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397|《斯坦福商業決策課》(4)決策優化:在你世界點亮一盞燈


共計 2,178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2017年12月2日這天深圳正式宣布無人駕駛公車正式上路,這幾天這篇《別了,司機》在微博上也有人說這是幻想。但只有一件事實是不能否認的,很多人沒想到,改變會來的這麼快。

如果持續發展下去,司機的職務必然會被取代,以此為謀生能力的人也就會頓時成為時代的眼淚。但這也說明了,未來要繼續生存下去,不是在於你「知道」而是「不知道」。

當我們以「我知道」的角度來看,等同於喪失了未來。因為,這世上所有的進步,都是來自於「不知道」。

任何決策,只要是由人來思考、判斷,做出選擇,都必然會出現決策上的偏誤。然而,很少人會去意識到這個思維上的誤區,因為我們常會把決策的成功,都歸功於我們的努力;相對於,當決策失敗時,反而會推究於環境上的變化。

換言之,只要是決策,就一定會有不確定性。好比每年新的一年一到,很多人都會規劃一年的目標,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完成當初所設定的目標,絕大多數人在前幾個月就紛紛棄守。

所以,在決策的同時,除了從優質決策中,所需要具備的六個構面。還必須要聚焦在一個關鍵點上,那就是「人」。

更具體來說,是我們的思考過程是怎麼形成的。

01你的思考系統123


在《思考快與慢》中有提到,人的思考模式有分為兩種機制,一種是快速反應的「系統1」,這種反應主要是無意識,以自我所見到的唯一切事實,並依此為所有行為反應。

第二種則是「系統2」相對較慢,需要花費點腦力來思考,系統2是以理性冷靜的角度來作出反應。

這兩套思考系統,都會容易受到偏見所影響,只是被影響的程度不一。

在《斯坦福商業決策課》中還提出另一個新的角度來做為決策的參考,也就是「系統3」

所謂的「系統3」是從工具、數據、專家等來協助,讓整個思考的過程透過外界的方式,來引導出決策依據。

前面所提到的三種思考系統,是建構我們在思考過程的基礎,也就是「覺察」。讓我們知道,在任何的思考環節下,所處在的思考過程,牽涉到了哪些層面。

最終以訓練思考過程的覺察,以更全面性的思考層面解構誤區。

訓練的過程中,除了從思考過程來檢視,還需要從決策偏見,來解析後續的問題點。

02認知失調


如果現在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轉,這個概念在現在的人們都會接受,因為那是普遍的共識。但是在16世紀以前的歐洲人們認為,太陽才是繞著地球轉,因為每天太陽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如同太陽不斷繞著地球。

直到哥白尼提出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後,不斷遭人駁斥。因為這種思維模式跟我們原有的認知世界完全不同,更是一種顛倒以往的世界觀。

當思維發生衝突時,人們的第一種反應就是保護,避免不和諧。即便是正確,也很難去做轉變,因為要重新建構一種思維模式極為困難。

但這種現象持續的昇華就會變成一種「自負」的思維困境,困守在自我的思維模式中,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有許外在的變化,還是會有些人不願意去改變。

因為那種思維模式已經在心裡成為一種唯一的事實。

03偏見來自於自己的學習框架


保護思維很有可能讓我們在做決策時出現誤判,所在在系統1的思維系統中,必須要訓練起一種檢核點「學習框架」。

所謂的學習框架,就是以無知的角度來看待任何事物,通過反覆練習,讓你在決策時,不已固有的思維模式來做為引導,而是以開放的角度來思考還有哪些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系統2和3種也可以從去協助思考的脈絡釐清。

以系統2中,會從更核心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自我的核心意識,透過不斷衝撞既有的中心思想,才能讓你所見的世界看到更為寬廣的可能性。

第三種系統3則是以外界人士來作為思考的衝擊,常常在同一個環境下,每個人的行為、想法都趨近相同,也就更難從一個思維擴張到另一種思維模式的可能。

這邊可以讓其他人,從反對的角度來做出挑戰。但是要注意到的一點是,很多人常常為認為只要「為了反對而反對」就可以,但這種純粹反對是有兩種類型:

一種情緒性
一種邏輯性

如果一個團對即便有反對,但只是從情緒性的角度出發,就無法達成真正思維建構的過程。因為反對是從有邏輯性的思考與從另一種思維框架來做為基點的論證過程。


04自我否定


決策中,任何思維模式都會成為成功與失敗的可能,但即便理解思維模式對於決策上的偏誤,還是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意涵。

前面所提到決策六的關鍵構面,主要可以從列表的行程來呈現,但是到實際的思維模式中,即便有外部的檢視點,也可能會因為受限於自身的視野而產生偏誤,這種偏誤則是對於系統本身無法看出它的成效,可以說,這一切來自於我們是改變得還不夠快,或是說適應能力不足以跟上變化。

如同達爾文在物競天擇中有提到一項重要的概念:「能夠生存下來的,既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做聰明的,而是最能夠適應變化的物種。」

最適應,是未來活在世上的必要條件。決策就是在不斷聚焦,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更為準確的到達目的地。但是僅僅是知道我們所知道,也許,只會成為侷限在井底的知道。任何適應都是向未知前進,決策過程的精準如果沒有全盤性的思考,就會成為單一性的思維決策。

好比有5%的人相信未來的可能於是接受,而有95%的人選擇不相信,而不相信的基礎則來自於過往的認知框架。那5%的人相信則是因為框架,並非牢不可破。

決策的過程,就是在不斷適應變化,面對不確定性,如果沒有辦法從單一框架走出,時代就會把你淘汰掉。

而唯一能做的是在被淘汰之前,先淘汰掉自己。或者說,當你能夠在你的認知世界中點亮愈多盞燈時,你所看到的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