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298|歸零:世界不只有黑白,你還可以看得到更多



共計 1,52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只有「對」或「錯」,那說明他還只是個小孩,而所謂的成熟,還會看到那些事情背後的「利」與「弊」。然而,有些人即使年紀已經很大了,但內心裡依然只是個巨嬰。

每個人從出生,到成熟的階段,都不斷建構新的認知,從而產生出我們所想像的世界。這種認知的看法,會隨著視野、格局、態度等不同程度的感悟後,也在一點一點的完善自己。但是,從反面來看,也可能會是我們的侷限。


01低智商社會


在《影響力》這本書中有提到一個概念,那就是「群眾效應」。這點是用在行銷、心理學常用的方式,透過讓我們以為大家都在做這件事情,從而跟著一起投入於此。但這也容易造成一種現象「盲從」

《烏合之眾》就解析到愈多人的時候,我們往往變成無意識群體。其實,我們每個人絕大多數的行動,都是感性受到情感的無意識支配。相對於有意識的理解、推理的理性層面,反而起到很少的作用。

人與人的差異,就在於個人認知上的不同。例如說,對於做同一件事情,有人認為那是他的天花板,但有的人卻認為那只是地板。

但是愈來愈多的聚集在一起時,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反而會愈縮愈小,變成無意識群體,這種時候,個人的無意識,容易讓個人沒有了理性,

同時,這種低智商群體,會使得一點小事情,把它疊加放大。換句話說,人們變得只會看到事實,卻無法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因為這時人們連真相的追求也毫無動力。

所以,有時我們得到的訊息,可能是人們內心的各種想像所激發的幻想。

最終可能讓人們走向極端的群眾,認為自己所想的才是最正確的,其他的想法都是偏離正軌,社會矛盾也就從此激化。


02個人的偏執


投入在群體的個人,就如同巨嬰一樣,只看對與錯的零和博弈。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不斷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我們看到一件事情背後的利弊後,從而產生合作的行為模式。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說明了要讓一個國家強盛,就必須讓社會進入更專業的分工,讓每個人透過合作達到雙贏的局面。這種背後的內在邏輯,就是透過商業價格來決定市場的價值。

每一件合作的過程,你能否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誰就能獲得合作機會。愈是文明的社會,愈可以享受人類商業體系下所帶來的繁榮。相對於只看關係與是非對錯的文明群體,因為群體的無意識導致低智商群體的作用,從而無法讓正常的商業體系逐步的完善與發展。

如果只站在事情的「對」與「錯」來認知一件事情,可能是因為這個人的自身經歷、認知高度與對抽象化的解決事情有所限制。與此同時,擁有利弊判別的時候,才能讓我們已推理、邏輯的視角決斷出雙贏的局面。

可以說,當我們站在一幅畫前,可能只會看到線條一塊一塊的顏色,但是,當我們退後再來看那一畫時,整個完美的話才會映入眼簾。換言之,只論對錯的人,只看得到一個點,卻看不清整個面。


03打破自我邊框


在學習過程中有四種階段:

第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不知道自己知道

然而,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只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為大部分人以為他都知道,是因為個人生活在自己所構築的牢籠中,對於看事情的角度都是從自我經驗中去昇華。

跳多低智商群體,讓自己不再從巨嬰的視角來看事情,就只有不斷的跳脫出思維邊框,不斷向自己提問,並且獨立思考。一件事情只看得到「對」與「錯」那麼生活只有黑白兩種選擇,如果一件事情,能夠從多元的視角領域以及不同維度位置來看待,就能產生出更繽紛的顏色。
其實,一個人成熟與否,或是成長的極限都取決於下面兩條定理:

什麼資本他都要擁有一點,但什麼資本都不是他唯一的依靠
什麼規則對個人還說,都不是牢不可破的天條

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這樣的認知,那麼未來也不會太差。因為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能夠不斷倒空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