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491│《這就是OKR》(1)目標管理到KPI,再到OKR的人文展現

共計 1,09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追朔目標管理的最初,就需要回朔到泰勒的科學管理,通過量化的方式,來思考怎麼強化效率。但是這種效率,反而缺少了人本的彈性,如同亨利福特所說:「我僱用一雙手,怎麼會來了一個人。」這時的管理狀態趨員工只需要完成特定的需求,就可以達到目標。

這時組織只要由上而下來傳遞訊息,中央化的權威式,最能發揮這種科學化管理的效果,以此

後來彼得杜拉克,進一步把「人文主義」加入到數字化管理的流程裡,這種人文主義展現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來與員工進行溝通,最終成為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的出現,讓人們有機會創造「溝通」的環節,通過了解、確認、回報等階段,逐步把管理,進階到「共識目標」上。

然而,當目標設定出來後,往往就成為目標,以至於人們不知該如何達到。換言之,當目標不能被經常拿來檢視,思考到現在行為時,就會降低效率,或是為了追求個體目標,而忽視了整體觀點。

就像福特的平拖車事件,幫高層認為一個小的修改錯誤,跟出事後的賠償相比,當出事故的情況發生,反而能更省成本。所以達到目標時,這時目標就欠缺了價值觀的判斷。

此外,目標管理的層級被逐步放大後,就會出現另一種問題,那就是溝通上的時差。當高層訂定好目標後,逐層逐層的傳遞,不僅會錯失反映時機,也可能在傳遞過程中產生誤差。

最終這些目標沒有經常性的更新,導致目標的成果乏人問津,更可能成為一組沒有意義的數字。最可怕的是,當這些目標跟績效掛勾時,任何一點創新、冒險的行為,都有可能被處罰,才會讓人覺得這種關鍵績效指標沒有用,或是無法讓團隊發揮原有的效率。

從這些脈絡的發展來看,這些結果最終展現在「賦能」。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490│《未來地圖》(1)感知篇:求存社會下的思考特徵

共計 1,24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要理解未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創造」未來,對於全球未來的發展,都會有它的脈絡,而你要如何掌握這股趨勢與未來發展的脈絡,你需要具備兩個關鍵認知「對未來感知能力」的提升,另一個則是,對未知事務保有開放態度。

一旦理解這兩的認知事後,就會知道,為什麼有些曾經成功的人,在進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時候,要逐漸的衰弱下去,這裡面有一個關鍵邏輯,那就是「學習能力」的喪失,也就是被自己過往的認知框架住。進而看到新鮮事物時,只能用過往的經驗、知識來解讀。

01認知僵局的思考過程


最明顯的特徵在於,當一個人看到一個新鮮事物時,總是會說「這就是那個」把過往經驗與現在的情況做框架下的連結。

這種思考方式來自過往經驗中的「歸納思考」法,把相關事務歸類在同一類。這是減緩人類大腦運作時,以最低耗能來處理資訊,幫助你有效理解。然而,就也因為這種潛在的思考方式,反而讓我們在看到新鮮事物的東西時,遮蔽了新視野的可能。

人類思考的過程,除了「歸法法」還有另一項思考方式,那就是「演繹法」通過基本假捨所推論出來的觀演。往往能夠經得起時間,所萃取出的知識,都是來自「演繹法」的推論結果。但並不是說歸納法不好,而是你是以什麼樣的地圖來做歸納。這也就是《未來地圖》鎖鑰闡述的核心概念,讓你在未來的旅程中,能夠掌握新時代下所需要注意的點。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489│《人才盤點》(1)認知篇:驅動策略人才,加速組織戰略的執行

共計 2,13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未來十年,讓國家持續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爭取到博弈的空間,「人才」將是首當指標,人力資源的發展體系將轉型到持續發展的人才驅動的階段,這才能實現「接替者」來支持持續發展的動能。

無倫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或國家、組織到各家庭中「誰能夠接班?」都將是二十一世紀需要重視的議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兩個層面來探討「如何識別人才」、「人才的繼任計畫」,這都是為了解決「人才的適應性」。當人才需求不斷加劇,選擇對的人才比起不對人才來的更省成本,一旦當職務上的人選錯,這種成本的損失,等同於空著職位的成本。

換言之,選擇人才遠比直接填補空缺來的重要。因為填補只依據現有發展的在做能力上的彌補,而投入正確人才,才能使組織持續發展。

但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便理解人才需求,也不一定能找到我們需要的人才。所以才需要有人才繼任計畫,協助人才具備相對應的知識與發展有效經驗的基礎。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不論是從找尋人才發展的系統,還是組織結構的再造,都需要有新視野來看待,這就是所謂的「人才盤點」。

要讓「人才盤點」做出效果,這就牽涉到中高階層的支持、戰略性職務的釐清、團隊文化的開放、人資者的洞察觀點,還有組織架構。從這些層面來支持人才管理體系裡的人才盤點,讓我們在流程上可以更有效的識別出人才。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488|如何自我成長〈3〉:努力,只是必要條件;達成,更在乎格局


488|如何自我成長〈3〉:努力,只是必要條件;達成,更在乎格局
共計 1,37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這時代不需努力的人,也不乏聰明的人,但卻能看到努力無成效。然而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往往來自格局的邊界。

