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505|【自我成長】幸福的最高級狀態:持續的閉環策略與生命的開環效應


當未來AI的運算思維與邏輯型態,不是根據人類過往的經驗與智慧為解構答案的基礎,這時人類過往的積累,是阻礙世界的發展,還是成為宇宙進化的阻礙。

人類現有的思維模式,都是基於有限感官的能力來解構這世界的發展,以此邏輯,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因素會影響著人類發展,這也是一類人對於AI發展保有憂慮的地方,最基本理解是「我們以為我們都了解」,但事實上,知識的型態,只是在有限感官下的適應性,但卻不代表這是最佳解,因為這時的解釋在有限下的最適化解。

這進一步推論,當人類的思維模式不足以應付未來的發展需求,這時就會出現停滯,或是出現結構性的連續問題,也就像是突然冒出許多我們不曾看到的隱形玩家。

為了釐清這問題,就要先從最基本的解構模式來思考,也就是接收端、分析端,到結果端,依據這三層維度,進一步來分析人類發展的進程在宇宙進化史中的一種解釋性。

第一:理解人類感官的極限導致思維與邏輯的極限
第二:複雜性環境對世界進程的應變
第三:行為策略,破解思維的侷限


01有限感官下的侷限性


AI的優勢在於,AI不已人類所知的一切來解決問題,而是以人類未知的未知來達到目標。換言之,為了達到目標,人類的解決辦法,未必是最佳化,只是暫時性的最適化。所以未來的發展,就有一脈思路,以AI來引導,帶領人類跳脫解決問題的思路框架,從而引領人類文明進一步的躍昇。

人類的所看到的視野與聽到的聲音,還有感受到外界的變化,都侷限在某個限定範圍。這個限定範圍的主要目的在於「節能」。讓一個人無限制的放大接收端,最終會導致出人類大腦的運算,反而沒有更有效能。

物理世界上的感官「限制」則是人類以最小代價,以換得生命的延續。然而,回歸本質性來看,最終的結果都是為了「求存」來服務,所以任何阻礙人類發展的都將成為一種限制。

要想突破最終極的方式,就是把人類意識轉化到永續的生存空間,一但打破了這種束縛,所有追求的終點就不再是有限世界裡的規則,而是追求無限世界裡的持續性。

而推動無限世界裡的持續,則來自「想像」的驅動。以此才能衍生一個又一個生存脈絡來發展。這時意識就會在這之間不斷的串連著。換言之,想像,則成為未來決勝的最終戰場,這也是一場無限世界下的基礎。

02想像下的三層基礎


這時再進一步來思考,想像的基礎又是什麼?

從人類思考與外部環境的牽引來看,分別從知識量到結構化的邏輯性,以及邏輯推論出來的思維結構,這兩套組成一個人的認知體系。但還需要從外部的複雜性來引導思維層的持續升級,所以就包含了三個層面:

第一:邏輯序,整合力量的影響力
第二:思維層,解決問題的工具
第三:複雜性,持續開放的閉環策略

判斷一個人的水平,可以從思維與邏輯來看。因為一個人傳遞出來的訊息,沒有邏輯性,也就是沒辦法自洽的話,這就像一點一點的資訊,彼此毫無關係,沒有辦法創造價值。

只有當資訊間的價值被串聯後,才有辦法創造更高層次的訊息,也就是知識的展升。

03閉環思維的高低差


第二思維層,就是看有沒有辦法打造出個人的閉環思維,當每個資訊點都能串連成一整個面,有辦法成為一套體系時,這時的思維架構,就已經成為一個閉環系統。

然而,同樣是閉環系統下的思維,也是有高低之分。如果用低層次的閉環思維來解決問題,最終得到的效果也就是基本水平。

只有用高水平的閉環思維,才有辦法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解決;相反的,當一個人只能用低水平的閉環思維來思考,同樣都可以解決問題,達成的路徑與成效,卻有著天然之別。

水平的高低,如同AI能夠看到我們未曾看到的未知,這也就牽涉到個人以什麼樣的格局與視野來出發,只有從愈高的格局來看,所形成的閉環思維也就愈有效。

其中衡量的一項指標就在於,閉環思維裡的多元性,單一性的閉環思維,往往會被侷限在某種視角,也就導致很難了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同樣在感官的局限下,也存在的同樣的盲點。

但就以人類群體來講,最終決定一個人人的思維層次,還是在於底層邏輯下的知識體量,如果這些知識量少,沒有太多的知識讓你檢索,或是知識領域單一化,這種由知識量奠定的邏輯論點,到最後的思維結構,也就是低水平的閉環思維系統。

