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217【教練引導】探詢式領導的轉變



當你問衣索比亞的難民「你這一生最好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所得到的答案,卻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當生命坐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裡,期待的,將會是天差地別。這時也讓我想起李開復在《世界因你不同》書中所講的話:「成功沒有絕對的意義,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並把最好的你呈現出來。」

一個有你的世界,跟一個沒有你的世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你如何把你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大化。而生命的價值也就在於此,如同《春風化雨》裡老師帶著學生們尋找生命的意義時,念著《湖濱散記》中的名言:「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有時我們並不是不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只是因為不知道生命何時會結束,所以認為生命會一直一直的走下去。

對於機器你只要按下關閉鍵,它就會停止運作,然而,對於人來講,你按下了人類的關閉鍵,這時人們才會開始思考。

只有當我們停下來,才會開始去注意到過去未曾察覺的景色、事物。往往要使我們進入到這種情境中,有時只需要幾個問題。

「如果你有一間塑膠廠在市場排名五、六名,你會要賣掉還是繼續經營?」傑克威爾許當時問彼得杜拉克這問題,後來彼得杜拉克反問:「如果現在市場上有一間塑膠廠他的市場佔有排五、六名,你會想要購買他們嗎?」。

這時威爾許思考了一下,我們的企業是要在市場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企業,所以不會去購買這間企業。這時,杜拉克再次詢問:「這對你前一個問題是否有解答。」

這時威爾許才明白,奇異要做的是在市場上做到第一、二的市場頂尖企業,最終將這間塑膠廠給賣掉。專注經營市場上第一、二的市場。

好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釐清我們身在何處。就如同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就會愈來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


以提問引導他人自行找到答案


最終這些思維轉變的成效,會透過外界的反饋來逐步實現,同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透過外界的相互影響、交流。讓我們從主動的學習,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想法、經驗,當他們學習到新的事物時,會跟舊有的經驗作連結,並產生出一套新的認知模組。

另一方面,我們在學習成效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情境體驗來著手,從已有的情境,來模擬出自己的學習成效。

所謂的探詢式引導是在,學習過程主要是透過老師引導來完成,這種引導方式是從學習者為主的角度,老師則是在一旁引導,或者說是幫助思考,提出問題,就像是一位催化師。

提出有效問題,引導反思、連結過去的經驗,創造新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要能落實各項的知能合一,就需要把讓答案,轉化成為讓對方自我探詢出來的結果。所以透過引導式、開放式的提問,協助當事人自己找到答案。

也就是說,我們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先不做任何的評斷以及建議,而是用提問的方式,讓當事人去思考、回答,然後根據當事人的回答,分辨各種情況可能性,但仍不存有定見,而是繼續提出探索性的提問。

藉由發問、傾聽、分辨、回應。之後逐漸讓當事人在自覺、自省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這時身為引導者,心態上也需要從過去權威式的教導,轉化成引導式的提問。主要需具備三項思維:

信任他人
信任是從人為學員什麼都不懂,我們要去教會對方。轉化成為,對他人的信任,是對方能夠擁有學會的能力。

開放好奇
從疑問轉化為好奇,一起共同探詢各種可能,把危機轉化成機會,讓每個人都知道,任何想法、提問都可能讓我們增進各種可能。

調整關係
從原本上對下的關係,調整成一個互相成長的夥伴,每個人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來完成學習旅程。讓他們不再是聽令行事,而是能夠自動自發的創造產出。


提問的時候必須能讓對方提供有用的資訊,作為你客觀分析判斷的基礎。提問還必須有引導作用,有啟發性,才能達到效果。

過去的教學方式傾向我們提供資訊,然後讓對方吸收。這是一種單向的資訊傳遞,也就是說,這種方式會局限個人的極限為了要發揮每個人的潛能,

我們所要做的是透過引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員思考我們如何這時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達成目標。

換句話說不提供答案,只透過提問,引導,提問的問題是要能獲取有用的資訊。這種回應不是自我批判,而是要公正、客觀,清楚自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