讀通《孫子兵法》法最大的體悟是,所謂的勝利,不再於你贏了對方多少,而是如何避免損失,用最少的成本,換取到最大的利益。一旦讀通了這條道理,無論是商業環境或是個人求存的過程,不只是看創造了多少,而是誰能以最低成本創造最高價值。

這價值的展現也就體現在效率上,也就是單位時間能夠為整個合作網絡中,創造多少的共生助力,這就是一種格局的展現。

然而,當一個人即便用盡最大努力,還是可能一無所有,因為妄想過技術層級的方法解決格局上的問題,如同錯的方向上的努力。

這時就會有一個提問,如何理解自身的方向正確。這就是回歸到一個人以什麼樣的格局在看你所面臨到的事情。

01格局,是如何煉成的


對於商業環境的格局大小,在於眼光在哪,如果你的眼光看到地區,最多只能做到地區的生意,如果是看到國家,你就能做到國家層級的生意,同樣當你的眼光是看天下,你所有的行為都將引領你坐天下的生意。

同樣,一個人平時關注的點,就可以看出格局層級。

但這會出現一個問題,格局是如何修練成的。是先有大格局,才會有行為,還是先有了大格局的行為才會有這樣的眼界。

這一切最根本的本質在於,「經歷的磨練」,好比沒到過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上海,不知錢少。因為有經歷,你才會更生層次的理解,可是這並不是說,經歷過後,就能夠產生格局上的增長。

重點在於,經歷背後,你是以什麼角度來理解。

02努力,只是必要條件


當一個人經歷了一切事情後,當問題再次發生時,會把問題歸類成「環境」問題。例如,工作不順利,是因為同事、競爭對手、市場環境等,把一切責任歸咎於外界。

你把注意力放在哪,就會想辦法從那個地方來找出解決辦法。換言之,當環境出現問題,最直覺的方式就是改變環境。

例如,工作總是不順,就任微公司不好,於是就換公司。這種人身上你最能感受到滿滿的負能量。

但這時會有一群人,擺脫掉環境的因素,想說「因為自己行為不夠好,所以我要更努力」把一切問題歸因於行動上。此時,你的注意力就會投放在怎麼以行動來解決。

因為我們都曾聽過「愈努力,獲得的成就就愈大」但實事上,努力未必成功,卻也不能否認努力的價值。

但根本的本質是,努力只是必要條件,而非決勝條件。

03胸懷,源自品德的眾生觀


因為讓你決勝的條件包含了:你個人的信念、價值觀、以及使命。通過這些地逐步釐清,就會成為一種追尋的模樣。

而這些信念、價值觀與使命,往往來自一個人的胸懷,心中能容納多少人,就會有多少力量。當你只能包容你自己時,所有一切好壞都將與你無關,自然而然不會想付出更多力氣;當你能容納十幾個人時,你可能是團隊領導者,讓這群人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

以此類推,一個人的格局修練,就在於胸懷能夠包容多少的人。而最能夠展現出一個人的胸懷格局,就在於這個人的品德樣貌。

但這種品德並非無條件地展現,不是所有人的一視同仁,而是需要有針對性。不然就會陷入到第二層邏輯,為努力而努力,最終只會讓精力無法發揮更有效率的作用。

所以能否在努力與智力的發展維度中,持續有效率的增長,最關鍵的來自以什麼樣的格局來看世界。

如同《一代宗師》裡葉問說:「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強求全,等於固步自封。在你眼中這塊餅是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所謂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進步。真管用的話,南拳又何止北傳,你說對嗎?」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487|如何自我成長〈2〉:什麼是國家競爭力的源頭


共計 1,06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國家競爭力的源頭,來自產業的核心技術,只有持續升級與創新,才能開發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此所創造的市場價值,才能進入全球化的供需關係

如果所有人都在同樣技術賽道上時,反而拉低的國民生產能力。例如,當有十個人一同競爭時,最終只會有一個人勝任,剩下的九個,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更可以說是社會資源使用效率的低效。

然而當整生產力持續提高,創造更多價值時,卻有可能被老齡化所帶來的負擔給消弭掉,這一增一長得來回,使得社會發展與薪資的提升被牢牢地限制住。

再加上少子化的持續推進,未來的勞動人口,真正為這社會創造生產價值的人更又在持續降低的情況下,這些現象在東亞、東北亞國家更為顯著。

這些觀點都是從「人」的角度來看,卻也是國家競爭力關鍵基石。

因為從這三者的脈絡中可以發現,教育資源的有效性,是讓人口,轉化成人力資源。但是當同一條賽道擠滿了競爭者,反而造成人力沒有被充分的使用。

然而,回過頭來看,是什麼限制住人只能選擇一條賽道。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產業」。

而產業的發展取決於科技的核心技術。

這就可以檢視出,國家競爭力的兩大方向:

第一,人均效能的提升
第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首先要來思考驅動產業發展是來自什麼因素,其實對於產業的發展,往往都是跟政治相關聯。就如同台灣在六七十年代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提到:「在七十年代內,發展成已開發國家之林,最重要的是全球上下對科技的發展。」

同時開始成立工研院、新竹科技園區與找回海外菁英回來,從無到有開發出整個半導體產業。因為取得積體電路技術使得半導體產業,帶領台灣這20年間持續增長的火車頭。

此外更是造就了如台積電、聯電董、聯發科等半導體企業的誕生,進而創造出許多工作崗位。

所以一個國家的產業技術沒有持續發展,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就只能在原有的市場中攪和。

