格局來思考我們現在所見的,該如何做出取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