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499|《HR+三支柱》(2)人均效能:三支柱最終的價值來源

共計 2,458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HR三支柱賦予人力資源的另一種意義,讓HR不再於只是思考做了多少事情,而在於給企業帶來什麼成果,以也就是「創造」多少價值,更具來講是提升多少的「人效」。

不論是創業公司,或是大型組織,評價競爭力的方式不只是看規模、數量、大小等外部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均效能」,也就是一個人能夠創造多少的產能或是利潤。這個概念如同「坪效」,每坪面積上,能夠創造多少的銷售額。

人力資源管理大師戴維·尤里奇(Dave Ulrich)提出,HR三支柱的概念後,更進一步解釋,人力資源的效能,還可以通過這三個方向來強化。

當三支柱的模型被國際企業接受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三支柱模型不僅從原本人力資源的專業職能來看,更是在這些職能上面,以「方向」為導向,在通過這些職能為工具,以此來再造人力資源的效能,為組織開創更高的人均效率。

01新時代下,人資模型的再升級


一般在談論到人力資源的職能時,會從選、育、用、留等職能來管理,但這些職能的思考方式,主要是在單一視角的能力發展。換言之,在解決問題時,就會直接以這個視角來思考怎麼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企業面臨的管理問題與挑戰,往往需要從技術創新、資本融資、企業整併等方向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這之間的視野落差,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HR的角色定位。

我們可以從「多元視角」來理解,要解決目前企業的問題與挑戰,不只需要現有的專業職能,還要結合戰略視野與格局,還有了解一線業務的需求,以及後台資料的即時服務,這時才能真正站上策略夥伴的位置。三支柱的模型理論,就提供三種方向,並且是整併人力資源的專業職能。

首先,我們先來掌握HR三支柱的模型,主要是從哪三個層面來思考:

COE人力資源專家:為組織打破內外壁壘,緊貼業務,如同為特種部隊提供支持,幫助業務成功。

HRBP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連結業務,以業務為中心,分析業務需求與滿足業務需求。

HRSSC人力資源共用服務中心:通過HR共享服務產品,為用戶創造價值。



最具體化的形象就是HRBP如同特種兵,主要偵查敵人,即時了解現狀。通過與業務的接觸,第一時間掌握需求後,就會呼叫總部來給予火力支援。

COE就是總部的代表,也就是炮兵的角色,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並且引導的作戰方向。

當炮火炮擊完後,接著就輪到步兵部隊上場,清掃戰場,讓前面在衝鋒的特種部隊,有良好的後勤系統。


02三支柱與人力資源職能間的關係


即便理解這三個模型的方向後,怎麼連結到人力資源的專業職能。首先要先釐清,這三個方向中,都需要選、育、用、留這些專業職能,只是在不同的系統中,所關注的重點不同。



通過這三個角度出發,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結構裡不只有平時在做的工作,更是系統整合下的再分工,以及從原本在做人力資源的價值鏈條中,轉向業務單位,還有向上戰略單位來全面整合,讓組織效率能夠更有效的被發展出來。

但這時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把人力資源部分成這三個單位,是否會加深組織間溝通的阻礙或是執行成本。

這就要回頭來思考,HR在企業的價值鏈中,是什麼樣的角色。最一開始提到,HR是為了創造價值,價值感的創造來自「消化內部問題」。所以僅憑原有一套選、育、用、留,是很難創造上下間的連接。

所以這三支柱的分類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定位,就像HRPB是基於業務、COE來自戰略,SSC則是從平台與服務。這些系統最終的本質,都是在追求的「創造價值」為一致的目標,讓組織效能活得提升。

03三支柱的價值來源:效能


最後從三支柱的方向來思考,會有哪些具體變化。面對不確定的時代,各種突發事件都會衝擊到我們原有的計畫,如何做好準備適應不確定性,組織層面的解決方案就是「拆分」。

讓組織細分化的趨勢,就是通過分工來賦予個體自主權,也就有更大的彈性空間來面對不確定性的破壞。

要理解這個趨勢,最主要體現在作戰方式的轉變,現代的作戰方式,已經不是數量上、規模上的競爭,而是效能上的比拚。

從二戰軍隊以軍團與軍團之間的對抗,到中東戰爭時,以特種部隊這種小單位的形態來對抗,這之間最大的轉變就是通訊與火力系統的結合,不再需要把所有資源一次投入,而是針對第一線部隊遇到的情況,反饋到總部,再以火力支援。

同樣在企業逐漸龐大後,必然伴隨著官僚體系的出現,導致組織效能逐漸降低,只有通過拆分,重組,讓組織在變成一個又一個小企業,這些創造力才會再進一步地被釋放出來。

就像韓都衣舍小組制度,以三人為一個產品小組,一位負責行銷製作、一位服裝設計師,以及一位貨品的運營管理。

以三人為小組的單位,讓小組負責經營責任與給予相對應的權利,讓個些產品小組如同一家創業公司。這種方式不只是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更是以績效來直接檢視。


三支柱的發展也就是依據這邏輯所發展出來,讓各單位擁有明確的定位,以及創造價值的對象,知道以自身專業職能,能夠為組織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分工帶來效能,從亞當斯密提出《國富論》的時候,就已經證明了,專業分工的情況下,更能讓人類的生產效率提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訊與資源的傳遞又讓這種分工,更能夠以小團體就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這就能看出未來人力資源朝向三支柱的發展,將以「創新為驅動」,不再只是解決日常性、專案性等確定性的事務,更要去了解戰略性、規劃性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的特性,就是在面對不確定性。

團隊拆分則效益就是讓我們從原有的做事的價值鏈中,更深耕人力資源系統的專業性,也就是在COE、HRBP、SSC上更專注思考,如何創造HR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