這也是為什麼從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戰,就顯現了掌握核心的技術對於科技產業發展的影響力。當國家崛起時,必然由政治帶動產業發展,而產業的持續增長,來自對核心科技的掌握程度。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從製藥、軍工製造、航天科技、互聯網企業等,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歐美企業一直佔據著前十名的位置,無論是市值或是科技產業上,都佔據著世界級的影響力。

所以回歸到產業發展來看,在原有賽道都擠滿競爭者時,更需要另闢一條,以技術為核心的發展,如同人工智慧、能源結構、雲端運算、5G技術等。

這就點出一個關鍵問題,如果不能讓產業升級,突破現有的產業模式。終將只會在原有的產業裡搏鬥,以至於這塊市場變成一片紅海。只有讓科技技術持續的發展,才能讓整個產業的獲利價值持續被放大,進而提升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486|如何自我成長〈1〉:打破,個人能力的極限點

486|如何自我成長〈1〉:打破,個人能力的極限點
共計 1,19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無論組織還是個人,要想在非線性化時代中持續快速發展,就必然遵循三階段的演化:競爭、革命、替代,每關都是一道障礙,而突破人卻是少之又少。

這過程就是不斷否定過往的成就,拿新要素來打擊現有的成就。如同經濟學家熊彼得曾提出「創新的過程,就是新組合對舊組合下,通過競爭來加速破壞原有組合的過程。」當人類文明的連結網絡與交流頻率愈來愈高度時,全球大腦的形成,反而加速這種創新過程愈來愈普遍。

01轉變的生存能力


曾經從事紙漿生產與造紙,再到生產橡膠製品,最後往行動通訊的產品發展,這是Nokia一百多年來的業務演化。

卻也因為前Nokia執行長約爾馬·奧利拉(Jorma Ollila)說了:「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就可以看出企業的衰敗不是偶然。

這就點出兩個問題,為何企業需要持續轉型,以及影響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為何。

要想探究出「轉型動力」就要先從反向來思考,企業如何走敗的。如果只侷限在科技應用、組織型態、用戶需求等複雜性因素來拆解,只是一派論述。

更根本的本質,還需要從交易行為的發生來看,這就是所謂的「市場」。

02市場的使命:「破壞」


首先要先理解,市場的根本性特徵,也就是市場存在的使命是什麼,那就是「破壞」。這種破壞來自對組織所能創造價值的重新賦予,一方面又是讓組織資源重新回流到市場中,開啟更有效率的創新拓展。

這就如同Nokia移動部門被賣掉後,那些組織內的人才,重新回歸到市場中,進入到遊戲、生物、教育、健康等產業,反而重新活絡的芬蘭經濟。

換句話說,當企業創造價值已趕不上,新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時,會因為從其他產業彌補,或是轉移需求的情況下,讓原有的價值需求邊際遞減,以至於就算免費,也沒有人需要。

這也就揭示,如果只是靠單一價值的創造,以此來獲取收益時,當有其他新競爭、新商業模式出現時,原有的獲利空間,就會遭遇到破壞式的打擊。

可是這不意味著原有價值就不重要,還是能從原有價值中,持續開出新價值曲線,讓這條價值曲線能夠在原有收益曲線中,拉動下一波的增長動能。

03動力因:找尋第二曲線的「多瞄準、多開槍」戰略


如何創造下一波增長的新極限,首先就要放棄保護思維,過往任何成就不必然會與未來成就呈線性化發展,但卻能找出脈絡,建立分型化曲線,這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點到點的線性化發展,後者則是以生態化視角來建構立體化模型。

這就回到創新本質,來自非線性化的重新組合,如果是藉由外部力量來牽引創新,但這種創新往往來自非自願,或是被逼迫的情況下發生,以至於在第一關「競爭」的環節中產生內在抗拒,進而讓整體效率與執行成果偏離原有的設想。

所以持續自我增長的關鍵,就需要回到動力因子來思考,這就是主動打破個人認邊界,切換多元化思維來建立起視野上的格局。

對應到個人上,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就不是看市場職位薪資等,更是從自身來看,從主要業務中持續發展創新,以「多瞄準、多開槍」的戰略布局,從中就會發現一條新業務的發展,進而帶動第一曲線後續的增長動力。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左手指尖的微光》[12] 雨,不由人:你的,妳的,她的單曲循環

《左手指尖的微光》[12] 雨,不由人:你的,妳的,她的單曲循環
共計 1,75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向前走一步,五十步,一百步,明明不想,卻總是浮現有你的回憶。內心一直呼喊著你,呼喚了幾年,幾十年,從過去,到現在。也許是還不夠,這份貪婪的情感,讓我想牽著你的手,把平淡的每一天慢慢地染上色彩。


49兩人之夜後


棠緣張開雙手,抬頭仰望著夜空,在月光照映在海上的光影,讓棠緣的臉龐與身形就像是天使,在我眼前出現的畫面,就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就連我在身邊都感到耀眼。
「緣…不,學姊,我還有話要跟妳說。」