也就是說,判斷閉環結構的思維水平,來自一個人檢索知識的總量,以及思維模型的多元性。

當這個量稀疏時,所推論出來的閉環思維就是一般性;相對的,當閉環思維是以海量知識為基礎來做檢索,就能串連起彼此之間的關係,創造指數性的想像思維。


04多點相互影響下的複雜性


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來自承認自己:「我知道到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當世界交互合作的程度愈緊密,不可預測的突發率也就愈高,如同在緊密生產線上,一段生產線出現的問題,即便是微小的事件,也會透過系統妹的複雜信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

任何已知的已知,就不會是確定性的已知,而是順時的適應性。要解決這種現象,就要先掌握在前面提到,基礎架構的第二階段「分析」。

主要的作用在於理解複雜性環境對世界進程的影響,又基於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未來由AI所引導不知的不知性,持續升級個人的認知體系,才能讓原有的知識體量下的邏輯性到閉環思維的再次更新。

所以,對抗複雜性,還需要掌握人類生存的基本特性,那就是「學習力」。而學習力的基礎,則來自想像力下的不斷裂變與重組,把過往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再邏輯化,進一步更新閉環思維的系統,已達到認知體系的再升級。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變化已成為時代的特性後,跟著變化就成為基本的特性,要想適應這樣的趨勢,持續跟上變化,認知系統也需要持續跟上。

05行為策略,破解思維的侷限:找出「生命天賦」


當學習力成為基本的生存力,再一步推論,如果學習力都成為基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在哪,以及人機結合下,人類存在的價值,又取決於何種因素。

從最初的「意識」決定人的存在,由「想像力」引導人類的發展,再由思維與邏輯建立人與人發展的行為差距。

但是,當所有人都擁有這項基礎後,就將回歸到意識層面,也就是人存在的意義。

人生有兩次活法,第一次,你誕生在這物理世界的生命,第二次活法則是來自,從意識到開啟你的天賦潛能,並且為人類共同體創造長久的價值。

這個「生命天賦」就是指:當一個人找到自己天賦時,你會透過這天賦來為你創造持續的幸褔感。

從小到大,在求學階段的衡量,都是全面發展,也就是每項都要達標,但是,我們的天賦潛能,往往是一種偏科的展現,也就是某一能力特別強。

然而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出自己的天賦,這跟時間無關,而是跟意願有關,也就是打造生命的開環效應,不斷疊加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06阻礙天賦的找尋


那麼什麼事決定人與人的能力差別,這就源自是大腦神經連結程度所決定,換句話說,神經連結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在哪方面有天賦,

但是,大腦的神經連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學習與環境有所變動。

在《刻意練習》裡面提到一個案例說,心理學家,針對在倫敦開車的司機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司機的大腦的海馬體,比一般人來要大,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與訓練,大腦的結構是會發生調整。

換句話說,天賦的啟發,是可以通過後天發展,不斷的刻意練習後,行稱心的大腦神經元展現出天才的行為與能力。

這也是《心態致勝》裡提到「成長型心態」的基礎,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時,就已經再開始改變。

然而,在還沒把個人的天賦發揮到極致前,如果個人內心的信心不足時,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進入到比較心理,以至於當有一點開頭,卻就沒了結果。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太過關注外界給的訊號,以至於忽略了內在的想要。這不代表不去了解外界,而是知道外界給你的訊息。

再來針對,則是基於向內觀,主動挖掘內在天賦,轉化成為一種給予的行為。這一切發展的基礎,則來自我們相信這一切即可改變。

07幸福感的原來


現在的生活,已經比十幾年好更多,無論是獲取商品的便利性,與選擇上的多元性。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多少,原因就在於,人們的關注焦點都不再於潛能的發展上,而是在這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相對位置。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跟別人比」的觀點。

然而,要想真正發展自己的天賦,創造不斷成長的可能性,就要先理解,比「比」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創造」。

因為通過「比較」出來的幸福感,往往是短暫的,因為這種情緒感是建立在外界的關係上。會不斷朝向這種心態來思考,主要在於內心裡存在著「不安全感」以至於不斷的想要透過外界的給與來達到內心的滿足感。

一但外部世界出現任何變動,都會直接且深刻的影響到人的行為;相反的,當一個人能夠由內而外,理解自己的幸福感是由個人自主發展來創造出來,這種幸福感就會放大你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定義,但這個定義,要想在邏輯上獲得幸福。就需要能夠有「主動」創造幸福

如果還不知道個人的天賦潛能在哪,還有另一種策略,那就是「主動」創造幸福。

這就是每個人創造的價值,當一個人能夠在社會網絡中,建立起自己存在的價值,就能展現出來,就會知道你在這社會網路的關係,從而從這份關係網絡中獲得安全感,進一步昇華為你的幸福感。

這就如同阿德勒所提出,幸福就是來自你對於社會關心的程度,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積極參與其中歸屬感。也就是幸福感的來源來自「貢獻度」。

其實會發現,在這世上,有的人活著,卻以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

因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再於他與有多少,而是他奉獻了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