「不用了。不管你走多少步的距離,我的答案都已經給出了。」

「謝謝你今晚陪我,我們回去吧」

內心就像以一顆石頭壓在心裡,即使想掙扎也不也只能壓抑下心中的顫抖。

拿著棠緣鞋子放在水泥階梯上,一邊說到「天使,我們該上岸摟」

那天夜裡,我看著她身後的背影,就好像人界與天界之間隔著一道界線,想要跨越,卻又無能為力的感覺。但那樣的身影,卻始終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50非妳不可


凌晨十二點多,在社團辦公室內阿健正在為明天活動做最後確認,一旁小莉也在等的他完成。這時棠緣從後面來說道,一邊揉著眼一邊說「這是社團辦公室的鑰匙,記得弄完把門鎖好放在郵箱裡。」

阿健一邊從棠緣手中接過鑰匙,一邊呆愣的看著她走出門口。

「學長,學長,到底好了沒?」一旁小莉推動著阿健的手臂。

「喔抱歉,我剛恍神了。」阿健面對著小莉做出合掌的動作。

「我決定好了」阿健說完話,就把雙手放在小莉的雙肩上說。

「有一件事情非妳不可,妳能幫忙嗎?」阿健用堅定眼神看著小莉的雙眼。

小莉左看右看的不知該如何,頭微微的低下,心跳不自覺地加快流動著。

「學長,你要做什麼?」

51初見


三年前,小莉走在校園的路上,那時突然一個身影從一旁竄出,身上穿著一套白色幽靈服,正當小莉被嚇到之時,身穿白色幽靈服者從身後拿出一張傳單給小莉。

正當小莉在回過神來時,不自覺的接過這張傳單。正當小莉聽到穿著幽靈福的人說話時。有人拿著一根氣球棒槌敲在幽靈者上,一邊敲打著,一邊說到「學弟你別用這麼嚇人的方式吸引人阿,這樣會有損我們社團形象。」

阿健把頭套拿下來後,對著棠緣說到「好!好!但不這樣根本就沒人會注意到我們,你不知道現在社團人才已經出現斷層,需要有大量新血加入嗎?」

這時是小莉第一次見到兩人,卻被這種情感氛圍給吸引住。從小因為家庭的因素,所以很少有家庭間的互動,自然對人之間的互動就更為陌生與排斥。

但是這時卻如同在小莉的心中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看到原來還有這麼有趣的對話與互動。

「對不起!我會好好教訓這學弟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加入我們。」棠緣說完直接拖著阿健身體往回走。

空廣的路上,剩下小莉一人,總感覺內心頓時又回到平時的模樣,可是在那瞬間的怦然,卻怎麼也無法忘懷。

正當小莉回過頭來要追問兩個人時,已經沒有身影,然而小莉的手裡早已拿著阿健給她的傳單。

52雨,不由人


「當我的暫時女友吧!」阿健認真地看著小莉說到。

「你說什麼?我怎…」就在小莉不知怎麼回事時,阿健繼續說著。

「明天,我要跟棠緣學姊告白。」

「只要你跟我進入活動中,就可以直接通過天使的四層階梯到最後一關。」

「這時就可以再讓大家看到,妳願意一起來協助嗎?」

小莉聽到後,點頭答應,卻感受到以往不曾有過的壓迫感。

兩人準備回家正走到腳踏車間時,小莉詢問到阿健說「妳是不是喜歡棠緣學姊。」

「算是吧。」阿健停下腳步想了想說。

「那你說你喜歡她。」小莉問到。

「為什麼要我說這個。」阿健一臉茫然地回答說。

「拜託,就當作是為明天做演練。」小利用堅定眼神看著阿健說到。

「我喜歡棠緣。」阿健撇著頭對著另一頭說

「再說一次。」

「我喜歡棠緣。」

「再說一次。」

「喂,為什麼要…」正當阿健轉過頭來看小莉時,小莉的眼眶中早已泛著淚水。

「小莉…妳…。」

小莉轉身往回跑走,一直跑,一直跑,跑出腳踏車的遮雨棚後,身上被雨滴不斷淋在身上。

好痛,如果能夠再多痛一點,是不是我對學長的情感就會消逝,拜託讓這份感覺讓這份痛給帶走。

想著想著,身體跟不上就往前跌倒,這時早已分不清臉上是淚水還是雨水,也許是大雨聲,可卻怎麼也掩蓋不掉隱含的泣聲。

但這不只有一個人的聲音,而是兩個人的哭泣聲。

小莉被阿健抱著,雖然不知道怎麼回事,但當小莉回過神來時,發現阿健一邊緊緊抱著小莉,卻一直斷哭著。

「學長,你怎麼哭了。」

呼喚了幾年,幾十年,從過去,到現在。也許是這份貪婪的情感,讓我想牽著你的手,把平淡的每一天慢慢地染上色彩。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下〉-未來,屬於影響力的時代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下〉-未來,屬於影響力的時代
共計 4,83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

你想一輩子縮在角落裡,還是為了夢想不顧一切,玩命的往前衝?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你要相信,人是一種反脆弱的物種,即便遇到困難也能再造顛峰,

馬雲在卸任執行長的演講中曾提到:「感謝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沒有變化輪不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崛起。變化的時代,也是感恩的時代,這才讓我們有真實崛起的機會。」

如果這世界沒有變化,哪有我們的機會,退一步來講,當變化發生的時候,我們還有選擇嗎?

面對不可掌控的趨勢,回歸我們可以掌控的自我。即便面對不確定的時代下,還能保持樂觀的精神,並且實際的執行做出成果來。

為了在你做事情的當下,能夠少走彎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就可以從五個問題來檢視現在在哪裡,以及你該往哪個方向前去。

第一問題:我能看到事實嗎?解構建立多元思維模型的還原能力
第二問題:我能感知「非共識」嗎?往回看,從人類需求本質來做創新基礎
第三問題:我的時間夠用嗎?時間夠用,只是我們該具備哪些新人生座標思維
第四問題:力量從哪裡來?回歸人本精神,找回你內在的良知、良能的覺察力
第五問題:時間願意和你做朋友嗎?長期主義的時間複利法則


05第三問題:我的時間夠用嗎?


為何這一代人對於「時間」的感受愈來愈急迫,甚至到恐慌焦慮,以至於我們更傾向於在碎片化時間下,通過各種碎片化訊息來填滿。

這些成因背後,都是源自「不熟悉」。換言之,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讓我們能夠快速接受到各種新訊息,但新訊息的背後,都是在不斷跨入未知領域,這種不熟悉感,反而加深我們對於理解的恐懼。好比不斷從舒適區邁向恐慌區。

所以這一代人面對時間不夠的真實原因,在於訊息過載下的不熟悉,以至於我們不斷想邁向熟悉的環境中,整個邏輯鍊條就會是:

資訊過載→不斷邁入不熟悉區→從學習區進入恐慌區→填滿時間。

但是回到人類的時間源頭,就是生命本身,而人類生命都在朝向一個方向展示,那就是活得更長久。這意味著,「人人都有機會活過一百歲」。

對於未來小趨勢的判斷,已經不是我們時間夠不夠用的問題,而是,你時間太夠用,我們該怎麼升級現有的人生觀,做好這個即將到來趨勢。

在可預見的將來,基本就會出現五個挑戰:

第一:退休後做什麼?
第二:我和我的孩子怎麼相處?
第三:怎麼重新定位婚姻?
第四:職業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五:如何面對挫折?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對於這五個問題,將會出現新的解釋,這解釋與以往不同,因為人類壽命的拉長,過去以為的問題或是以

第一:退休後做什麼?
這是對於做事者的第一個挑戰,首先要先理解,退休這個概念,是在上個世紀才出現,原本的社會認知中,根本沒有退休。

原本預定65歲就退休,那是因為當初制定的時候,人類的最高壽命在65歲左右,就會邁向生命的凋謝。當人類壽命持續拉長可以活到100多歲時,就產生另一個問題,退休人口將會成為國家的負擔。

回過頭來看,未來對於「退休」這個概念,將會逐漸淡化掉,轉而是以百歲來做人生的時間規劃,這是第一個認知上的翻轉。

第二;我和我的孩子怎麼相處?
當你的母親92歲,你62歲,此時兩個人可以說是相似,只有關係上的差別。這就產生一種問題,因為兩代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經驗的傳承將會受到挑戰。

也就是「誰教育誰?」過往認為有經驗,就代表有智慧,然而,隨著變化快速,新科技、新訊息持續撲面而來。代際傳承的秩序,將以新的形態出現。

代際關係將轉換成,持續共同向上的群體中,換言之,你要如何跟孩子相處,首先要先成為跟著孩子或是持續向上者的潮流中,「終身學習」就是這一代人最基礎的認知。

第三:怎麼重新定位婚姻
婚姻原來的認知是,你成為成年人的第一件事,只有當你進入婚姻,才代表你是合格的。

但這觀念,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類生育或是生命,將逐漸推翻以往的想像。最大的影響就是「婚姻不再是成年的第一件事」而是「最後一件事」。

我喜歡誰、愛什麼樣的人,想跟誰過一輩子,這些問題擺在年輕者的面前,你是勞無招架之力,第一,你想過跟這個過70年會什麼樣子,婚姻是否只能一次;第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要在城市擁有生存下去的機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當你擁有足夠的時間後,婚姻的定義將會是「頂石婚」,也就是門上的拱頂石,證明這座建築可以使用,所以婚姻不用扯金婚、銀婚、鑽石婚,而是每個人要的頂石婚。

第四:職業會發生什麼變化?
每個行業都是一座大山,以至於這麼多人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會慎重思考,深怕選了之後,就不能在換其他賽道。

但是當人類的壽命有一百多歲,第一份職業的意義或是重要性已經不這麼重要,而是能夠回歸到個人,用自己所需要的來決定你的職業。

可以說「新的座標,決定了新的人生觀」,因為有這種觀點上的不同,雇傭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不對等的角度,而是一種相互的關係,我能在你這裡獲得什麼,你能替公司帶來什麼價值。從個人到企業的雇用,都將受到生命的影響,產生新的用人觀念。

回過頭來看個人在職業變化中,我們又該保有什麼樣的觀點,就是「切換對於生命的設想」。

2018年,有一個收費站的員工,因為收費站被撤掉,這名員工就說「我都三十六歲,啥也學不會」。有一位百歲老人特別後悔說:「六十歲沒有學小提琴,否則我現在就有四十年的演奏經驗,而不是一百歲什麼都沒有。」

這不是在對比生命有沒有出息,而是在「兩種生命座標」的生命感慨

如果你認為你的生命座標只有65年,你所有的精力就會在65歲後戛然停止;相對的,當你意識到生命座標有100年,就不會有所謂的退休,或是停止不前的想法,因為此時你對待人生的態度是,任何時刻,都是最好的開始。

如同一句話所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第五:如何面對挫折?
如果說人生可以活到一百多歲,很多人生的價值判斷就會有另一種解讀,換言之,壽命的變化,我們選擇人生的「標準」也進一步產生變化。

對於「挫折」這一件事也產生新的觀點,對於企業家或是創業者來說,不像藝術家一樣,一生只要創作出幾部經典的著作,人們對你的評價就來自這些著作上。相反的,無論是企業家、創業者,或是我們本身,任何的評價,都不只是一時的高峰,而是到我們死後才能定論。

同樣,在面對挫折時,不只是需要像邱吉爾所說的「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還要了解「這不是結束,甚至不只是結束的開始,這只是開始的結束。」

人生座標的衡量,決定我們以什麼樣的角度、動力與精力來聚焦在現有的行為上。所以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太夠用,以至於我們容易迷失了方向。

如同在《獲利優勢》題到,你擁有多少資源,你都能使用掉。當你有一天的時間,跟一周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你都有辦法解決,只是在這段期間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不同。

反過來來思考,當時間夠用的情況下,什麼才是我們該堅守的東西,哪些東西不會被時間給過濾掉。就像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Bezos〉對於亞馬遜戰略的發展所講題到的核心精神:「聚焦在未來十年不變的事物上。」


06第四問題:力量從哪裡來?


你的力量從哪裡來,除了人工智能的力量,我們還能倚賴什麼?拚多多創辦人黃崢曾對拚多多的電商發展有這麼解釋「拚多多之所以能成長起來,除了有些人認為的消費降級,或是天貓、淘寶發展後所留下外圍市場的機會,更多的原因在於人的邏輯。」

其中最著名的理論就屬「錯位競爭」,人的需求不會只是定位理論下的一種需要,而是面相各種需求下的瞬息需要。例如,會上高檔餐廳的人,也會有在路邊攤吃飯的需求。當我們在探討一個人的需求時,不只是從我們知道的角度來思考,更要從一個人生活的全面性來做思考,錯位競爭的起源,就源自「潛需求」下潛在情感的喚醒。

對這種需求的覺察,就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它不是人工智能能夠演算出來的結果,而是人體本身用來丈量世界的基礎。

就比如一家快遞公司的核心,除了我們能夠想到的公司算法、飛機、汽車,更重要的核心是「交貨的那瞬間」,就是人與人面對面的時候,那個瞬間,你譨夠判斷出這個人快不快樂,喜不喜歡這份工作。

順風快遞有幾十萬的快遞員,面對這些快遞員所創造出來的那瞬間,這是人工智能和算法無法觸及,更別提優化,更是一種巨大的業務風險點。
順風老闆,就只能玩命對員工好,讓我的員工在這家公司有尊嚴、有幸福感。當你能夠創造出這些情感樞紐後,所產生的不僅是一點點的信任,而是信任後推動著另一筆信任,這就是所謂的「信任飛輪」。

好比我們把這種感受傳遞出去,他喜歡這份工作,這份信用繼續轉動,當面對客戶的那瞬間,也會從員工身上感受到這份感覺。

所以在人工智能下的世界,反而更關注「人的感知能力」,又或者說是一種洞察能力,能夠判斷出是否有真實情感。

信用飛輪只是通過時間不斷積累後,最終所產生出來的影響力,你可以通過身處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最真實的感受。

當你能夠了解用自己的良知、良能來丈量世界時,感知會引領你找到小趨勢的脈絡,更是回歸到人類心靈層面感悟。


07第五問題:時間願意和你做朋友嗎?


不論是殺時間,還是省時間的產品,本質上都是在不斷獲取用戶注意力,把你牢牢抓在這平台中,拉長你的停留時間。

例如抖音的演算法,不斷要你停留在此,最終就像進入一個時間黑洞,出來時你的時間已經流逝掉。

但是,有些人卻不售算法的影響,就認為這是工具,可以好好的使用,這過程就是所謂的「訓化」。

任何訓化,都是需要長時間來影響,這就是一種「長期主義」的行動模式。對於行動派來講,要能配得上時間,你就要先擁有與時間做朋友的心態。

你要持續堅持想做的事情,而且還不能中斷,不能被誘惑。一但中斷就會前功盡棄,當所有條件拼起來,才叫做「長期主義」。

小趨勢這麼小,也就很難把握順時間的風口,所以只有擁有長期主義,才能用更長遠的眼光來持續準備,放大時間的風口期。可以說,長期主義就是微弱信號的放大器。

但你也會說,如果都要向長期時間來做準備,能不能有又短又快的方式能夠證明這套算法。

其實時間有多少,我們就有多少的應付能力。一千年有一千年的幹法,一個月有一個月的幹法,如同一次性的贈送禮物誰都會,當你能夠把東西區分好幾次給,這種簡單事情就會變得不簡單。長期主義的帶入,就會讓你有擁有不同的人生見解。

2017年就曾提到,一個人的成就來自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²

08共同向上的力量


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曾有句話說到:「所有的努力,都是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你只有真正努力過,你才知道這個世界長什麼樣。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真實的存在。」

歲月不饒人,我們又曾饒過歲月,一個人使用時間的方式,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模樣,而使用時間的想法,都源自我們在面對一件困難問題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

如果說今天看到整體的經濟環境很多負面聲音,或者是看衰,這時我們有兩種選擇:

第一:害怕
第二:竊喜

選擇竊喜,是因為知道,機會來了,任何最壞的時代,也都是最好的時代,如同一個人具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卻還能精準做出選擇。

因為你相信,外界環境的好壞與你無關,我們頂多是抬起頭來,看看世界上發生哪些事情,再來繼續在你的長期主義的到路上,繼續前進著。

這就是所謂的成熟,只有從內而外的相信,才能看見,因為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往往不是我們預測的多好,而是「創造」未來,只有當你內心充足圓滿,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做事的人不僅是做事,更是在做自己。

即便有挫折,也只是為了迎向下一個高峰前的準備。如同要上春晚的企業,也都要有能夠應付一億流量的基本能力。每次挑戰都是在為我們做足這種抗打擊的能力。這就是尼采所提到的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變化中,歷史一直是一個反轉大師,當反轉大師提供的機會不能辜負。

中華文明這塊大地上,無論多麼邊緣的地方,都有著向上的力量。見到小孩都還是會跟他說,好好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因為種教養是從孔老夫子那一代人所積累出來,長達兩千五百年的精神紅利,

未來不論好與壞,本質都是在邁向好的層面發展,因為「向上」是人性的本質,更是讓人性中最珍貴的精神。

當我們理解順勢而為,就是以無為而為之時,就不會只侷限在外部環境的影響,反而是由內而外來影響環境。如果還沒看到好的一面,代表還在路上,就像約翰·藍儂所說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就還沒有到最後。」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決定這一代人命運小趨勢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決定這一代人命運小趨勢
共計 3,33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

決定這一代人命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趨勢,還有每一個人感知主動發現的小趨勢。面對未來趨勢,除了關主整體趨勢的變化,另一個關注點就是「小趨勢」。所謂「小趨勢」:是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

當黑天鵝世界對於拚多多的竄起,ofo的經營困境,加上不確定性增加,對於未來趨勢的判斷來愈愈失準時,如何站在未來,掌握現在。此次演講就更具焦在「當下」的實踐上。

這種當下的實踐,不再於追求大趨勢的風口,轉而專注「小趨勢」所帶來的長期紅利,這一切紅利的基礎,就不再於關注外界的變化,轉而「個人」的向內的探討。

為了解是「聚焦當下」的重要性,從我們該具備什麼「基本認知」與「五個問題」來作為邏輯的推論。


01未來永遠光明,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做事」


即便出現多少黑天鵝,人類文明的歷程都是在持續地推進向上,不論是拉長人類兩千多年的歷史,還是近百年的歷程來看,也都是如此。

要掌握小趨勢,首先要先判斷你是「做事的人」還是「不做事的人」。這兩種人的區別在於討論一些抽象的問題,例如,理想和現實怎麼平衡?情感和理智哪個重要?是要放眼未來,還是回歸初心?

其中最著名的問題就是「我和我媽掉進水裡,你會先就誰?」

這些抽象問題的判斷,往往不會有準確的答案,因為在真實世界下,你決策的瞬間,不會只有這些原因,還包含了其他外在因素。

但這不是說明,對抽象問題的探討不重要,而是在不做事人的眼中,就會被這些抉擇所帶來的情緒與想法給受限,從而停滯不前。

相反的對於做事情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困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例如在家庭與事業上如何平衡上,就不會有平衡問題的產生。當你孩子發燒,你回不回家,如果時覺得最近沒有太多時間陪家人,就會多空下間來陪伴。沒有所謂的絕對平衡,都是在各種因素的權衡下,最終得出的行為,反而不是被要不要平衡給限制住。

同樣的,即便大環境的趨勢不好,還是有人能夠賺錢,有人能夠持續進步,哪有人因為整體環境不好就不能生存。所以這就點出,當我們無法掌控外在的一切時,反而要能夠關注在我們「能夠掌控」的範圍內。

這個範圍來自一個人的「執行力展現」,如同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到前三個特質: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些特質就是在告訴你,即便環境有多不樂觀,誰都不相信的情況下,做最具體的事情,立即動手去做。

這其實呼應一種人的人格展現,那就是「理性樂觀派」。

如果一個人不樂觀,不論是在什麼年代,都做不成什麼事情。對於做事的人來說,難道遇到難題就不幹嘛?因為你就如同傘兵,傘兵天生就是在被包圍的環境下,還要執行任務。

你要相信,這個世上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即便認清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著它。」既然這世界變化難測,那就在渾沌不明的情況下,我們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上,找回你的掌控權。


02「你準備好了嗎?」抓住小趨勢的唯一心法


回到小趨勢的認知上來看,有兩個基本的判斷:

第一,小趨勢很難被感知到
第二,不會發生在我們面前,而是一系列的結果

就如同餐飲業的快速增長,除了我們認鍏的城市化、中央廚房,更重要的是「移動支付」的行為轉變,這種行為的背後,是「信用積累」,而讓商家有可信的資金注入。

可是移動支付的背後,是因為4G網路的普及,影響消費行為的轉變,進而讓過往的帳目能夠清楚地呈現出來。

當你回到4G開始發放牌照時,你很難預測到這會對餐飲業產生哪種層面的影響。

可以想見,當一個變化撞擊到另一個變化後,最終到我們面前的小趨勢,往往不是我們能不能追上的問題,而是小趨勢一直都在,沒有所謂的末班車。但是這些小趨勢的停靠時間特別短,才會讓我們誤以為每班車都像是末班車。

就拿網路電商為例子,如果你在2012年要開始做電商,這時已經出現淘寶。但是你卻選擇不把握。等到2013年微信崛起,同時上線微信電商,或是淘寶在扶持網紅電商,你還是不願意。

到了2014年,O2O線上到線下連結,又或是2015年社交電商,2016年拚團電商,2017年直播電商,每個時間點都有不同形態的電商,只是我們有沒有看到這些小趨勢在持續醞釀,並轉化它的新形態。

所以面對小趨勢,沒有所謂的「怎麼樣就好了」的想法,這麼想的人就是在作夢。換句話說,沒有所謂一勞永逸的事情,只有面對小趨勢來臨時,你有沒有準備好。

只要記得「凡是我敢不上的,我就做好準備,我就去未來等它。」

接下來就針對「準備的方向」來做五個問題的解析,釐清問題背後所隱含的思維切入點。


03我能看到事實嗎?


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的解析中曾提到「任何事物的背後,必有道理」。

同樣面對變化萬千的未來,任何一點趨勢的嶄露,都隱含著某種機會。但是這些機會背後都牽涉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形成的道理為何。

所以說一切趨勢,必然源自事實。而在釐清「事實」時,我們就要從兩種邏輯鍊條來解析:

第一:抽象化
第二:還原性

一開始要先理解,不抽象,就無法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沒有還原,就看不到事情本來的面貌。

所以抽象與還原是我們釐清問題本質的重要能力,例如,男女雙方在相親時,對於抽象化的數據來說如同身高、體重、長相,但是僅有這些數據所抽象出來的人,很難判斷是否能在一起。你還是要見一面,相處一段時間後,才會趕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何,這種實際的見面,就是一種還原。

又或者說,我們提出扶貧政策,不能只看抽象化的政策,還要能還原到最具體的家庭。這時就需要一線工作者,把這些抽象原則,還原成真實世界的原則。

這也就意味著「還原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看到本質的關鍵能力。這就梳理出一個人要想找出問題的本質,首先要能夠深入思考,把問題逐步拆解,並真對想設想的方向來進行抽象概念的描繪。

為了驗證這個抽象概念的真實性,還原能力則會引導你找出有效的選擇點,來做為真實世界的解決方向。

當一個人的還原能力不足,就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拿著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僅能憑藉既有的思維模型來還原解決方案。

這就點出「還原能力」的培養方式,那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當你能夠用不同思維模型來看待一件問題時,就不會只是看到問題怎麼解決,還會思考到問題還原後,現有思維模型的解決方案是否有效,進而對照其他的解決模型。

其實小趨勢的辨別,往往在於人們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差別,還原能力的培養,就是在提升你看到的機會。同時,也是你持續成長的必備能力。

因為,當一個人能夠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概念,卻還能正常行事時,這人就已經擁有一流智慧的標誌。


04我能感知「非共識」嗎?


創新的本質就是「非共識」。這種非共識,不是想法不一樣,就叫非共識,反而是一種「反共識」。

非共識的行程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脫離共識
第二階段:再造共識

這兩個階段的演進中,才叫做「非共識」。因為前面階段是人們看不懂,後面的階段是人們已經想信你看懂未來。這中間的非共識過程,常常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持續下去的時間段。

再進一步來區分其中的段落,就會分成三大區段,依序為:

異端邪說→偉大革命→稀鬆平常
異端邪說,就是脫離共識的開始,當你達到稀鬆平常時,就是共識的完成,融入社會。

但是,即便理解非共識,又或者說是知道創新共識階段,又該如何提升創新能力,並且在這種非共識下,創造出真實世界需要的創新。

其實真實世界的創新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向未來看,另一種則是往回看。這種往回看,就是回到人類的本質需求,我們只是把曾經忽略遺忘的東西再次呈現出來。

2018年《英雄聯盟》由新科冠軍IG(Invictus Gaming)奪冠,這種結果出來,有人認為是新的,有些老人覺得是小孩子打遊戲贏了,還有人士分析電競產業。

但站在人類文明的需求來看,這種結果不是新東西,而是人類的底層邏輯。如同野人光著屁股打獵,到古希臘人在奧林匹克場上的競爭,再到現在手機上玩遊戲的比分,都是在喚醒人類競技的需求。

所以創新的往回看,就是回到母體,然後不斷把這時代最好,最新的東西回歸,並不斷放大。

我們人類本身就能夠感知非共識,只要有本事用古老的方法來以新的方式呈現,就能再原有的市場中,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若不進入傳統,則無法添加新物。

追求小趨勢中,我們探討回歸自我掌控的能力,以及在等待準備小趨勢的到來時,不斷培養找尋本質的能力,建構個人多元思維模型。接著從人類古往今來的需求中,持續疊加起新時代的技術。

這就從個人能力與視角來出發,找出未來需求的真實價值。但其更重要的是不論未來如何,樂觀的心態永不變,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